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明代前期的著名哲学家陈献章 (白沙 )也是一位重要的诗人与诗论家。在他的哲学思想与诗论及诗歌创作之间存在着深刻的联系。白沙是明代心学的开创性人物 ,他提出“天地我立 ,万化我出 ,宇宙在我”的著名命题、“静中养出端倪”的方法以及“以自然为宗”的为学宗旨。白沙不事著述 ,却长于以诗表达思想。他不同意“诗为小技”的观点 ,高度重视诗的功能。认为诗应“率情为之”,反对“饰巧夸富、媚人耳目”的人为雕琢之风 ,提倡“浩然自得”,以诗人的独特体验形成自己的自家面目。但他又反对粗豪为诗、“恣意横为”,主张对诗的艺术法则一一理会。白沙诗作出于性情 ,发乎自得 ,在“鸢飞鱼跃”的物象中生发哲思。他的诗论与诗作 ,对于明代前期的复古拟古之风是一种反拨 ,同时对后来的文学解放思潮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诸葛忆兵 《文史哲》2006,(5):98-102
唐代以前,文人诗歌创作很少涉足男女情欲的描写。晚唐时期,文人群体笼罩在世纪末的绝望哀伤之中。李商隐大量的“无题”诗所倾诉的,是文人声色享受过程中的男女恋情体验。宋人对“无题”诗的理解大致分为两类:其一,“无题”诗是专门写男女情爱的;其二,不愿意标明诗歌题目的。陆游还原李商隐“无题”诗的本意,他所作的七首“无题”诗,首首写男女情爱。而且,诗风缠绵哀怨,轻灵空濛,隐约委婉。受李商隐诗风影响,陆游“无题”诗的抒情模式也近似歌词。苏轼的词,人称“以诗为词”,陆游的“无题”诗则可称“以词为诗”。  相似文献   

3.
<正> 对宋诗的评价,多少年来一直是个聚讼纷纭的问题,争论的焦点,则是在于所谓“以议论入诗”。 “以议论入诗”,历来被视为宋诗的大病。早在南宋末年,严羽就提出“近代诸公乃作奇特解会,遂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见《沧浪诗话》)因此,他认为语虽工,却非古人之诗。明人屠隆则更进一步地说:“宋人好以诗发议论,夫以诗议论,即奚不为文而为诗哉?……宋人又好为故实组织成诗,……用故实组织成诗,即奚不为文而为诗哉?”(见《由拳集》卷二十三《文论》)  相似文献   

4.
皎然所提的“诗教”不同于儒家所谓“诗教”,而他是教人如何写诗之意。而他教人写诗亦并非为了参加科考,主要是借对诗美、诗境之体悟,以实现更好地证心之目的。  相似文献   

5.
一、《沧浪诗话》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意蕴从北宋的文坛来看,以黄庭坚为代表的江西诗派轻视文学艺术创作的形象思维、形象特征,提出“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的文学理论。严羽的“妙悟说”是针对江西诗派而发的。他说:“近代诸公作奇特解会,遂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以是为诗,夫岂不工,终非古人之诗也。盖于一唱三叹之音,有所歉焉。且其作多务使事,不  相似文献   

6.
<正> 一“半生游侠”——屈翁山的自我写照在名家辈出、异彩纷呈的中国待坛上,涌现过好些具有鲜明特色,因而被戴上各种桂冠或荆冠的诗人,如“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鬼”李贺、“诗佛”贾岛……还有“诗贤”、“诗哲”、“诗霸”、“诗魔”等等,而仗剑远游、以身许国的岭南诗人屈大均(翁山)(一六三○~一六九六),则可以称之为“诗侠”。他的同窗好友、生死之交、并同以“岭南三大家”著称的陈恭尹写下的三首《游侠词》,便正是屈氏(以及和他一样的志士们)慷慨义烈、万难不屈、以救国拯民为己任的英雄形象的写照:  相似文献   

