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一、道德判断的内涵 1.判断是一定思维主体对思维对象有所断定的思维形式,凡是对事物的属性有所断定的思维形式都是判断。当某个人或群体的行为被赋予某种道德属(如善、恶、正义,非正义等)的时候,这个判断说是道德判断。用语言的形式表示出来说:A认为B的行为是善(恶)的。“A”是判断主体,“B”是行为主体,“B的行为”是判断客体,“善(恶)”是判断主体以某种道德属性对判断客体的肯定或否定。 2.道德判断是一种价值判断。价值是“指客体的存在。作用以及它们的变化对于一定主体的需要及其发展的某种适合,接近或一致。”“道德”表示行为合于理,利于人,内含一种价值上的肯定。作为道德判断的客体,  相似文献   

2.
一、科学发现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 恩格斯说:“一个民族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①。这个理论思维是指人在理性认识阶段中,把握客观世界的思维形式、方法和规律的一种普遍的思维模型,在科学发现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概括了逻辑思维、非逻辑思维的辩证统一,也就是指辩证的思维和审美的思维的形式、方法和规律。 科学中的创造性思维是理论思维的一种形式,是辩证思维的一种特殊表现.它是人们为了达到对客观对象(即思维对象)的新认识和指导人们进行新的实践活动而产生的一种思维模型。因此,这种创造性思维具有新认识(…  相似文献   

3.
从判断真值理论看“逻辑矛盾”的本质张文祥1可以认为,抽象思维是应用概念,作出命题,进行推理(以至阐释)的过程。概念是在社会交际中,由语词表达的思维结果和进一步思维的工具,它具有内涵抽象性和外延概括性。命题是由语句表达的、有特定对象的、多层次应用概念的...  相似文献   

4.
读了刘森林同志《论马克思哲学的主体性》(《求是学刊》1990年第4期)一文后,我有一些不同的看法,现略陈于后,与刘森林同志商榷并就教于方家。 1 何谓“马克思哲学的主体性”?这是 对马克思哲学的主导倾向的断定,即认 为主体性象一种普照之光而掩盖马克 思哲学的其他色彩,还是对马克思哲学中有关主体性的思想的阐述?综观刘森林同志的《论马克思哲学的主体性》(以下简称刘文),作者有时在论述前一种意义上的主题,有时又似乎把主题限制在后一种意义上。然而,在我看来,不论从哪种意义上说,刘文对其所论及的马克思哲学观点的把握都有失准确。 刘森…  相似文献   

5.
在黑格尔看来,美感作为不同於欲望实践兴趣的一种对事物的认识性观照,虽和科学的认识方式一样,同属于思考的领域,但由于它的认识对象的特殊性,就有着不同于科学认识的一些特点。这就是说,它要依靠创造性想象,始终不脱离具体形象的把握,是一种“充满敏感的观照”。一 黑格尔指出,科学所要认识的“是对象的普遍性,规律,思想和概念,所以它不仅把个别事物丢在后面,而且把它转化为内在的,从一个感性的具体的东西转化为一种抽象的思考的东西,这就是把它转化为和感性现象根本不同的东西”①,变成概念范畴和理论体系的形式。科学认识有时虽然也要从…  相似文献   

6.
古汉语介词“于”使用的随意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词“于”是古汉语中常用的虚词,它的主要用法,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种:①同动词连用,引进行为的处所、时间、关连的对象,②同形容词连用,引进比较的对象;③用于被动句,引进行为的主动者。而在具体使用上,介词“于”又往往是可有可无的。马建忠曾指出:动词后面的词语如果表示处所时间,可不用介词“于”①,吕叔湘先生说:“古汉语里最常用的介词是于字很多地方这个于字可用可不用……”②。阅读古籍,我们注意到:不仅引进处所时间的介词“于”可以不用。引进行为关连对象、比较对象和行为主动者的介词“于”也可不用,分词“于”不仅是“可用可不用…  相似文献   

7.
所谓专名,是名词中的一类,即专有名词或专有名称。因而是语词、语言形式的一类。我们常说:“语词是表达概念的,概念是反映事物范围和本质的思维形式。”①可是当我们考虑专名时,例如:“鲁迅”,它表达单独概念,却是客观存在过的人物,没有反映该人物的什么本质。因而把专名说成是概念就造成矛盾,不能自圆其说。认为 “专名表达概念”是源于认为语词表达概念。这种观点是有问题的,有人批评说这种观点跟“用言语交流思想”之类关于语言的一般定义有关。例如约翰·洛克说:“语词的功用就在于能明显标记各种观念”,“语言是交流思想的工具或手段”…  相似文献   

