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论西瓯、骆越文化与中原文化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古文字学和考古学资料为依据,论证商周时期的中原人称东南沿海及岭南地区使用斧形工具的土著民族为“”,并与“”族发生联系。“’就是春秋战国时期越、百越的前身。西瓯、骆越作为百越民族的两个不同支系,也很早就与中原文化有着密切交住。这就为后来秦统一岭南和秦汉时期岭南地区的民族融合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正> 骆越民族的族源及族属问题是百越民族史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本世纪20年代以来所出土的大量考古资料,为此提供了极其重要的线索与实证。战国以来,在涉及岭南的古籍中,史家多将这一地区泛称为“越”或“百越”地,后世治越史者多相沿承袭,将岭南民族一概视为越人。随着新资料的积累及南方民族史研究的逐步深入,大量历史学、民族学、考古学等方面的材料证明,骆越虽有“越”称而并非越人,从族源上考察,他们与我国西南地区历史悠久的濮僚系统民族有着极其密切的亲缘关系。我们认  相似文献   

3.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生活。每个民族也必然会产生具有本民族风格的乐器。建国以来,在我国古代百越地区出土和收集了大量古代錞于,显然,这应是古代越族的乐器。 史书对于錞于的记载甚少,其最早的记载见于《周礼》。《周礼·地官·鼓人》说:“以金錞和鼓”。郑注:“錞,錞于也;圜如碓头,大上小下,乐作鸣之,与鼓相和”。先秦称铜为金,所谓“金錞”,就是錞以铜为之。其次,《国语·晋语》卷十一载:“赵宣子  相似文献   

4.
对于中国古代文献记载的秽人和貊人 ,历来都有不同的见解。本文以考古资料为基础 ,结合对不同时期文献资料的考证 ,提出秽人和貊人在先秦时期应是两个人类集团的称谓。将公元前10 0 0年到公元前 3世纪东北亚系青铜文化分为两个主要系统 :一个系统分布在辽西和辽河流域 ,应是先秦时期貊人所创造的文化 ;另一个系统分布在辽东、吉长地区和朝鲜半岛 ,应是先秦时期秽人所创造的文化  相似文献   

5.
历史上,湖南是越人活动的地区之一,后来也是壮侗语民族生活繁衍之地。无论是考古学 文化还是民族学及语言文化方面,都反映出湖南地区与岭南壮族地区有着密切的关系,说明湖南地区的壮 侗语民族是当地的土著居民,是由古越人发展演变而形成的。  相似文献   

6.
一、岭南越族诸称关于岭南古代居民的族称,见于史载的,先秦及秦汉之际,有百越、扬越、外越、陆梁、西瓯、骆越、瓯骆等名称;东汉一代,又有乌浒、俚、僚等称谓。此等名称,其各自的含义如何,彼此间又有什么关系,诚为研究岭南地方史、民族史之一课题。 1、百越历史文献中,“百越”一名,颇多歧义。“秦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挽首系颈,委命下吏。”此百越所指,显系岭南越人。罗泌  相似文献   

7.
湖南的先秦文化及民族,很多专家学者据历史文献和实物资料,论证为“越文化”,属越民族。越民族是我国古代三大民族之一,分布于东南、西南广大地区,支系甚多,有“句吴”、“于越”“杨越”、“闽越”、“南越”、“东瓯”、“西瓯”和“骆越”等等。湖南先秦文化究竟属于越民族的哪一支系呢?笔者就目前的考古资料分析,认为其与百越中的“西瓯”关系较为密切,应属西瓯一系。以下试从两个方面谈点看法。  相似文献   