7.
扶平凡 《天府新论》2007,(Z1):212-213
对秦观诗风的评价,自元好问之后众口一词,均以“女郎诗”目之。事实上,秦观诗风格多样。绝非“女郎诗”所能囊括。他的诗歌风格可以概括为:清新妩丽;女郎诗;严重高古;豪而且工。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王夫之诗论研究普遍出现了偏于其情景关系的倾向。在认真阅读了王夫之的有关诗论以后,笔者认为“诗乐之理一”也是王夫之诗歌理论的基本观点之一。他将诗与乐的关系明确表述为:“乐与诗相为体用者也”、“诗与乐相为表里”。乐为“体”、为“里”,诗为“用”、为“表”,王夫之如此强调诗歌与音乐的内在联系,把音乐视为诗歌的本质,这不能不引起我们极大的关注。在“明于乐者,可以论诗”口号的指引下,王夫之的诗歌理论出现了与传统言志观诗论大异其趣的三种变化。其一,以形式融化内容;诗的整体结构(即形式)上升为诗的本体。其二,以内在转化外在;诗的内在节奏统一外在声韵格律。其三,以时间率领空间;诗的节奏串连诗的意象。王夫之的这些新观念是对中国古典诗歌的高度理论总结,也是对诗歌审美派理论的发展,更是对前后七子格调说与诗法论的纠正。  相似文献   

9.
鲍卉 《人文杂志》2022,(5):110-116
近代以降,东亚地区“华夷秩序”受到欧洲文明的冲击而至解体。日本访华学人以近代中国为“他者”镜鉴,并以纪行诗的文本叙事方式投射出在文化认同与政治认同的背离困境中舍“东”趋“西”的方向抉择。概言之,其受国民性格、传统、利益和使命的影响于纪行诗中通过对近代中国的“落后”表述而将“自我”纳入文明,将“他者”从文明“除名”,表露出对儒教文明的疏离和对欧洲文明的追崇乃至自我主体建构的文明论转向,并促进形成其殖民扩张的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10.
郑杰文 《文史哲》2006,(1):59-65
《墨子》引《诗》与“汉代四家诗”各本相应篇章对校,有40%左右的语句差别、10%以上的字词差别,另外还有名称、章次、句次差别等,这说明在《墨子》成书与流传的战国时期,《诗三百》有多种版本在流传。墨家引《诗》,遵循着“以《诗》为史”和“以《诗》为训”的《诗》学观念,论《诗》时没有“以《诗》为教”的《诗》学观念;这与儒家解《诗》论《诗》时所奉行的“以《诗》为教”的《诗》学观念不同。由此可以看出,与儒家《诗》学观属于孔子开创的“诗教《诗》学系统”不同,墨家引《诗》解《诗》论《诗》所展现出的《诗》学观,应属于传统的“历史《诗》学系统”。  相似文献   

11.
王船山“诗”、“乐”关系的主要观点是:“诗”、“乐”密不可分,“诗”须协和于“乐”,“诗”、“乐”合一,因“诗”起“乐”,于“乐”用“诗”。他揭示了诗歌艺术的审美本质和文体特征,体现了其对诗歌艺术审美理想的独特追求。  相似文献   

12.
元好问在词学理论上有着独特的建树,在承继苏轼以来“以诗为词”的词体观念即“词诗”说的基础上,在其词学思想中形成了一种自觉的词史意识。他还进一步借助于传统诗论,引入“言外”说、“滋味”说和“情性”说等理论,并将苏、辛作为体现“词诗”理论的典范,在词体的本质、功能以及风格、流派等一系列词学基本问题上提出了许多颇有新见的主张,由此使“词诗”说在理论上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完善,给后世的词学批评理论的发展以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苕溪渔隐丛话》是以文献价值著称的宋代诗话总集,胡仔在书中以扶持“诗道”为己任。前人对其“诗道”之所指尚未及探究。其“诗道”即诗学批评之道,即如何客观公正地评价唐宋诗人及其诗歌,意在给陷入发展困境的宋代诗学指出向上一路。他主张创新,兼取唐宋,提出“师少陵而友江西”的观点,这些至今仍闪烁着宋代诗学批评的理性光芒!  相似文献   

