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公众参与是加快环境治理体系建设的重要途径,亲环境行为则是公众参与环境治理的重要体现。已有文献主要关注传统媒体对亲环境行为的舆论引导功能,但较少关注新媒体所发挥的作用。本研究使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考察了互联网使用对个体的亲环境行为的影响,并且从环境知识视角进行机制分析。研究发现:公众的亲环境行为总体上并不积极,但公域环境行为比私域环境行为更加活跃;互联网使用对私域环境行为和公域环境行为都具有促进作用;环境知识是互联网使用促进亲环境行为的作用机制;相比于“互联网—私域环境行为”的关系,环境知识在“互联网—公域环境行为”关系中发挥的中介效应更大。  相似文献   

2.
儒家奉行“君为臣纲”,臣子万事以君为尊,即使劝谏也会采取温柔敦厚的原则。其实不然,孔子提出“勿欺也,而犯之”的事君之道,臣子在君主犯错时应该正面谏言,由此可知儒家是提倡直谏的。这种直谏传统在历代忠臣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历史中记载的里革、汲黯等人无不受到儒家忠谏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国际论坛》2021,23(3)
以人类共同利益的变化为标志,全球公域及其治理体系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在西班牙与葡萄牙主导的早期海洋治理阶段,人类共同利益处于缺失的状态;在海洋自由进入与主权封闭阶段,国家间共同利益的出现,向着全球公域中人类共同利益的形成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在全球公域扩展阶段,极地问题凸现了人类共同利益的亟需性;在全球治理阶段,人类共同利益在全球公域中得到进一步扩展,并内嵌于全球公域治理之中。尽管人类共同利益观念在全球公域治理中得到了长足发展,但全球公域治理依然面临困境,这种困境的背后是人类共同利益与国家利益之间的协调问题。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为协调人类共同利益与国家利益,并最终为构建全球公域人类命运共同体、增进人类共同利益的实现提供了新的路径:首先应降低目前大国之间在公域领域的权力斗争势态,将国际组织建设成为全球公域治理体系稳定的决定性因素;其次应通过强调共同利益,寻求新的全球公域治理路径;再次,应构建公域治理的责任共同体,促使民族国家及其公民的全球主义转向;最后,迈向"人类公域"这一全球公域治理体系的理想图景。  相似文献   

4.
公私界限是西方思想史上的重要问题,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罗马时期关于家庭和城邦的区分。随着经济上升为社会生活的主导要素,公私界限也发生了巨大变革。启蒙运动之后,西方主要形成了四种公私观。不同公私理论用于解决不同的社会问题,但同时也面临着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困境:一方面。大量的公私观理论造成了实践上交织存在的公域与私域;另一方面,公私观的合理性本身也受到挑战。  相似文献   

5.
都铎和早期斯图亚特时期是英国近代社会转型时期。这一时期,英国王室政府性质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公域和私域的模糊不清。政治方面,国王、王室与近代意义的国家,王室事务与公众事务混为一谈;经济上,王室经济与公共领域经济收支和管理并未剥离;社会方面,对社会下层的社会管理的公域性和对社会上层控制的私人依附性相互交错。弄清这一时期英国政府公域和私域的模糊性有利于我们正确认识其时英国社会的特征。  相似文献   

6.
老子思想在本质上并不反对仁,相反,老子提倡一种超世俗的、符合自然之道的仁.老子强调仁的自然性,认为最高境界的仁应该表现为一种本性的自然流露,仁而不自知,仁而不以为仁.而孔子谈到仁的时候,也表现出一种明显的对仁的自发性、内在性的追求,强调仁由己出,仁者安仁.仔细考察可以发现,孔老二人在仁的主张上有很大的相关性,甚至可以说,孔子继承并发展了老子仁的思想.  相似文献   

7.
“红顶商人”胡雪岩的财富帝国似乎是在一夜间烟消云散的。实际上在他事业成功的道路上已然隐含了令其败落的因素。胡雪岩因依傍官府(公权力)获取财富,最终又因离权力太近而身受其害。这个故事从一个侧面揭示出现实中官商关系的不对等或不均衡性。前近代的法律框架缺乏公域和私域、(公共)权力与(私人)权利的法律界分,作为公权代表的官府可以轻松地跨入当下人们认为属于私法的领域。面对过于强大的公权力,商人(以及其所代表的私权利)虽然有时也能借机谋得一些好处,但在整体上则始终处于从属和被利用的地位。若法律不能确保公、私领域界限分明,厘清公权力的职责所在,并时刻提防其越界,则以私权利为核心的商业秩序将难有自发形成的机会。  相似文献   

8.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不仅针对国内环境问题,而且适用全球生态问题。全球公域是全球互联互通的重要区域,也是人类资源、环境乃至军事活动的重要场域。它的范围远远大于主权国家的领土在地球上所占的面积。尽管其对全球繁荣、权力和地球的健康意义重大,然而这一领域缺乏强有力的全球机构来进行管理。全球公域的环境治理建立在脆弱的基础上,新的技术和行为体的涌现考验着国际社会的治理能力。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所具备的思想内涵和品格从多个方面指引着中国深度参与全球公域环境治理,积极提供全球生态公共产品,并为全球公域环境治理提供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9.
柳下惠不愧为古代谔谔之士的典范.孔子、孟子和荀子以及<国语>都充分肯定了柳下惠的"直道",并把他的"直道"与"和道"紧密结合在一起.孔子高度评价柳下惠为"贤人".孟子更高度评价他为"圣人".柳下惠的"直道"在中国历史上影响很大,孟子说:"闻者莫不兴起也."张岱年先生是柳下惠"直道"在当代的一个典范.  相似文献   

