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传统文化背景下的壮族女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作为岭南土著民族的壮族 ,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 ,形成了具有民族个性的文化———女性文化 ,从女神创世到女英雄救世 ,女性在壮族社会中的文化地位一直是那么显赫 ,以至于在日常生活中女性也多挑起家庭大梁 ,支撑着家庭的经济和文化生活。本文从壮族传统文化切入 ,通过文化传统、习俗、传统教育、民间宗教和法律等方面的考察 ,阐述传统文化背景下的壮族社会性别的独特个案。  相似文献   

2.
布洛陀文化体系述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认为 ,布洛陀文化是一个体系 ,它包括布洛陀神话文化、布洛陀史诗文化、布洛陀民间宗教文化、布洛陀人文始祖文化、布洛陀歌谣文化等 ,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逻辑结构上的联系 ,并且具有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布洛陀文化体系概念的提出 ,对我们认识和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 ,正确认识和了解壮族及壮侗语民族传统文化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嘹歌”是壮族歌谣的经典之作,它具有篇幅宏大、内容广博、以情为主、纪实史诗、风俗尽显、手法独特、音韵优美、魅力四射的特点,在壮族传统文化和社会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4.
围绕"口承-书写"(Orality-Literacy)问题,各方学者纷至沓来,展开了一场旷世持久的大辩论,由此引发出一场有关人类智力知性活动讨论.在口头传统与书写传统之间是否横亘着人类认知与现代心智的"大分野"(TheGreat Divide)的问题上形成了论争的焦点,其波澜所及,几乎卷入了社会科学与人文学科的各个领域,包括古典学、语言学、文学、修辞学、哲学、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分析学、历史学、经济学、政治学、传播学等,乃至思想史、文化研究、妇女研究与民族志研究等.本文是笔者关于口承一书写问题的一份读书报告,旨在对西方学界的口承一书写论战进行概要性的介绍与回顾,在此基础上谈谈民俗学研究在口头传统与书写文化之间的视界融合.  相似文献   

5.
刘三姐歌谣在跨民族跨语际传唱中因文化语境不同导致了审美意义的丧失,地方性审美知识的差异也造成了刘三姐歌谣的传播困难,壮汉文化融合实现了刘三姐歌谣的跨族际传唱。由于壮族文化的弱势,刘三姐歌谣的族际语际传唱也伴随着汉族文化对壮族文化的改写,壮族文化逐渐流失的同时汉族文化成分逐渐增多。在同质化的趋向中如何再生产刘三姐形象的新意义并保持其艺术个性才能推进刘三姐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武定白路彝族酒歌,是当地彝族人民传统的习俗歌谣,承载着与白路彝族的历史、祭祀、生产生活以及图腾崇拜等相关的大量文化信息.必须要充分认识武定白路彝族酒歌的文化内涵和重要价值,采取针对性措施,才能推动武定白路彝族酒歌的传承与保护.  相似文献   

7.
刘三姐歌谣是壮族民间教育的源泉和重要载体,承载着丰厚的文化资源,蕴涵着丰富的民族精神和人文精神.因此,探讨刘三姐歌谣与壮族民间教育的渊源关系,对弘扬民族文化,构建壮民族现代文明和谐社会有着非同凡响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嘹歌》是著名的壮族长篇古歌 ,是经过长期的口头传诵后 ,经过文人的加工和删改 ,用古壮字记录并在格式上作了适当规范的歌谣集 ,它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艺术价值、历史价值、民俗学价值、语言文化学价值和古文字研究价值。《嘹歌》是壮族歌谣文化的经典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后,壮族农村社会卷入了外出务工的浪潮中,大量青壮年人口从农村流向城市,成为一种特定的文化现象.这一现象的产生,直接影响了壮族农村的社会文化和生产生活,尤其体现在壮乡传统农业耕作实践与耕种文化诸多方面的变迁上,包括农业内卷化状态的改善,劳动工具使用的变革,及以耕作歌消逝、农业祭祀仪式消亡和传统节庆习俗没落等为呈现的耕作文化变迁.  相似文献   

10.
中越边境地区的壮族布傣支系与京族虽然都使用越南喃字记录其歌谣、古籍的族群,但由于历史渊源、传统文化及受外来文化影响的不同,使两地民间的歌谣在内容、形式等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壮族布傣歌谣完整地保留了古代越南独有的帝王文学的特质,而京族的歌谣则明显地带有汉字文化圈的印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