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 奴隶制和封建制社会是否有真正的法制,这个问题看法不一致。我认为,要研究这一问题,首先就要弄清什么是法制。对于什么是法制,也有不同角度的解释:一是法制就是指一般的法律制度;二是认为除了指法律制度外,还应把法制理解为统治阶级实现阶级专政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又表现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和公民严格遵守法律。因此,引出了对奴隶制和封建制社会是否有法制的两种看法:一是认为国家与法同时产生,有国家就有法律,有法律就有法制,所以奴隶制和封建制社会当然就有法制;二是  相似文献   

2.
在我们的《中国法制史》教科书和对中国法制史的研究中,夏商周时期的法律被认为是奴隶制性质的法律,论者们自称依据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然而论者们的论证有自相矛盾之处,更重要的是,根据马恩原著及相关资料,却不能证明夏商周时期的法律是奴隶制性质的法律,理由如下:第一,夏商周时期并非私有制社会;第二,马恩原著中找不到能证明夏商周时期为奴隶社会的论述;第三,对"奴隶"概念认识分歧大;第四,夏商周时期存在奴隶,但其数量却可能极少;第五,不应该把不公开法律当做奴隶制法的一个标志。夏商周时期的法律不应归类为奴隶制性质的法律。  相似文献   

3.
《奴隶制与社会死亡:一项比较研究》系美国历史社会学家奥兰多·帕特森的代表作。这本书不仅是20世纪最重要的全球奴隶制比较研究之作,亦因其挑战了由来已久、以“财产”为核心词的奴隶制概念,在学术界形成深远影响。帕特森指出,奴隶制首先是一种永久性的暴力支配关系;在此关系之下,奴隶生来即被疏离,且通常被剥夺尊严。这是一个综合运用社会学、人类学与哲学理论得出的概念。它所揭示的是奴隶制的本质:所有奴隶都是在社会意义上死了的人。  相似文献   

4.
奴隶制的废除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在英国,基督徒主要是通过宣讲布道、发表演说、出版宣传品、组织废奴团体来营造一种反奴隶制的文化氛围,然后问接对政治施加影响。这种通过政治文化间接影响国家政策、法律的方式甚至比直接的政治斗争更加有效。尽管不乏有基督徒在理解《圣经》时认为上帝支持奴隶制,也有奴隶主从《圣经》中寻找依据证明奴隶制的合理性,但是历史事实表明:基督教对于反奴隶制的胜利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较充分占有史料的基础上,对罗马研究中关于释奴社会现象的传统观点,即认为出现释奴就是奴隶制衰落的看法提出了质疑,并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证.就罗马释奴及释奴阶层形成的原因,过程及其复杂的社会历史作用,提出了新的观点。作者认为;罗马释奴阶层的存在与发展,不但不是罗马奴隶制衰落的表现,恰恰是罗马奴隶制加强的表现。释奴的存在与奴隶制的瓦解并不存在直接的必然关系。  相似文献   

6.
“克己复礼”是两千多年前没落奴隶主阶级的代表孔老二妄图复辟奴隶制的反动纲领。当时,正是我国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代。广大受压迫的奴隶和新兴地主阶级起来造反,冲破腐朽“礼治”的束缚,向奴隶主贵族展开了夺权斗争,奴隶制社会眼看就要完蛋。孔老二为了挽救行将灭亡的奴隶制社会打出了“克己复礼”这面黑旗。他的“礼”就是指西周奴隶社会的等级制度和与此相适应的意识形态。“复礼”就是恢复西  相似文献   

7.
元明清时期傣族社会发生巨大的变化,作为社会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傣族法律文化,在这一历史阶段也发生了变化,法律文化性质由早期的奴隶制性质向明代以后的封建领主制变化;法律形式从习惯法向成文法发展;法律文化多方面内容和特征也就随之发生了变迁。  相似文献   

8.
根据考古的最新成果和对历史文献的研究,可以认为,黄帝时代是原始社会逐步解体、奴隶社会逐步形成的过渡时期,尧、舜时代,我国已进入奴隶制社会。  相似文献   

9.
婚姻是男女两性结合成为夫妻的社会形式、婚姻制度是社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什么样的社会制度就有什么样的婚姻制度和什么样的规范婚姻关系的法律存在。对四川大小凉山的彝族地区来说,截至1956年的民主改革为止,奴隶制度还是一个活生生的社会现实,当然就存在着奴隶制的婚姻制度。民主改革运动的胜利,最终消灭了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凉山彝族奴隶制社会,同时也废除了奴隶制的婚姻制度。随着凉山彝族社会跨世纪地跃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的贯彻实施和先后经历好几次大的贯彻实施婚姻法和改革婚姻制度的运动,社会主义的婚姻制度得以确立和发展,反映社会主义婚姻关系  相似文献   

10.
儒法两家的斗争,开始于春秋末期,距今已是两千四百多年了。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由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转化的急剧变革时期。在这个历史阶段中进行的儒法斗争,是新兴地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阶级之间的政治斗争和思想斗争。西周时期,我国处于奴隶制社会阶段。当时全国的土地和奴隶名义上都归最大的奴  相似文献   