8.
一布依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大约在战国时期(公元前476——221年),古越人在五岭以南建立了静多大小部落联盟,这些部落联盟被泛称为“百越”。从现在布依族分布的地区来看,布依族很可能是从“百越”中的“骆越”这一支发展起来的。汉以后,岭南地区继“越”之后出现了“僚”人。隋书地理志里有“俚僚贵铜鼓,岭南二十五郡处处有之”的记载。由于布依族分布在岭南地区,直到目前很多村寨之中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三江地区汉唐时期的考古学文化格局入手,探讨挹娄、勿吉、靺鞨三族之间的关系。当时的三江地区分为南、北两个大的区域,分属于挹娄和靺鞨文化系统。文献记载的"勿吉"早期指的是属于挹娄文化系统的勿吉文化居民,晚期则是来自北区的靺鞨文化系统的人群。文献把汉唐时期三江地区诸考古学文化的居民看成一个整体,不知道这里族群间的变故,把靺鞨人混同于已经被消灭(或消失)的勿吉。传统所说的挹娄-勿吉-靺鞨一脉相承的观点或许应该重新认识。这也反映出文献记载的古代族群实体有时候与考古学文化所反映的人群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相似文献   

10.
自先秦至明清时期,环北部湾沿岸的文化经历了起源、发展和繁荣的阶段。根据考古学材料和文献的记载,环北部湾沿岸的文化既有本地的特色,又与中原文化,以及东南亚、南亚等外来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环北部湾沿岸的合浦、徐闻等地,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是中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交汇点。环北部湾沿岸的农业文化、商业文化、陶瓷文化、青铜文化、珍珠文化、佛教文化的起源和发展,与当地所处的自然环境和地理位置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1.
从古国到方国--壮族文明起源的新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根据文献史料和考古学资料,论证了壮族古代社会曾经历过古国、方国阶段.最早的古国是苍梧古国,与中原华夏集团的尧、舜、禹等古国同时并存,并且有了文化交往乃至战争.岭南地区新石器时代的石峡文化和石铲文化等,应是古国的文化遗存.壮族古代的方国产生于商代,它们与商周王朝有纳贡关系,是小国与大国的关系.壮族文明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文明的组成部分,岭南文化向北流动,岭北文化向南传播,这种互动的文化交流在秦始皇统一岭南以前就已经存在.  相似文献   

12.
始皇凿灵渠,开岭越,广西正式归入中央封建王朝的版图之内。岭南,中原人来了,郡县设置了,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也源源输入了,广西这一“陆梁”之地,政治、经济、文化开始发生了变化,逐步跟上了中原前进的步伐。秦时“莫肯为秦虏,相置桀骏以为将”,杀屠睢数十万人的广西越人的社会性质如何?汉时呢?过去因为文献资料的欠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看法很不统一。归纳起来,大致有二种:一是桂东北、桂东南地区属封建社会,其它地区仍属原始礼会;二不管桂东桂西均属奴隶社会。两端看法,各持有故,谁也说服不了谁,为了有助于问题的解决,我们认  相似文献   

13.
古代“僚”人与今日僮、布依、仡佬等族的关系目前基本上有两种意見: 一种意見認为,“僚”是僮、布依、仡佬等民族的先民,是古代这些民族的泛称。理由是:①他們均是古“駱越”發展来的,汉以后出現的“僚”人包括原来“駱越”的成員。②“僚”人分布区与今日这些民族分布地区相同,所謂“俚僚貴銅鼓,岭南二十五郡皆有之”。③“僚”与“葛佬”、“布佬”的“佬”音相同,直至今天,云南文山的部分僮族还自称为“布老”。④这些民族的語言均屬僮傣語族,这也与族別有密切关系。这种意見  相似文献   

14.
骆越青铜文化初探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骆越是战国秦汉时期活跃在我国岭南的一支越人。关于骆越的青铜文化,过去由于发现的考古学资料较少,文献也没有明确的记载,人们往往只知道有铜鼓一事,至于骆越是否经过青铜时代,是否产生过自己的青铜文化,其面貌和内涵怎样,却鲜为人知。近年来,随着考古工作的不断深入发展,埋藏在地下的大批墓葬和青铜器相继发现,再现了骆越青铜文化的面貌和发展盛况,为我们了解骆越青铜文化的产生、内涵以及其与周围地区青铜文化的关系等问题,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本文拟就解放以来的考古发现,对上述问题作一初步探讨,以就教于史学界。  相似文献   

