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不久前,在一个大型文学精品朗诵会上,著名表演艺术家、朗诵家孙道临在登台朗诵《我为少男少女歌唱》《念奴娇·大江东去》时,只见他从舞台三层台阶上小跑到前台麦克风前,轻快、从容、潇洒、稳健。观众目睹他那光彩照人的形象、聆听了他那激昂的声音后,难以相信他已是79岁高龄的老人,全场掌声雷动。  相似文献   

2.
冠豸 《当代老年》2008,(8):24-25
江炳生大哥是我至今见过面的年纪最大的网友。我们同在一个文学论坛混了一年多。先是熟悉他的文字,联系后,才知道我们居然住在同一个城市。最让我意想不到的是,他居然是一个年近七十的老人。精神状态很好,也健谈,对新生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  相似文献   

3.
燃烧的辉煌     
街上住着一位老人。他老了,又病过一场,真正是老态龙钟了。很多人认为他去日无多,熬不过这个寒冷的冬季。老人留恋这个世界,尽管走不动了,但他还是天天出来走走,走得踉踉跄跄、颤颤巍巍,他总是早上出太阳的时候走出去,下午或者夕阳西下时回来,没人知道他到底去了哪里。有一次,我想跟着老人,看他究竟要去哪儿,但老人走得太慢太慢,我没有耐心跟着在他后面,也就放弃了。一次从河边走过,忽然看见老人了。这里远离市区,已是荒郊野外,没想到老人居然走了这么远,他还走上了河堤。河堤很高,他是怎么走得上去的呢?我看着老人。老…  相似文献   

4.
守望者     
张旭 《老年世界》2014,(14):34-34
每次在路上看到这位老人,我都会停下来。 老人是个罗匠,七十来岁的样子,紫红脸膛,一脸花白的长胡子在风中抖动。 我停下来,主要是看老人干活儿。老人喜欢坐在第七棵槐树下,他左手边是一辆加重的二八自行车,驮着他的全部家当:后座两根“人”字形立木,捆扎着竹条、罗圈等实木原料;前梁上挂一帆布包,盛放着羊角锤、老虎钳、小锯、剪刀、鞋钉、刮刀、饼干、茶杯、枸杞散酒等物什,车把上搭着网纱和衣服。  相似文献   

5.
丁金栋 《老年世界》2013,(23):23-23
在辽宁省瓦房店市东风社区住着一位年届古稀的老人,叫周转凯。在他不足七平方米的书房内,摆放着各种文学书籍,古今中外,琳琅满目,他创作的文学作品手稿摞起来足有一米多高。  相似文献   

6.
在夏日里一个美好的早晨,我在上海市普陀区交通路的一个寓所见到了百岁老人黄东林。他祖籍浙江余姚,生于1910年,今年整好100岁。老人听到我叫他“世纪老人”,哈哈笑道:“新世纪有那么多老寿星,我只好算小弟弟啦!”  相似文献   

7.
第一次见到黎福青老人,是在一次会议上,以后由于工作关系渐渐熟识起来,他是株洲市工人文化宫的退休干部。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我走进了他的家——“梦瓶斋”。老人的家不大,但布置得素洁而雅致,尤其是占满厅房的博古架上的酒瓶琳琅满目,千姿百态,透着酒的醇香和美...  相似文献   

8.
晓玉 《当代老年》2007,(5):14-15
那是一个忙碌的早晨,大约8点半钟,来了一位老人,年龄80岁靠上,他是来拆拇指上的伤口缝合线的。他急切地说,9点钟他有一个重要的约会,希望我能优先给他安排。  相似文献   

9.
陶冶 《老年人》2010,(9):43-43
我与作家韩少功久未谋面了,他不一定记得我,但我却时常想起他。 上世纪70年代,他在《人民文学》杂志上发表的《七月洪峰》、《月兰》等作品,我读过之后就爱不释手,对他心生一分敬慕之情,只想找机会见见他。  相似文献   

10.
劲驰 《老人世界》2011,(3):43-43
我认识家居唐山市丰润区年过七旬的老人杜金屏,是因为过去同在一个县区里工作,又经常读到出自他笔下在全国各级报刊上发表的精美诗文。但真正走近他,却是在收到他亲笔签名最近出版的诗选《物语心音》一书后。  相似文献   

11.
孟戈 《老年人》2009,(9):34-35
住进湘雅二医院十四病室,我和刘品生老就成了病友。那天是周六,我9点钟赶到病房时,刘老正在输液,听他“哎哟妈呀”地喊着,抬眼一看,但见老人一脸痛苦。他的鼻孔上插着一根输氧管,心电监护仪上的5个“巴巴”也“贴”在他的胸脯上,老人正患着重病。  相似文献   