14.
郭沫若是新时代的著名诗人,他对我国新诗的发展贡献卓著,但他在《沸羹集·序我的诗》中却说:“我不大高兴别人称我是‘诗人’,但我却是喜欢诗。”郭沫若确是“喜欢诗”的,除创作之外,他还写过不少关于诗的评述,尤其对鲁迅的诗,推崇备至。在《鲁迅诗稿》序中,他说:“鲁迅先生无心作诗人,偶有所作,每臻绝唱。”说来奇怪,鲁迅也不喜欢别人称赞他的诗。他说:  相似文献   

15.
陈勇 《船山学刊》2011,(4):40-43
明代诗歌选学十分繁荣,《唐诗品汇》、《古今诗删》、《诗归》三部选本先后在诗坛占居主流地位。王夫之对明代诗歌选学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上述三部诗歌选本是他关注的重点,对其最终的审美价值茄诸每、理想,王夫之均持否定态度。王夫之认为,《唐诗品汇》追求“盛唐气象”,不意趋于“傭贱”;《古今诗删》追求“汉魏风骨”,难免走向“粗豪”;《诗归》以“孤怀孤诣”追寻古人真诗之精神,最终却沦入“猥亵暧昧”。  相似文献   

16.
荀子与屈原,是中国诗歌发展史上最早自觉地“作诗言志”的两位文学家。荀子通过作《佹诗》将已成为文献的《诗》还原为文体的诗,并界定诗人所言之“志”应在“圣人之道”的范畴,这对汉代诗学有着巨大的影响。屈原是新体诗的创造者,他在《离骚》、《九章》中所表现出来的诗学观念,归纳有三:一是“发愤以抒情”,“抚情效志”,确认诗是表达个人情志的文体;二是“露才扬己”,突出抒情诗歌的个性化表现;三是“怀质抱情”,“内美”与“脩能”并重,以“情”为文采与美的表现。屈原这些诗学观念,奠定了中国抒情文学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赠鹤质疑     
《文学评论丛刊·第三辑》载陈友琴《略论白居易晚年诗中的积极意义》一文,文中引述白居易咏鹤诗后说:“裴度曾经送他白鹤,他珍爱得什么似的,有诗咏叹。”查《白香山集》并不见记载此事,以诗咏叹。不知《略论》有何依据,作此论断。白氏好鹤,自称“灵鹤怪石、紫菱白莲,皆吾所好”在他诗中直接以鹤为题的有二十首,涉及到鹤的也有二十余首,大都是晚年所作。他第一次得到鹤是在长庆三年杭州刺史任上。“乐天  相似文献   

18.
海德格尔文艺学方法论特别之处在于:1.认知方式的特别.他思考“存在者”倾向于时间性、过程性的、“活”的领会,这具体的“思”就是主客合一的认知模式,这模式使他走上了和自然科学不同的真理把握.“真理”实际就是“存在”的意义,需要“此在”之在场才能把握.2.海氏具体的“思”就是“诗”,“诗”表现为“返乡”,表现为对基本意义的探讨;3.他的作品本源是创造一个世界.  相似文献   

19.
论司空图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司空图作为学史上一位杰出的诗歌理论家,主张“诗贯六义”.提出“全美为工”,并以这种理论来指导创作实践,故其诗歌创作从整体上看是以醇厚、雅正为基调的.被苏轼评价为“犹有承平之遗风”。他善于在诗中调剂自己的情绪,所以他的诗中没有流露出太多的锋芒,太多的哀怨,这样的心态投射于其诗歌创作当中便呈现出一种沉静、从容、浑厚的风格,呈现出一些有别于那个时代整体风貌的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20.
唐代诗人李群玉的诗“多登山临水 ,怀人送归之制”。他的诗是以屈原宋玉的《楚辞》为宗 ,兼有陶诗与谢诗的风格 ,尤其“登山临水”的写景诗 ,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 ,成为盛唐诗佛王维之后山水诗派的一盏传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