10.
该文以孙玲的传记文学文本《我在丝绸之路上舞蹈》为例,通过文本细读,结合传记研究与文本叙事研究,探讨了该文本中存在的三种视觉关系,即作者凝视中的他者,作者凝视中的自我与他者凝视中的作者,探讨了主体的意识与其在公域与私域中协调作用间的建构与被建构关系。  相似文献   

11.
为探究相对于民国三十多年的政治、思想等重大变革,而当时商务印书馆翻译出版业(如地理学译著出版)飞速发展之原因,在介绍民国时期商务印书馆地理学译著的出版概况,分析这一时期其地理学译著特点的基础上,对商务印书馆地理学译著的著者、译者和编者群体身份进行了描述。分析认为民国时期商务印书馆地理学翻译出版兴盛的4个原因:商务印书馆推行改革、民国地理学教育的发展、西方地理学教育的发达和留学生回国。  相似文献   

12.
在现代政治理论的论述中,公共与私人既是政治空间的概念,又是政治价值的辞藻。在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划分中,人们常常看重公共领域的结构与功能。其实,维持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巧妙的均势状态,才是现代政治社会支撑起公共空间最重要的事务。公共化的危险在于,私密空间的彻底公共化,将公共的价值作为侵入私人生活的理由,从而使公共变异为专制的手段;私密化的危害在于,沉浸在私密空间中的人,彻底拒绝担当公共责任,从而使政治社会丧失了存在依据,也会因此有利于个人专断。只有维护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均衡态势,才足以有效捍卫公正公平的民主宪政状态,进而有力地保护公共利益和私人生活。  相似文献   

13.
天理人欲之辨是黄宗羲思想的核心。在此基础上产生了其传统的公私观念,这一公私观念与现代公私观念截然不同。如果说黄宗羲的传统公私观念是对宇宙整体的思考的话,现代公私观念则只是对宇宙片面理解的产物。我们最终会发现,黄宗羲依然是儒家学统的继承者。  相似文献   

14.
周代崇尚礼乐文化,称谓是其中一个经常性的问题,也是士大夫交往中礼仪规范的自称部分,不应出现差错。《论语》在记述孔子及其弟子时,或称名,或称字,复杂多变。文章通过对《论语》中称谓的分析,探讨整理者行文的严谨与情感表达。  相似文献   

15.
著作权法中的公共领域理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公共领域理论是著作权法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它认为著作权保护的真正领域是被私人所占有的专有领域,不被保护的则是公共领域。公共领域理论的关键并不限于确定著作权保护的边界以及在具体的案件中用于确定保护与不保护的内容,而是以此为基石建立整个著作权法理论框架。公共领域理论对于认识著作权法的基本精神、宗旨和重要原则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孔子传承上古民本思想,赋予“民”新的内涵与意义,由此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民本思想体系。他的民本思想以“爱人”作为情感基础,以“富民”作为经济诉求,以“为政以德”作为政治理想,以“有教无类”作为教育主张。他的这一思想把殷商的民本思想传统提升到了新的高度,也对后世儒家产生了深远影响,具有重要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17.
汉代法律承认绝大多数民众持有私兵器的合法性,因此汉代民众广泛持有私兵器。但笔者认为,汉代私兵器的广泛存在并不是影响汉代社会治安稳定的主要原因。仅就汉代社会治安来讲,汉代民众持有私兵器之风与汉代社会治安稳定与否没有必然联系,真正影响汉代社会治安稳定的症结当另有所在。归根结底破坏汉代社会治安以及制造社会治安问题的主要是统治阶级本身,汉代专制主义皇权思想又是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网络法问题的法哲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引起了一系列的网络法问题 ,而针对网络法问题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部门法学领域 ,对网络法问题的法哲学探讨还很少。立足于法哲学理论 ,在阐释了法哲学的任务、网络中存在的私人领域和公共领域模糊性表现的基础上 ,提出了网络法问题的本质就在于网络条件下私人领域和公共领域的界限的模糊 ,提出了该模糊性是导致网络条件下自由的边界模糊和权利冲突的根本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建议性的解决网络法问题的法哲学思路。  相似文献   

19.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但孔子强调的“仁”已经不是处于伦理道德领域对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道德规范,而变成了一种治国学说,既教育统治者为政时应持有的态度和对为政者的一种评价;孔子的“克己复礼”落脚点是“归仁”,是孔子政治观的实现方式。孔子把“仁”作为政治思想,标志着中国古代一种新的治国思想的诞生。  相似文献   

20.
德育过程,即实现个体品德的社会化过程,是受教育者知、情、意、行等方面在原有的基础上的转化和提高过程。在孔子有关德育的言行和实践中,涉及了现代德育理论中品德构成要素的综合运用。从这一思想出发,在德育过程中应力求做到是非判断与价值认同的统一,理性启迪与情感激发、意志养成、行为习惯等非理性因素的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