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探讨了翻译学词典采用描写主义的必要性,以及翻译学词典在采用描写主义时所要遵循的四条原则——时代性、系统性、历时性和综合性。  相似文献   

2.
翻译主体性研究和描写交际翻译学的理论框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翻译主体性研究摒弃见物不见人的研究模式,重点研究翻译主体、翻译主体意识和翻译主体性,描写交际翻译学的理论框架以人为本,因此可将描写交际翻译学的理论框架应用于翻译主体性研究。通过尝试,我们看到翻译是交际过程,也是认知过程,还是语言文化交流和译入方语言文化建构过程。不同过程有不同的翻译主体。主体意识主要表现为作者的创作意识、译者的认知意识和对两种语言文化的操纵意识、读者的接受意识。对翻译主体和翻译主体意识的研究,汇成翻译主体性研究。  相似文献   

3.
霍姆斯和图里等人构建的描写翻译学采用的描述性方法为现代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自1872年香港首现《水浒传》节译本至今,陆续出现了十余种英文节、全译本。,拟运用描写翻译学理论从历时性角度研究《水浒传》的译介过程,考察该名著在不同历史时期出现的不同译苓,按历史阶段对其重要译者及译本进行梳理,分析各译者所采取的不同翻译策略,总结各阶段译本的主体共性,客观描述影响其翻译过程的社会历史文化诸多因素,以期加深对翻译本质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翻译学》作为一部翻译学的概论性著作,在我国翻译研究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通过综述全书的基本内容,再回归历史、还原语境,以翻译学的发展历程为背景评述《翻译学》一书的学术特点和时代贡献。  相似文献   

5.
“两课”教学大纲是国家对“两课教材与教学的基本要求 ,是两课教学的基本规范。教学大纲意识与教学质量成正比 ,高质量地实施“两课”设置新方案 ,应该从提高教学大纲意识入手。教学大纲意识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性意识和权威规范性意识。  相似文献   

6.
本文讨论了定语的限制性和描写性的特征,认为限制性不等同于分类性,描写性不等同于内涵说明,二者的区别在于是否对外延有影响.还提出无论限制性还是描写性,都有语义层面和语用层面之别.  相似文献   

7.
8.
和合观是和合翻译学的理论基础。和合翻译学以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为依托,从"意"、"诚"、"心"、"神"、"适"的维度对翻译本体观、翻译伦理观、翻译认识观、翻译审美观、翻译文化生态观等主要翻译研究课题进行系统分析与阐释。通过对翻译过程、翻译属性、译者修养体系以及译作评价体系的理论探讨与建构,初步建立起和合翻译学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分析社会背景和学术背景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维汉语翻译学.认为翻译学是应用语言学的一门综合性的分支学科.指出了构建维汉语翻译学的四条基本原则,并重点论述了维汉语翻译学的理论框架结构和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0.
与其说翻译规范的规定性研究和描写性研究是两种研究方法,不如说它们是两种研究态度。前者主张翻译标准的一元论,后者则倡导翻译标准的多元性。我们主张以西方有关描写性翻译规范研究的成果为理论参照,结合我国现阶段翻译研究过程中所遇到的具体问题,提出展开描写性翻译规范研究的理论构想和意义。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分别探寻比较文学与翻译研究的定义,认为比较文学与翻译研究的关系既不是许多比较文学家以为的"翻译研究是比较文学之下的一个分支",也不是巴斯奈特宣称的"比较文学是翻译研究之下的一个分支"。事实上两者之间具有"交而不同"的关系,它们的不同在于两者有各自关注的对象:文学和翻译;它们的相交点在于二者共同关注文学翻译并且都开始"文化转向"。  相似文献   

12.
翻译的“文化转向”与文化建构主义视角为翻译学研究提供了反思的机会,文章从和谐译理一说着眼,重点反思了文化建构背景下的文学翻译研究新旧视闽冲突;1.译语,即译者翻译时所使用的语言,并非译入语;2.文学翻译的标准不应是传统的“二元对立”而是关注主体间性的“三位一体”的和谐标准;3.原作的身份与地位被解构,而译作的地位得以构建,它有时发挥着首要的、第一位的作用,甚至决定着原作的命运;4.文学翻译乃至译学研究对诸如哲学、文化学、文艺学等相关学科的反作用力与后者对前者的影响一样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3.
科学的翻译理论框架对翻译研究工作的合理分工具有主要意义。霍尔姆斯的翻译研究框架能够涵盖当前翻译研究的各个领域。根据这一框架 ,中国翻译学的研究重点应该侧重描写翻译学基础上的语言和文化的对比翻译理论。  相似文献   

14.
潘文国教授在《当代西方的翻译学研究》一文中,全面、系统地梳理了西方近三十年,特别是九十年代以来西方翻译理论的发展脉络,尤其是对具有代表性的六个学派的来龙去脉及其观点进行了客观的评析,并从西方翻译学学科形成和发展的历史中探索了中国翻译学学科建设可以吸收和借鉴的经验。该文视角独特、分析深刻入理,可以帮助我们深刻地理解和全面地掌握当代西方翻译理论,对中国译学的发展和成熟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创造性叛逆”对描述翻译研究的肯定和背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随着国际译学界“文化转向”的发生,翻译研究突破了传统的以原著为中心,以文本对照和语言分析为主要任务的规范式研究方法,而将翻译置入特定的文化语境下,从宏观的角度研究译作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以及对目的语文化的影响,即描述翻译研究范式。“创造性叛逆”便是顺应这一研究导向,由我国著名比较文学学者谢天振教授最先引进的极富学术价值的研究命题。作为描述翻译研究膝下的产儿,创造性叛逆是如何与描述翻译研究保持和谐一致,又有哪些自身特点暴露了描述翻译研究的缺陷和不足呢?本文以此为突破口,展开分析。  相似文献   

16.
近40年来,我国ESP翻译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分四个阶段进行综述:1978-1989年为第一阶段,以引进ESP概念为先导,研究以EST为中心;1990-1999年为第二阶段,ESP各次语域的研究全面展开;2000-2009年为第三阶段,开始对ESP翻译理论作系统研究;2010年以后为第四阶段,ESP翻译和翻译研究越来越依赖网络和信息技术,有了技术转向。  相似文献   

17.
翻译的性别化为翻译研究提供了隐喻性的思维框架。本文将从女性主义与翻译研究的关系、女性主义翻译的理论目标及女性主义的翻译观等三个方面对女性主义翻译研究进行具体阐述。  相似文献   

18.
“Translation Stud ies”一词的汉译,我国学界有不同的主张。其实,该词具有“翻译学”和“翻译研究”的双重译名,我们应以“名实相符”为原则,根据其不同所指赋予其不同的汉译名予以区分。同时,依据这一原则对我国引进的部分国外学术专著的书名的汉译应进行修改。  相似文献   

19.
意象派诗歌不仅是英美现代派诗歌的起点,还产生了重要的国际影响。它不仅催生了五四时期中国的白话诗,更参与了30年代中国现代派诗的建构。本文以译介学为理论基础,对英美意象派诗歌在30年代中国的译介进行梳理,以期揭示它与中国现代派诗歌的不解之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