12.
《当代老年》2007,(2):1-1
一个老人在行驶的火车上。不小心把刚买的新鞋弄掉了一只,周围的人都为他惋惜。不料那老人立即把第二只鞋从窗口扔了出去,让人大吃一晾。老人解释道:“这一只鞋无论多么昂贵,对我来说也没有用了,如果有谁捡到一双鞋,说不定还能穿呢!”  相似文献   

13.
上海西区,幽静的武康路旁有一座美丽的花园洋房,人们常见巴金扶着助步器缓缓地在花园里散步。94岁的他,居住在这座楼房里已经40余年了。面对这位面容清癯苍白的老人,也许很多人一时难以把他与那个领一代风流的文学巨匠联系在一起。的确,他朴朴实实,普普通通,一生视名利如粪土,只知道像农夫一样辛勤地耕耘文学的沃土。他才高行洁,名声远播海内外,事业灿烂辉煌。这里且不说这位耄耋老者举世瞩目的文学成就,单说他与萧珊的婚恋故事就是一篇不朽的华章。巴金是四川成都人,1904年出生于一个封建家庭。他从小喜爱文学,才华超…  相似文献   

14.
老人的秘密     
古保祥 《老年世界》2014,(11):25-25
我是一家保健中心的资深按摩师。一天,一位年近花甲的老人来应聘按摩师,我问他:“您有几年经验?”他摇摇头说:“从零开始。”我又问:“您要求薪水多少?”他说不要薪水,就是想来学习,我想了想没答应。3天后,大堂经理带着老人找到我:“大爷交给你了,认真点教。”我只好点点头。  相似文献   

15.
何炳堂老人是浙江省桐庐县城的一个普通居民,他做了十多年的好事,媒体也跟踪报道了十多年。与我们长期崇尚的“做好事不留名”的行善方式有所不同:他每年做好事后,常会提出给他“宣传一下”的要求。为此,曾有人说他做好事是为了“出风头”。 老人对此并不在意,好事照做不误,老人说:“我曾说过我‘做好事要做到做不动为止’的话,这是我面向全社会作的承诺啊!做人要信守承诺,我就是希望通过媒体告诉大家,老头我可没‘食言’……”  相似文献   

16.
方军 《中外书摘》2011,(2):35-38
日本侵华时期邱大明、刘泽华就居住这样的房子在很多人的帮助下,我刚刚去重庆和广州采访。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生活在重庆市的邱大明老人。如果让我用最为简洁的语言勾勒出邱大明老人的一生的话,我只能用:“92岁、61年、210块和一脚踹塌”来形容他的人生。顾名思义,92岁,当然是老人现在的年龄。61年,指的是因为日本发动的战争,他和原配妻子在分别61年之后重逢,再婚。  相似文献   

17.
近日,当我敲开中国音乐学院教授王苏芬老师的家门,开门迎接的是一位满面春风、精神矍铄的老人,我简直不敢把这位看起来40多岁的老人跟65岁的王苏芬老师联系起来,老人拉起我的手,跟我谈起了他的养生经。王苏芬老师身着一袭黑色的长裙,额头上找不到一条皱纹,一头浓黑的卷发显然精心打理过,她得意地告诉我,这头卷发从来没有染过,至今也看不到几根白头发,创造这一不老奇迹的窍门其实很简单,那就是规律、节制、乐观。  相似文献   

18.
感谢庄重张玉庭策划/本刊编辑部No.1以手写心我终于娶了她。就在结婚那天,我告诉了她一个秘密:"我永远忘不了一位老人。"我说,多亏了他的帮助,我才有了认识她的机会。"什么机会?"她笑眯眯地问。"我曾拜托过那位老人,当只有我俩上电梯时停止五分钟,好让我好好地看看你。""那老人立刻答应了你,还关了电灯。""你怎么知道?"我吃了一惊。"那人是我爷爷,是我让他关的灯,我想考考你,看你会不会趁黑暗偷偷地吻我。""可我没敢吻。只说了一句:'小姐别怕,有我呢。'""也正因为这句话表明了你的庄重,我才决定走近你。"说着,她吻了吻我的…  相似文献   

19.
冰侣 《老人天地》2010,(3):38-38
一天,一位92岁的老人到老人院办理入住手续,虽然他已等了好几个小时了,可是他脸上还是挂着笑容。当工作人员向他介绍了房间的样子时,老人就如同一个8岁小孩刚刚得到新玩具一样高兴,他兴奋地说:“我太喜欢我的新家了!”  相似文献   

20.
等待     
翟杰 《老年世界》2009,(5):12-12
正在家中写稿,听见有人敲门,开门一看,是邻居郑大爷。我连忙请他进屋,寒暄几句后,老人从口袋里掏出一张信纸,上面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字。他告诉我,这是写给远方女儿的信,拜托我通过电子邮件发送过去。我笑着问他,怎么不通过邮局寄发?老人摇摇头,说不知是什么原因,给女儿写了好几封信,都石沉大海。我又问,怎么不打电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