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9 毫秒
1.
中国新时期社会转型与和谐社会构建问题,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提出和探索的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双重命题,是对我国现代社会发展规律的基本认识,也是对中国改革与发展进程的一种新的理解.这双重命题必须同时上升为执政党和政府的时代性理念,必须置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核心主题"的主流分析框架之下;必须从同等程度意义上,上升为执政党和政府的战略性决策层面;改革开放30年的今天,迫切需要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社会转型与和谐社会构建的内在联系;必须从真理性与价值性之统一的角度解析中国特色的现代社会转型与和谐社会构建问题双重命题的同等程度范畴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2.
廖奕  申嵩 《兰州学刊》2001,(1):59-61
社会转型是当前中国最大的国情。加强对青少年的道德法制教育在新时期必须有新模式。本文从社会转型与青少年道德法制教育新模式在理论、实践及前景三方面契合的角度 ,全面阐析了“主体———权利”型教育模式在转型期的基本内容、主要特色及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3.
社会转型与青少年道德法制教育新模式的三重契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转型是当前中国最大的国情。加强对青少年的道德法制教育在新时期必须有新模式。理论契合:构建“主体-权利”型教育模式是社会转型的“应有之义”。实践契合:构建“主体-权利”型教育模式是社会转型的“应行之举”。前景契合:构建“主体-权利”型教育模式是社会转型的“应赞之歌”。  相似文献   

4.
依照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市民社会观,应中国当代社会转型之运而生发的中国市民社会,作为一个“历史的范畴”,将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中国特色市民社会之所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之一,在于它生发的“历史契机”、“理论指向”与“独特问题”.中国特色市民社会之所以稳步健康成长,在于它独特的良性环境:历史传统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扎根于中国当代社会转型土壤中的中国市民社会,要保持其良性生态环境以继续前行,在其特定历史阶段上需从总体上把握几个主要原则:提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力;国家与社会分离且良性互动;规范并促进社会组织的发展;将中国特色市民社会成长与社会结构的优化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5.
可持续发展是更高层次的、更宏观的、总体的社会转型,是社会转型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取向.也是对社会转型认识的拓展和深化。然而,目前社会转型研究与可持续发展研究尚未联接融通,社会学界也主要是从人口、环境污染等具体的社会问题介入可持续发展研究的,缺少对可持续发展进行宏观的社会学研究。宏观社会学是“对社会宏观结构和它们之间的联系的研究”①。可持续发展既是社会转型的基本方向,又是跨世纪的发展之路。顺应社会转型和社会发展之需要,社会学必须把可持续发展纳入到社会转型研究和宏观社会学研究的视野,由微观研究提升到…  相似文献   

6.
中国特色的现代性建构“尚在路上”,虽然在现代性的构建和生成过程中,会引发一系列“副产品”,但中国若“终结”现代性进程,则弊远大于利。认识和反思中国特色的现代性路径,在继承和开发传统中生成“现代性”,扬长避短,对于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中的可持续发展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在论述我国今后15年经济与社会发展方针时,再次强调:“必须把社会全面发展放在重要战略地位,实现经济与社会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社会全面发展问题,是一个大的“问题系统”,目前,它已成为哲学的前沿课题。“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崭新的思想和模式,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新战略。当前,随着全球性环境问题的日趋加剧,可持续发展必将作为21世纪的主题和人类新文明的象征,成为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许多国家普遍关注的一个重大问题。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对于当代中国来说,面临着社会转型和市场经济实践,这预示…  相似文献   

8.
正确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侯远长什么是社会主义?这是《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多次强调的一个基本问题。在邓小平同志看来,“社会主义必须是切合中国实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①它既不是马克思恩格斯讲的科学社会主义,又不是一般的社会主义,而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9.
中国共产党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开辟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法治建设成就和经验的集中体现,这是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它关乎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管总的东西,建设与之相适应的、更加完善的法治体系,是法治中国建设的总目标,必须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五位一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总体布局,“十一个坚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基本内涵,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显著特征。解决民生难题的补短板立法是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基本前提,发挥中央和地方的立法积极性是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重要抓手,规范和强化司法与行政执法是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关键支撑。  相似文献   

