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长吉歌诗五卷,历来为人们重视,自宋以来,不断有人为它作校勘、笺注、评论;清王琦总汇前人的研究成果,作《李长吉歌诗汇解》,更是长吉诗注的佼佼者。前人的笺注,对于我们阅读、研究李贺诗,极有帮助;他们披寻搜讨的功绩,不可低估。当然,读李贺歌诗,还有不少疑点,尚待解决,前人的诠释,也有一些未尽、不实之处。笔者因拾掇若干条,作《长吉诗注质疑录》,就教于评论界。  相似文献   

2.
今之研究李贺者,皆以为贺年二十七而卒。恐盖本之杜牧《李长吉歌诗叙》。“贺生二十七年死矣”一语。又沈亚之《序诗送李胶秀才》亦云贺“年二十七,官卒奉常”,其说似是。然李商隐《李贺小传》则云:“长吉生二十四年,位不过  相似文献   

3.
何新所 《中州学刊》2012,(1):181-183
王庆澜的《和长吉诗》是现存唯一的对于李贺诗歌进行全部唱和的作品。唐代天才诗人李贺的作品,以其瑰奇的风格独树一帜,受到历代读者的广泛喜爱,拟长吉体、和长吉诗,代不乏人,构成了李贺诗歌接受史上的重要层面。关于李贺诗歌接受史方面的研究,专著、论文已经很多,论述可谓详尽。馆藏王庆澜文集更正了以前研究中对其生平及著述的错误记载,论述了王庆澜《和长吉诗.自跋》的理论价值并阐述了王庆澜《和长吉诗》在李贺诗歌接受史上的重要价值,极具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4.
最近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李贺诗歌集注》是清人王琦编注的。王琦是清代研究唐诗的专家。他的《李太白集注》,跟仇兆鳌的《杜诗详注》齐名,但《李贺诗歌集注》卷首,选登了戴叔伦《冬日有怀李贺长吉》的诗。据权德舆所作戴叔伦墓碑铭,戴是德宗贞元五年(789)死的,而李贺则是贞元六年(790)生的。这首诗或是伪作,或是所怀李贺长吉另有其人.总之不是诗人李贺。王琦盖误也.  相似文献   

5.
幻觉思维:李贺歌诗探秘林继中(漳州师范学院)杜牧《李长吉歌诗序》称李贺诗“盖《骚》之苗裔,理虽不及,辞或过之”,只要“少加以理,奴仆命《骚》可也。”自此,李贺诗“少理”几成定论。然而,李贺自有李贺的理,不在君臣理乱,不在美刺怨怼,而在生与死的美学沉思...  相似文献   

6.
李贺生、卒年,正史无记载。后人对李贺生、卒年的记述,主要出现两种年数。第一种,是790年至816年。见于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李贺诗歌集注》、游国恩等主编《中国文学史》、朱自清《李贺年谱》、《辞海》(修订稿),等等。第二种,是791年至817年。见于叶葱奇编订《李贺诗集》、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王礼锡《李长吉评传》,等等。两种不同的李贺生、卒年,均出于同一个依据,就是杜牧《李长吉歌诗叙》。杜牧作叙年份已写明大和五年,叙文云:“贺死后凡十有五年,京兆杜牧为其叙。”(注:大和,作“太和”误,钱大昕已辨正,杜牧手书《张好好诗》墨迹正作“大和”。)自大和五年上推十五年,即为李贺卒年,再往上推二十七年,即为李贺生年。一个依据,为什么会出现两种生、卒年?原因是,各自采取了足年  相似文献   

