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4 毫秒
1.
李晓霞 《理论界》2005,(10):74-75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从实践出发对人道主义和自然主义进行了革命性的改造,并在这种改造的基础上实现了两者的统一.其中实践是这两者统一的基础,而共产主义社会则是这种统一的实现.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的持续发展需要实现马克思主义本土化与时代化的双轮齐驱.本土化和时代化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内在要求,离开时代化的本土化会造成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僵化,离开本土化的时代化会造成马克思主义的抽象化和空洞化.只有自觉地推动马克思主义本土化与时代化,并随着实践的发展实现二者的动态统一,社会主义的道路才能越走越宽.  相似文献   

3.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素质教育相统一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春梅 《理论界》2009,(8):182-183
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担负着传播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以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培养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使命,同时也担负着实现素质教育的职责,实现理论教育与素质教育的统一是打造高素质人才的需要.而真正实现二者的统一,需要在理论上逐步探讨,在实践上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述了"三个有利于"标准与" 三个代表"思想的关系两者都是在国内外形势错综复杂的背景下提出来的,体现了马克思主义鲜明的时代特征;两者的提出,体现了我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和开创马克思主义理论新境界的宏伟气魄;两者在发展社会生产力和维护劳动人民利益的问题上表现为一个有机统一的理论整体,体现了理论上一脉相承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姜宏波 《理论界》2006,2(12):24-25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通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形成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而“一个个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形态的相互衔接,就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真实历史。”〔1〕两者内涵丰富,辩证统一,充满着翔实的哲学意蕴和不可分割的相互统一的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6.
论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内在逻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是马克思主义永葆时代精神精华本色的必然要求.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实事求是和与时俱进的有机统一是思想基础,全球向度和中国向度的坐标融合是客观依据,全球问题和中国问题的共同阐发是重要课题,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的持久互动是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7.
中国共产党人的学习观内含着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探索和回答,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特性的思考.对中国共产党人学习观视野中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性可作多个关系层面的分析: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这实质上是指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体系与价值观念的统一;马克思主义是批判性与实践性的统一,这实质上是指马克思主义作为革命思想与科学思想的统一;马克思主义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这实质上是指必须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马克思主义是整体性与开放性的统一,这实质上是指必须把坚持马克思主义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相结合.  相似文献   

8.
蓝江 《兰州学刊》2005,(3):81-83
中国儒家和斯宾诺莎哲学中都包含着"天人合一"的思想,两者将"天"和"神或实体"看成世间万物的有机统一整体,是绝对的、永恒的至高存在.同时两者均指出实现"天人合一"的关键在于人.但是两者的"天人合一"途径出现了差别,儒家重伦理而轻认知,斯宾诺莎则从认知着手,实现认知伦理在人自身完善过程中的统一.两者在实现途径上的区别进一步导致在政治思想上的区别,儒家自宋明理学始,日趋保守,而斯宾诺莎却成为了新兴自由和民主的倡导者.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的时代课题,既标志着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在规律的历史性把握,又彰显了执政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理论创新的实践性提升。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选择应做到,在理论教育中坚持认知与认同的统一,在回归生活世界中坚持融入与引领的统一,在教育功能实现中彰显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在载体运用上坚持显性灌输与隐性教育的统一,在形态转换上实现大众化与中国化、时代化的统一,努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逻辑统一律具体表现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继承与创新的统一.这一规律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形成发展过程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发展进程的相互关系,说明了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形成和发展总体上是与历史发展相一致的,既不能脱离,也不能超越当时的历史条件.明确这一点,对于我们今天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就是不断坚持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有机统一的过程。无论开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道路,还是形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理论,都是以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有机统一为根本前提,也是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有机统一的必然结果。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等都是在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有机统一中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具有历史的必然性,但这并不意味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成功移植的必然性。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开放性与中国传统文化兼容并包的特殊品质,是两者相互接纳、契合的先决条件,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在文化精神上的共通性,则为两个异质文化的契合提供了内在精神支点。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契合,既要挖掘两者的价值契合性,也要利用好两者的互补性,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在意识形态维度、思想学术维度、社会实践维度的差异互补和相互融合。  相似文献   

13.
韩振峰 《兰州学刊》2011,(1):20-22,26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向全党提出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重大战略任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根本要求,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内在需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重要途径。马克恩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过程与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是内在统一的,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既有机统一又与时俱进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杨明明 《理论界》2009,(2):34-35
近代以来,发展真理论和发展价值论在发展观上各有偏重,但都因割裂事实与价值的统一而给人类发展带来损失.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从事实和价值的双重维度解释历史发展.科学发展观突破传统,把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相统一、内在尺度和外在尺度相统一、科学视野和人文视野相统一,真正实现了事实与价值的统一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现离不开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这种结合与任何形式的理论创新一样,必须依托承担主体来实现.对精神性的创造活动而言,主体所具备的前提条件构成了实现创新的决定性因素.许多客观条件与因素,都须经由主体的转换才能纳入到创造性活动中去.在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具体过程中,作为创新主体的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只有具备足够的学养、立足当下的实践、具有高度的自觉和把握飞跃的时机,才能顺利实现两者的有效结合.  相似文献   

16.
江泽民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把我们党七十年的基本经验精辟地概括为:“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走自己的道路”。他同时指出:“实现这个结合,关键在于深刻认识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深刻认识和掌握中国的国情,并把两者正确地统一于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之中。”这“两个深刻认  相似文献   

17.
季冬晓 《学术论坛》2012,35(8):9-11
治国理政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历史使命,自身建设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政治责任。实现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与自身建关系的科学化,其对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保障国家权力,规范政党权力,实现国家权力和政党权力的有机统一;建设政党文化,引领社会文化,实现政党文化与社会文化的有机统一;发展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实现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的有机统一;加强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实现党内和谐与社会和谐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8.
从认同的二元性看未来两岸关系的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治认同的形成依赖于公民对政治绩效和经济绩效的辨识.而文化认同基于血缘关系上的心理共同感觉。两者有时候可以实现重叠,从而达到统一和一致,而有时候这两者则呈现出二元性的分离。现代民族国家的建立要求这两者达到和谐与统一,目前两岸关系中出现了认同二元性的趋势。要实现这两者的统一和和谐,大陆和台湾需要共同作出进一步的努力。  相似文献   

19.
傅小凡 《东南学术》2002,(4):117-124
"中国向何处去"是中国近代的时代中心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认识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并且把这种认识与中国革命的实践结合起来.因此中国近代哲学的争论集中于历史观与认识论两个领域,并且表现出两大领域走向统一的趋势.虽然,中国近代哲学自身无法科学地解决这些问题,但其成果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的理论前提.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和认识论在创始人那里是统一的,但是在理论自身的发展的进程中,二者却陷入分裂.其结果是理论与实践的分离,并且造成中国革命的重大损失.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实践过程中,再度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与认识论的统一,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一个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20.
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方法论的建设始终是建构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环节。本文认为 ,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方法论的建设 ,主要是实现三个方面的统一 :世界意识、人类意识与民族意识的统一 ;“返本”与“开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现实关切与终极关怀的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