15.
几十年来特别是80年代以来,在曾为古代越人分布区的江苏、上海、浙江、江西、福建、广东、香港等省市的出土器物上,发现了数量不等的刻划符号。广西古代也是越人分布地区,同一时期也曾先后在6个县市的出土器物上发现了先秦时期刻划符号100多个(见附表)。苏、泸、闽、粤等省市发现的刻划符号,它们的性质如何,学术界曾作过讨论,唯广西发现的先秦刻划符号,迄未见有人作过系统的论述,对它们的涵义和用途还不是很清楚。为方便研究起见,现将收集的材料略加整理,并简单地谈自己一些粗浅的认识,以期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6.
中国武陵地区是人类起源地之一。早在10万年前的石器时代,神奇的武陵山脉就聚居着“石门人”和“桑植人”等远古人类。先秦时期,武陵地区为濮人、巴人、楚人和越人等部族融合之地。此后干百年,历朝历代土家、苗家、侗家和“民家”祖先都在此留下了底蕴深厚的文化宝藏,形成了长达千里的“武陵山文化沉积带”。  相似文献   

17.
宋太宗至道三年(977年),置立广南西路,治所于桂州(今桂林市),简称为广西。自此,广西便以行政区划的名称出现了。在此之前,这一片南临大海,北倚五岭,境内多平陆坦途的广袤地域,秦置桂林、象郡;汉改设苍梧、玉林;唐初属岭南道,咸通三年(862年)分置岭南西道。古代这里是越人活动的地区,也是中国古代对外交通比较发达的地区之一。本文就古代广西的对外交通问题,率尔操觚,略作陈述。不当之处,祈大家匡正。 海上对外交通的启锚地 中国很早就开展了对外交通。有文字记载的汉武帝建元二年(前139年),张骞出使西域,正式开始了陆上对外交通的历史。而岭南沿海的合浦、徐闻,汉代时也能经由南  相似文献   

18.
使用南亚语(Austro-Asiatic)的现代民族主要分布在东南亚,人数较多的群体有使用越南语的越族人和使用柬埔寨语的柬埔寨人。越柬两地的南亚人是后来才到这两处定居的。我们知道新石器时期越南、马来西亚、泰国等地都分布着可与同一时期中国岭南地区比较的和平文化,当时的居民利用天然砾石打制工具,使用磨光的石器。和平文化遗址中发现的人种与今美拉尼西亚及印度尼西亚的南岛人相近。①这一时期缅甸的文化与中国西南地区的文化较为相近,除了砾石石器外还夹杂有刮削器。②越南的和平文化后来被东山文化所替代。东山文化分布在越…  相似文献   

19.
孙庆忠 《民族研究》2001,(1):101-103
广东地处五岭南海之间 ,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区域。先秦时期 ,这里居住着土著越人 ,他们独特的文化创造 ,是后世岭南文化的底本。秦汉以降 ,北方汉族不断南迁至广东不同地区 ,他们带来的中原文化 ,一方面与当地越人文化相融合 ,一方面适应不同的生态环境进行文化的重整再造。至明清时期 ,广东汉族三民系的文化形貌已与现代基本相同。与之共生的是壮、瑶、畲、回、满等族群的文化。这些少数民族 ,处在汉民族包围之中 ,却在文化交融与互动的背景下不同程度地保持着自己的传统。这种天然的区域格局、独特的人文景观 ,是广东进行族群和区域文化…  相似文献   

20.
石硕 《民族研究》2006,1(1):59-66
南中是汉晋时期西南夷地区一个特定地理区域,大体以今云南为中心并含贵州大部及川西南部分地区。《华阳国志》称“南中在昔,盖夷、越之地”,这为我们认识南中人群之族系面貌提供了一把钥匙。本文就如何区分南中地区夷、越两个人群系统以及史籍中对这两种人群之称谓在东汉以后发生的变化等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南中为“夷、越之地”的认识完全成立,“夷”为藏缅语民族系统,“越”(濮、獠)则属百越民族系统。文章还依据考古材料,提出古代云南地域主要为夷、越两系人群的格局形成甚早,至少在新石器时代后期已基本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