7.
李贺是中唐时期富有理想、抱负、立志改革黑暗现实的进步知识分子。由于仕途坎坷,政治失意,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只有寄情于诗,在诗国中驰骋。在元和诗体变新中,李贺表现了创新才能。诗作被誉为“长吉体”,张碧、李商隐等相继效仿。然而由于他的早亡,和当时统治者不注重人才,有关他的生平事迹的记述留下来的实在太少了。同时又由于当时有传奇创作思潮的影响,对他的记述多杂有神鬼内容的传奇情节,什么“帝成白玉楼,立召君为记。”(见李商隐《李长吉小传》)“今为神仙中人甚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是伟大的政治家、哲学家、军事家,也是一位独领风骚的诗人。毛泽东诗词,艺术精湛,感人弥深,气势磅礴,足凌干古,万口传诵,誉满海内外。一个外国人曾说:“一个诗人赢得一个新中国”,这话并不过份。 毛泽东对中国古典诗歌有强烈的爱好,历史上一切伟大杰出诗人的优秀诗篇,,无不尽搜饱览。 毛泽东于唐代著名诗中喜欢三李,即李白、李贺、李商隐。他既喜欢李白的豪放和李商隐的缠绵,更喜欢李贺的奇妙的想象和富有创造性的词语,有时甚至借用李贺的诗句。  相似文献   

9.
正南宋吴正子注《李长吉歌诗》为李贺诗集首个注本,影响极大,但历来对吴正子其人所知甚少。周金标《吴正子〈笺注李长吉歌诗〉三题》(《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推断吴正子"大概生于公元1200年左右,主要活动于南宋宁宗、理宗时期",有发覆之功。惜未考其卒年。黄震《黄氏日抄》卷九五有《祭国史吴校勘正子》一文。此文虽未提及吴正子去世时间,但根据黄震仕履经历和《黄氏日抄》编排体例,可推知此文写作时间,而间接考知吴正子卒年。黄震咸淳七年(1271)始知抚州(治所在临川),咸淳九年(1273)离任。吴正子世居临川,系陆  相似文献   

10.
在中唐众星璀灿的诗坛上,天才而短命的李贺以其瑰奇诡异“虚荒诞幻”的诗作卓然独立,大放异彩.然自晚唐诗人杜牧那句“盖《骚》之苗裔,理虽不及,辞或过之”,“少加以理,奴仆命《骚》可也”的评语一出,长期以来,在我国诗评界,李贺诗歌“少理”便成为大家的“共识”.如张戒在《岁寒堂诗话》中说:“元、白、张籍以意为主,而失于少文;贺以调为主,而失于少理”.王礼锡先生也说;“他的‘怪’的修辞法有时几乎超出了情理之外,所以招‘稍加以理,可以奴仆命《骚》’之讥”.刘开杨先生则说:“余以为长吉诗多佳句,然短于篇法,……  相似文献   

11.
用现代修辞学的视角来欣赏古代诗歌,是不同于纯文学的,当然更不等同于纯语言的分析。李贺是个不同一般的诗人,他非常态的心理为他的诗歌带来了一种特殊的气质,所以,通感、移就等变异语言成了李贺的诗歌语言,同时,也成了我们进入“诗鬼”世界的路标。  相似文献   

12.
李贺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中国文学史上,李贺以其歌诗奇特的风貌和影响而引人瞩目。他年仅二十七岁便不幸早夭,遗留在世的作品也不过二百来篇,可是却能在名家卓立的中唐诗坛上别开蹊径,崛起于大家的门庭堂芜之外;到了晚唐时期,他的影响更与日俱增。那时诸如韩孟,元白、韦柳等当年名重一时的流派都只剩下余波荡漾,而李贺开拓的诗风却成为诗坛上最活跃的因素。晚唐最有才华的诗人们,都众口一辞地对他推崇备至;杜牧为他写叙,盛赞其歌诗之美;李商隐为之立传,称他为“不独地上少,即天上亦  相似文献   

13.
伟大领袖毛主席指出:“李贺诗很值得一读”。在唐朝众多的诗人中,毛主席特别提出李白和李贺,这是因为,年轻的诗人李贺在诗歌创作方面有特殊的艺术成就。李贺(790-816),字长吉,昌谷(今河南宜阳县) 人,曾当过九品的奉礼郎,职卑位贱,一生郁郁不得志,死时才二十七岁。李贺是唐王朝宗室的后裔,是一个没落贵族,但就其实际的政治、经济地位而言,则属于中小地主一类。他生活在唐朝德宗、宪宗时代,当时  相似文献   

