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8 毫秒
1.
适切性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永恒追求。高等教育发展是对社会和个人教育需求的适应、满足以及适切性增强的过程,高等教育发展应更加切合农村社会和农村个人高等教育需求,引入农村“需求导向”,以多样化、多层次、多形式的多元高等教育结构,通过以高校为主体的“自适应”,增加高等教育在农村的有效供给。  相似文献   

2.
论高等教育发展的适切性--兼论高等教育对农村的适切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适切性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永恒追求。高等教育发展是对社会和个人教育需求的适应、满足以及适切性增强的过程,高等教育发展应更加切合农村社会和农村个人高等教育需求,引入农村“需求导向”,以多样化、多层次、多形式的多元高等教育结构,通过以高校为主体的“自适应”,增加高等教育在农村的有效供给。  相似文献   

3.
提高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适切度,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本文从观念、主体、内容、条件等方面,指出了高校管理学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适切性问题,并阐述了提高管理学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适切性的策略。  相似文献   

4.
布鲁贝克在《高等教育哲学》著作中论述一个观点时,往往先提出两种彼此相反且相对极端的观点,尔后对这些观点进行调和,并辩证地提出其"时中"的观点。该著作所折射出来的思维模式就是辩证与中庸。这对高等教育理论研究与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具有启迪性意义。  相似文献   

5.
言语交际是一种有目的、求效应的言语活动,交际双方都试图在一定的语境中通过话语来表达自己的思想,领会对方的意图,从而达到交际的效果,而交际的成功与语言是否准确、恰当密切相关,确切地说,交际语境、词汇运用、语篇解读、文化背景知识等因素影响着言语交际的功效。  相似文献   

6.
中国社会工作发展经过20多年的专业化教育和职业化推进,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也就是理论的实践创新阶段。在这个阶段上,社会工作的本土化日益成为一个关键性问题,这是中国社会工作实现与西方社会工作平等"对话"的基础。在社会工作本土化的进程中,文化适切性的哲学思考显得更为迫切。在本文中分析了社会工作本土化的三个涵义,提出了"镜、根、源"的观点,也透视了文化适切性价值取向中的中西文化的地域性差异和中国文化古今差异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影视课程是普通高校为文理科学生开设的美育选修课,是一门熔知识性、审美性、实践性、教育性于一炉的多方互动的综合课程,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进行施教是至关重要的环节,它是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的重要途径,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保障。  相似文献   

8.
"高深学问"是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一书的基点和贯穿全书的线索."高深学问"有着"高深"这一典型特征.依据对"高深学问"的不同取向有着不同的哲学观,即认识论和哲学论的哲学观."高深学问"的探究并非易事,而是适宜条件下的不断追求.  相似文献   

9.
高校课堂教学改革适切性困境及其突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高校课堂“隐性逃课”现象一直为人们所诟病,人们通常把批评的矛头指向教师,而没有意识到“隐性逃课”只是高等教育适切性问题的表征。针对高校的课堂教学批评所折射出来的高等教育适切性要求及问题的复杂性远超出了单纯的课程与教学改革,更涉及高校内部教学管理制度与组织形式以及高校专业设置与管理问题,为此,需要立足于专业管理、课程设置、教学组织与设施的多重同步变革,使大众化背景下的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适切性困境获得突破。  相似文献   

10.
儿童中心主义理论的哲学基础为主观唯心的实用主义,这与我国当代国家主流意识的马克思客观唯物主义哲学有本质冲突;其社会学基础为机能主义心理学及民主主义信念,均为西方本土的理论及思想;其价值取向偏重于个人的自我实现,与我国传统的集体主义大同思想有巨大冲突。儿童中心主义理论移植到中国后以及在新课改背景下,其适切性问题必然会出现"水土不服"症状,应结合中国国情对其加以借鉴采用。  相似文献   

11.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目标应从垂直与水平两个角度科学地确立课程目标层次和结构;充分借鉴布卢姆等人提出的教育目标分类方法,尤其要重视技能领域的目标不分类;借鉴活动分析法、工作分析法、“目的—手段”法的合理因素,组建由课程、职业教育、技术、业界、学校等领域的人士构成的课程目标建设队伍;选择“与学校教育有关的、且能达到的目标”作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目标,并注重分科课程与职业实践相结合。  相似文献   

12.
曾国藩的“礼”与黑格尔的“绝对精神”都是至高无上的本体 ,都具有无所不包性。曾国藩把义理学、考据学、经济学、词章学综合于礼学 ,黑格尔则融合各家各派于一身。曾国藩修齐治平的逻辑过程 ,与黑格尔主观精神、客观精神、绝对精神的辩证发展过程具有相似性。  相似文献   

13.
课程综合化理念的发展以“通识教育”思想为理论基础,并且是实施通识教育的重要形式之一。文章围绕大学综合课程的特性与实施价值,综合课程的组织及其开发问题,寻求如何通过“分化的学科知识”与“综合的学科知识”、“内容性知识”与“方法性知识”的统整,使学生在接触高深专门知识的同时拓展视野,融通知识联系,促进个性全面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4.
论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那么21世纪的高等工程教育课程改革又将何去何从呢?本文从课程设置、课程实施和课程结构三个方面探讨了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课程改革的应然取向与发展趋势,认为课程设置应加强人文社科教育,课程实施应加强实践环节,同时加强课程的综合化发展。  相似文献   

15.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目标是一定教育阶段的专业课程方案力图最终达到的标准或预期学习结果,是指导课程研制过程的准则,是学生学完某个专业课程后将要达到的或获得的知识、能力、态度等,是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在课程领域的具体化。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内容选择的依据和课程评价的标准,影响和制约职业教育的日常教学活动。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开发应体现这种追求与精神,课程目标的取向要采用行为目标、生成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多元整合的形式。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目标的确定依据是学生成长、社会发展和职业发展的需要,通过活动分析法、工作分析法、目的手段法和职业分析法等方法建立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目标。  相似文献   

16.
布鲁贝克的《高等教育哲学》中"治学的道德"专章,分析了治学道德具有科学精神、个人良好的品德表现、职业道德三重涵义,指出治学理想与现实是有矛盾的。联系中国学术界出现的道德危机,应加强学者治学道德的规范,强调治学道德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刘志平  李珊 《南都学坛》2007,27(1):36-38
礼与法在先秦时期的发展脉络是:礼与法在春秋以前的夏、商、西周三代处于混一状态,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分离。在春秋以前的夏、商、西周三代,以“周礼”为典型代表的三代之礼是一个严密完备的社会控制体系和政治文化系统,整合了礼与法,处于整体化、系统化的礼法混一状态;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和法家在“礼崩乐坏”的社会形势下,对传统的西周“礼治”体系进行了不同方向的扬弃,形成了“法家之法”和“儒家之礼”的分离对立。于是,无所不包的西周“礼治”体系就分解为“法家之法”与“儒家之礼”,礼与法在制度实体和思想理论上都成为两条线索独立并行。  相似文献   

18.
文章对中国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经历的学科本位、能力本位、工作本位三个阶段中出现的课程模式进行了比较分析,从课程模式的主题、结构与内容等核心问题出发,阐述了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模式的选择是高职课程改革的历史必然,并指出设计开发出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是目前我国高职院校课程建设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1977年我国高等院校课程结构改革逐渐拉开序幕,到1992年形成高潮.高等院校课程结构从此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进而在承接和影响当前及以后的高等院校课程结构改革中起到了十分突出的作用.对这一阶段高等院校课程结构改革内容进行梳理并总结其特点,重新审视我国改革开放初期高等院校课程结构改革的历史过程,可以为今天以及今后的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