11.
产生在原始社会野蛮时代中级阶段的农村公社,具有公有和私有两种因素,是从公有制社会到私有制社会的过渡。奴隶制社会的两种形式:劳动奴隶制和家庭奴隶制与农村公社的大体消灭和大量存在有关。在奴隶制社会里仍然存在大量的农村公社,战败的农村公社沦为集体奴隶,并有中央专制政府居于其上,这就是亚细亚生产方式。罗马奴隶社会本身没有出路,取代它的封建社会所以充满生机,是由于灭亡罗马的日耳曼人处于农村公社阶段,他们将农村公社的精神带到封建国家里。农村中的公有因素,在资本主义国家发生无产阶级革命并取得他们的技术的条件下,可以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马克思的理想社会是建立新型的农村公社。  相似文献   

12.
罗马法是罗马奴隶制国家长达千余年间的法律的总称,内容丰富,经验宝贵,是全人类的法律文化遗产。学习它,有助于研究各项民法制度的沿革及其实质,把握法律与社会、法律外壳与其经济内容之间的辩证关系,对我们进行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建设,足资参考和借鉴。周教授积数十年罗马法教学、科研成果,写出《罗马法原论》这部堪以传世的法学专著。本文作者被著者系统、精辟的论述所吸引,并深感从中得到许多有益的启迪  相似文献   

13.
古代保辜制度考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保辜是我国古代刑法中一个独特的法律制度。这一制度发轫于奴隶制的西周,发展与完善于封建社会唐王朝,清末修律时方被废除。作为中国古代的一项法律制度,尽管含有法律推定做法及定罪量刑方面的不精确性,但它由于蕴涵着丰富的东方哲学精义,适合于中国社会千百年来形成的民俗和国情,对现代刑法仍然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隋炀帝暴政的实质,是残酷地破坏封建生产方式,并肆意扩大隋代残余的奴隶制度。他所掌握的政权,在很大程度上已成为他破坏封建生产方式和扩大奴隶制的暴力工具。这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即隋代仍处于封建制生产方式与奴隶制生产方式同时并存的历史时代。奴隶制的存在及其影响,使隋朝以皇帝为首的封建统治者,往往成了或大或小的奴隶主,具有了奴隶主的阶级属性。于是,封建制的隋王朝也就具有了某些奴隶制统治的性质。  相似文献   

15.
[摘要]由于爱默生在19世纪50年代对废奴运动表现出来的兴趣、热心和公开立场,不少人以为他提倡种族平等。本文指出废除奴隶制是一回事,种族歧视则完全是另一回事。爱默生的确认为奴隶制是一种不利于社会发展的制度,的确赞成废除奴隶制,但他和他同时代的大多数白人一样,并不赞成黑人和白人在社会地位和政治地位上完全平等。在骨子里他仍然是一个白人至上主义者。  相似文献   

16.
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刑法中的共同犯罪制度也不例外。为了深入了解和研究我国刑法中关于共同犯罪的规定,有必要对共同犯罪制度作一个历史的考察。一共同犯罪如同单独犯罪一样,是一种社会现象。刑法中的共同犯罪制度不过是社会上共同犯罪现象的法律反映。至于在法律上如何反映,则受着社会性质和刑法思潮的影响;并且归根结底为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所决定。由于奴隶制国家是奴隶主阶级专政,在刑法上盛行着  相似文献   

17.
一、问题的提起债务奴役或债务奴隶制,曾被看作古代东方早期奴隶制的特色,从而说明东方奴隶社会是停滞不前的,古代东方实行同族人奴役同族人的奴隶制度,债务奴隶制,古代东方是不发达的奴隶制国家。这些观点,在我国,是从外国史学引进来的,对中国古代史学的影响,已有三四十年的时光了。例如,一种见解认为: “在早期奴隶制社会,高利贷资本起特殊的破坏性的作用。在古代东方,债务奴役  相似文献   

18.
孔子对其弟子的智能培养首先是适应社会的需要。孔子生活在春秋末期,这是中国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时期,是社会大动荡的年代。 春秋时期,中国的社会经济迅速发展,春秋中叶以后,铁器在农业中普遍使用,再加上牛耕与生产技术的提高和生产经验的积累,使社会生产力空前提高,为我国奴隶制的瓦解和封建制的产生奠定了物质基础。与  相似文献   

19.
浅议信托制     
浅议信托制淡乐蓉信托制是以信任关系为基础,诚实信用为原则,从而为第三者的利益而接受他人的委托,_代为管理、处分财产或完成委托人的委托事项的法律制度。早在公元前3世纪至1世纪末实行奴隶制共和政体的罗马社会中,信托制就已开始广泛运用。千百年来的实践证明,...  相似文献   

20.
林肯在美国内战时期高举联邦统一旗帜,把拯救联邦作为战争最高目标,奴隶制问题放在第二位。南部分裂国家时,林肯指出各州没有主权,联邦政府创造并赋予了各州法律地位,各州分裂联邦是非法行为。联邦不能分裂,而奴隶制的存废视维护联邦的需要而定,是实现联邦统一的手段。在全国范围内废除奴隶制度的前提是国家主权统一。林肯在维护国家统一时争取和平手段,当南部分裂国家时,采取了坚决的战争手段。林肯维护联邦统一的历史应给今人以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