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伴随着西方列强势力的侵入,中国东北营口开港,基督新教传教士为了传播基督教,在吉林创办了许多教会学校,对吉林地区近代教育的发展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
清末民初,基督教会为了推进在中国东北的传教事业,兴办神学教育,这些活动在促进基督教在东北传播的同时,也为教会的自立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近代东北基督教传播在经历外部时代转轨和内部社会变革合流双重冲击下,逐步自觉踏入中国化轨道,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历程,并且自身也经历了中国化.但是由于其根本性落后本质,其传播嬗变过程处于不断转变中,其结果是在外部因素和自身作用双重推动下导致西方背景教会退出中国,本土化教会掀起本色化运动.  相似文献   

4.
聂乐信是丹麦路德会在近代中国东北开展传教活动的早期传教士之一,在传播宗教的过程中,她行医诊疗、开办学校、扶助孤幼、爱国护教,在把基督教传入东北的同时,也把西方的一些科学文化知识传入当地,为中西文化交流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近代广东基督教教案成因述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案"是指基督教在中国传播的过程中,教会人士与中国朝野之间的种种纠纷。文章在详尽占有基督教"教案"第一手原始资料的基础上,对学界迄今研究较为薄弱的近代广东教案进行了耙梳,并按其成因归纳为中法战争案、社会秩序案、经济利益案以及文化冲突案四类,分别加以阐述,旨在为推动教案区域性研究的深入开展作些基础性的铺垫工作。  相似文献   

6.
近代烟台教会学校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近代烟台教会学校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和分析,用辩证的观点剖析了教会学校的特点和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全文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为慨况,指出烟台开埠后西方传教士开设学校的情况。第二部分论证了教会学校的特点。指出其办学宗旨是宣传宗教;在教学上引进西方学制;提倡女子教育;注重专业教育和特殊教育。第三部分论述了教会学校对烟台社会尤其是思想文化领域的影响。其有别于中国传统教育的教育思想和方式对烟台民众意识的启发起了积极作用。但不能因为教会学校的某些积极作用而否认其殖民性。  相似文献   

7.
该文阐述了国家主义者对基督教教育的批评以及教会方面的回应,指出了在近代中国民族主义已经成为压倒一切的准则。尽管教会方面揭橥自由主义的旗帜,力图对民族主义有所限定,然而基督教教育与不平等条约的密切联系,使得教会方面的企图很难合法化。民族主义与自由主义的严重失衡,深刻地影响了近代中国教育现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8.
教会学校的存在是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国家地位在教育上的反映,同时在客观上成为西学东渐的桥梁和媒介,也是中国传统教育向近代教育过渡的促进因素.它为中国近代教育改革注入了新鲜的文化因子,将西方先进的办学模式带到中国,从课程、方法、规章制度到教材的编写,对中国教育改革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对于中国普通教育、高等教育、女子教育的发展,传播西学和西艺,培养具有科学知识和新思想的人才等方面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历经一千多年的中世纪被认为是神学对科学压制最严酷的时期,但正是被认为"黑暗"的中世纪产生的教会学校,对近代大学有着深刻的影响。它建立了近代大学采用固定场所和固定人员教授的基本模式、近代大学基本课程科目的框架、近代大学基本的教学方法、开创了注重理性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0.
狄考文创办登州文会馆后,在课程设置、学生培养、师资配置及招生条件等方面均采取了许多措施以置重儒学教育。其目的不仅为了适应当时的社会环境,也是为教会学校自身的发展。登州文会馆的儒学教育对基督教传播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作为一种传教手段,它贬低了儒学的伦理和社会价值,不利于文化间的平等对话和基督教在华的长远发展。  相似文献   

11.
李传斌 《南都学坛》2003,23(1):34-38
1 8 8 6年中华博医会成立后 ,教会医疗事业进入新的发展时期。中华博医会初期 ( 1 886- 1 90 1年 ) ,教会医疗事业在新的发展环境下不断拓展。它不仅在沿海得到加强 ,而且在内地也得到较快发展。不过 ,1 9世纪末的义和团运动给教会医疗事业以沉重打击。总体而言 ,这一时期的教会医疗事业与中国社会的冲突有减少的趋势 ,并在文化交流和社会慈善等方面起了更为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采用口述研究方法,以汕头淑德女校的发展演变历程为例,分析近代汕头基督教会女校的特点,讨论在20世纪20年代非基督教运动和收回教育权事件上,位于政治边缘地区的汕头基督教会女校学生对民族主义思潮的不同回应及其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3.
教会女校与中国近代女子教育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教会女校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产物,带有"文化侵略"的性质,但是在客观上教会女校冲击了中国旧的教育制度,开创了中国女子教育的先河,为中国培养了早一批知识女性,从而促进了中国近代女子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4.
近代中国教会大学的学位制度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近代中国,教会大学率先将西方的学位制度引入中国高等教育的实践层面.教会大学 首先通过向国外政府或大学注册立案的方式获取学位授予权,并按照国外的标准进行具体操作.随着办学水平和质量的提升,教会大学逐渐扩充学位门类、提高学位层级、拓展学位课程,使学位制度得以发展完善.教会大学学位制度的建设和发展,一方面促进了中外高等教育之间的交流,同时也对中国学位制度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刺激和推动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教会中学的学生爱国运动是我国近代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 命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辛亥革命、五四运动、非基运动、抗日救亡、反内战运动五次革 命高潮。教会中学的学生爱国运动有着自身的原因与特点,对教会中学的进步及近代中国社 会的发展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民国时期福建教会学校的外语教育经历了普及、规范、发展、困顿及恢复诸阶段,最终利用对外交流方面的传统优势,以其系统的课程设置、强大的师资力量、丰富的教学用书、兼收并蓄的教学方法以及学以致用、融贯各科的教育理念,使其外语教学水平和学生外语素质十分突出。同时,教会学校外语教育所带来的新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育思想,促进了福建教育的近代化发展。  相似文献   

17.
学校与社会是一种共生关系,只有在良性互动中,二者才能实现共赢.在近代中国,社会教育是教会学校实现与社会互动的重要路径.在与中国社会的张力与制衡中,教会学校通过多元化的路径探索加速了其本土化历程,迸发出持久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20年代初中期,胡适主要是对西方在华教会教育的宗教性和非教育性进行批判,主张教会教育要进行符合时代发展和中国利益的变革;从20年代后期开始,他转而对教会教育作了全面肯定。本文结合教会教育对中国现代文化教育发展所起的两重性作用,认为胡适从科学理性精神和全盘西化观立场出发对教会教育所作的评价,既有合理、符合历史事实的方面,也存在非历史主义和抹杀教会教育殖民侵略性的方面。  相似文献   

19.
传教士《论语》译本与基督教意识形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基督教意识形态在三个传教士《论语》译本中的具体体现,研究意识形态对翻译的影响,均有必要作文本(翻译本身)与副文本(注释、序言、绪论等)的分疏。在翻译层面上,译者追求隐形而不可得,意识形态作为其诠释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制约着译者对他者的理解,往往造成无意识的"误读"而非有意识的"操纵"。但在副文本中,译者则会正面现身,进行知识管理。  相似文献   

20.
西南地区是基督教宣教活动最典型的区域之一,这与清末民初基督教传教士在少数民族中的成功宣教活动有关。英国传教士柏格理是基督教传教士在西南宣教活动的典型个案,作为基督教循道公会著名传教士之一,他在川滇黔边的苗族地区,积极创制苗族文字、开办教会学校并为苗民伸张正义,使得其传教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