10.
中国社会转型的特殊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社会转型”的思想是西方社会功能结构学派现代化理论的经典思想。社会转型概念在我国理论学术界被相当普遍地使用 ,已成为描述和解释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变迁的重要理论之一 ,也成为理论界研究中国社会的热点及重点问题的表达方式。但由于各自研究的领域、范围及对象的差异 ,使“社会转型”这一概念仍然存有争议。哲学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相统一的科学 ,应该在更高层次上揭示中国社会转型的原因、特征、动力及转型过程中出现的矛盾、问题、摩擦和冲突 ,提出解决这些矛盾问题的方法及途径 ,也就是提出中国社会转型的哲学理论 ,为中国社会顺利转型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这是一项复杂艰巨的系统理论工程 ,需要研究再研究。本文仅从哲学的视角就社会转型概念的界定 ,社会转型的内涵、主体、特征、动力及我国社会转型的特殊性 ,谈以下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1.
“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动摇,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和“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必须坚持胸怀天下”是党的二十大提出的要求,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维系好和发展好“中国共产党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和马克思主义尤其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的必然选择。坚持“三个不动摇”与践行“六个坚持”相统一,还是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把握好和发展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2.
有关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有关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几点思考马敏一、“西力东渐”与近代社会转型的启动中国近代社会是一个大变动、大转型的社会,这种变动和转型不是起因于一种“内发的力量”,而是源于“外发的压力”,即西方的冲击,这一由邓嗣禹和费正清在50年代所提出的“冲击—反应”模式,...  相似文献   

13.
坚持“两手抓”,是邓小平同志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理论概括和经验总结。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和实践邓小平同志关于“两手抓”的思想,对于提高各级领导班子的领导水平,对于加快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步伐,夺取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都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两手抓”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是邓小平同志的一贯思想,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十多年来,邓小平同志在不同场合,针对不同的问题,曾多次阐述过这一思想,反复强调要一手…  相似文献   

14.
“三步走”是邓小平同志依据对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对我国国情和世界形势的透彻了解,以战略家特有的思想风格、思维方式、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创造力提出的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理论。“三步走”发展战略的提出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重大发展,是我党领导全国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智慧结晶。这是个理论问题,更是个实践问题。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实行“三步走”战略“三步走”发展战略具体部署是:第一步,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本世纪末,国民生产总…  相似文献   

15.
<正> 党的十二大提出了“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问题。同样,社会主义文艺也必须“走自己的道路”,具有中国的特色。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艺,除必须始终坚持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指导外,还有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必须始终坚持民族化。关于文艺民族化的问题,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有着一系列的精辟论述。坚持文艺的民族化,是一条重要的文艺发展规律,也是我们党和国家文艺方针的内容之一。新时  相似文献   

16.
“社会转型”理论的再构与创新发展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0  
“杜会转型”理论是一个关涉社会发展范式层面的理论,今天它已成为研究中国现代化社会变迁的理论支点。但由于这种范式是对“早发”国家现代化历程所概括出的发展范式,故显得已容纳不下中国今天的现代化发展要求了,也就是说现有的“二分范式转型论”的“单层转型”的模式——“从农业化向工业化转型”理论,已不能成为研究中国现代化变迁理论的支点。因此,我们必须赋于“社会转型”概念以新的内涵,即用“三分范式”的“社会双重转型论”来代替现有的“社会转型”理论。我们认为只有这样的分析框架才能够为我国现实中业已存在的“农业——工业——信息业”三元结构的共时态发展和实现工业化与信息化的协同发展,提供广阔空间,并成为真正社会转型理论的支点。  相似文献   

17.
1994年10月,扬州市委党校和本刊编辑部在扬州共同主持召开了“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与教学方法”座谈会,现将出席座谈会的部分学者的发言刊摘如下。(陈方根,扬州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室)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一个内容丰富的理论体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其重要组成部分。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必须深入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首先,深入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要进一步突破性“资”、姓“社”的观念束缚,深入研究西方国家市场经济的理论、运行模式和具体操作措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  相似文献   

18.
读罢何晓明教授的新著《百年忧患──知识分子命运与中国现代化进程》(东方出版中心1997年6月出版),笔者有种沉甸甸的感觉。该著的首要特色是,把“知识分子”这样个群体的命运、生存状态置于古今迁延、新旧更迭的中国社会转型和现代化运动中去考察,进而从中折射出作为后发、次生型启动模式的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独特状貌。因此,“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就同“知识分子的命运”一起,成为该书的两大兴奋点。而诚如著名文化史家冯天瑜先生在该书序言中写的那样,作者就“二者的相互关系展开论述,颇能开启神智”。而在笔者看来,这电恰恰是作…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课程,是大学生必修的重要科目之一。因此,必须转变教学理念,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去认识、分析和解决我国的现实问题,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深刻理解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20.
什么是社会主义?它的本质是什么?弄清楚这个问题,对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如果搞不清什么是社会主义,就谈不上自觉地建设社会主义。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是说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要结合中国的国情,结合中国的实际,而不能生搬硬套书本上对社会主义的描绘或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模式。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