14.
析李贺诗《梦天》马中平唐代诗人李贺给后人留下了许多灿烂夺目的光辉诗篇。他常常是一个人骑着毛驴带上书童到田野、村庄去搜集现实生活的素材,到了晚上回到家里,在灯下再将诗的素材整理成章,李贺诗的最大特点之一是构思新颖、想象奇特,善于用形象思维勾画艺术形象,...  相似文献   

15.
李贺诗歌中的心灵图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巍 《理论界》2007,(4):188-190
李贺诗歌是他内在心灵图景的显现。李贺诗中的神鬼世界,是诗人用自我心灵幻化出的虚境,是他在现实人生绝望后寻求到的生命归宿。  相似文献   

16.
杜枚《李长吉歌诗序》,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篇评论李贺诗的专文。其以精采凝炼的语言,对李贺诗瑰诡奇谲的风格艺术作了形象概括和热情赞美,同时也指出了于“理”不足的缺点,持论中肯。后世学人多沿其说。至今仍为研究者所重视。但由于古代文论中“理”的含义甚广,解说亦多有分歧。其中以“理”作“思想内容”解者,颇不乏人。建国以来,论者多持这种观点。认为杜牧“理虽不足”,“少加以理”,即指李贺诗的主要缺点是“思想内容不足”。此说似有道理。因为李贺诗确实存在着思想内容不足的缺点。但这是否切合杜牧的原意,就很值得考究了。为此,本文。拟对《序》中“理”的含义,作一番粗浅的辨析。  相似文献   

17.
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 ,李贺的诗歌是这个黄金时代产生的一朵奇花异卉 ,但是多少年来对李贺的诗歌毁誉不一、褒贬不同。曾经有人把他看作是唯美主义者 ,认为他追求的只是形式美 ,与现实没有多大关系。 2 0世纪 70年代 ,有些论者受了所谓评法批儒的影响 ,把他列为法家诗人 ,认为他的诗歌处处和儒法斗争相关。 80年代以后 ,有些学者反对从儒法斗争角度去评价李贺 ,可是又走入另一个极端 ,避而不谈李贺诗歌和时代政治思想斗争的关系。这样 ,李贺的面目及其诗歌的历史价值还是模糊不清。究竟如何评价李贺的诗歌呢 ?这还是一个值得探讨的…  相似文献   

18.
“鬼才”风情--从李贺笔下的女性世界看其女性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傅谷 《江淮论坛》2003,(5):156-160
李贺诗歌中有众多的女性形象,本文即从诗中建构的女性世界中去探寻其女性观,并分析其形成原因.李贺笔下的女性是诗人情爱期望、情感认同以及对人性美渴求的理想载体,从他的这种意识中可以体察李贺对女性生命价值的一种认可.  相似文献   

19.
李贺以其仙鬼题材的诗作闻名于世,并被认为是有唐一代最得屈原之风的诗人之一,原因在于他的诗在屈原浪漫想象的基础上增添了恢诡谲怪的色彩,从而带来更为丰富的阅读体验。李贺仙鬼诗中的"女神"形象,与屈原辞中的"女神"形象亦存在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并且反映两人生命意识的联系与发展。  相似文献   

20.
《公安送李晋肃》亦题为《公安送李二十九弟入蜀余下沔鄂》。这首诗是杜甫大历三年秋末冬初将要离开湖北公安南下洞庭的时候写给李晋肃的送行诗。它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杜甫的经历和思想,而且是研究中唐著名青年诗人李贺的一份宝贵资料。(见一九八○年《湖南师院学报》第一期,拙稿。)本文仅就李贺家世的问题,对杜诗作一些探究。先从诗题说起。早在宋代,蔡梦弼《增修杜工部草堂诗笺》在《公安送李晋肃》题注中就已指明:“晋肃即李贺之父,韩退之尝为贺作《讳辩》”。稍晚,王应麟《困学纪闻》,请代仇兆鳌《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