8.
潜语,是文言语句中潜在的而又无法确定的词语。它类似省略,而又不同于省略。说“类似”,是有潜语的语句也“必须添补一定的词语意思才清楚”、“经过添补的话是实际上可以有的”;说“不同”,是潜语的添补不“只有一种可能”,它在语言结构中莫名其妙地隐去了,人们只能顺蔓摸瓜,推测出它的意思,却拿不准到底是什么词语。例如: (郑人缓……为儒,河润九里, 泽及三族,使其弟墨。儒墨相与辩, 其父助翟<按:即缓之弟也>,十年而 缓自杀。其父梦之日:“使而子为墨 者,予也……”)夫造物者之报人 也,不报其人而报其人之天。彼故使 彼。夫人以己为有以异…  相似文献   

9.
在逻辑实证主义看来,真理只是相对确定的,真理的源泉在语句之中。而在胡塞尔看来,真理是绝对确定的,真理的源泉并不在语句之中,而是在前语言活动里。因此,要想找到真理之源泉,就不能把目光仅仅锁定在语言活动上,而是要突破语言活动这一层面,进入到前语言活动层面。对前语言活动无法进行语言分析,但前语言活动毕竟还是意识活动,所以可以对之进行意识分析。这样一来就意味着:要想找到真理的源泉,就要从语言分析转向意识分析。通过这种意识分析,胡塞尔说明了绝对确定性是如何产生的,从而说明了真理是绝对确定的。  相似文献   

10.
人的意识是对象意识和自我意识的统一。意识之所以二重化为对象意识与自我意识 ,其根源在于实践活动的对象性与自觉的目的性。从结构上看 ,对象意识与自我意识的根本区别是他反性和自反性 ;从功能上看 ,对象意识指向外部世界 ,自我意识指向人的内部世界 ;从层次上看 ,对象意识是对客体的一级反映 ,自我意识则是二级反映。客观性是认识中的普遍性、规律性。现代科学的发展突出了自我意识与客观性的矛盾 ,而解决这一矛盾需要辩证思维  相似文献   

11.
论西方哲学的转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本体论知识论的考量是哲学转向的最重要标志。苏格拉底哲学与其说转折性不如说奠基性导向性。笛卡儿“我思”哲学具有转向意义在于它凸显了“自我”、主体性的地位和作用 ,但它并未完成转向。康德以“批判哲学”和“先验主义”完成了笛卡儿开创的哲学转向 ,主要表现在认识论上的“哥白尼变革”和将本体论从认知转向实践。黑格尔以绝对精神 (理性实体 )的辩证运动“克服”了思维与存在、主体与客体的“二元论” ,在逻辑上实现了传统本体论和知识论的终极目标 ,他的辩证法为哲学转向提供了武器 ,但被他的体系封死了 ;黑格尔的“精神哲学”是当代“实践哲学”的重要理论资源。黑格尔以后的一个半世纪西方哲学处在重大转折期 ,但尚未完成。“语言转向”和“生存实践转向”对于哲学转向都有积极意义 ,但并不成功。在哲学转向中要重视辩证思维。  相似文献   

12.
<正> “理学”前锋程颐(伊川),“心学”殿军刘宗周曾简赅地点出宋明“理学”和“心学”的根本矛盾。程颐说:“圣人本天,释氏本心”①;刘宗周说:“释氏之学本心,吾儒之学亦本心”②。“本天”还是“本心”,亦即认取客观外在的“天”为最高道德形上本体,还是认取主观内在的“心”为最高道德形上本体,构成了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截然相反的道德本体论。这一矛盾的形成源远流长,与儒的内圣之学共始终。本文拟探讨:从孔孟到程朱,怎样最后确立了一个客观形上的道德天本体。  相似文献   

13.
悖论与语言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什么是悖论 1.0悖论是一种特殊的逻辑矛盾,指由肯定它真,就可推出它假,由肯定它假,又可推出它真的一类命题。这类命题可以表述为:一个命题A,A蕴涵非A,同时非A蕴涵A,A与非A等值。 1.1悖论的原型语句在公元前六世纪的古代文献中就有记载,大意是:一个克利特岛人说,克利特人说的都是假话。麦加拉学派的欧布里得认为这还不算严格意义的悖论,因为虽可从其真推出假,但从其假不能推出全部真,因此他把这句话改成“我说的这句话是假话”这种形式,并将它作为一个难题向亚里斯多德的形式逻辑提出挑战,这就是所谓的“说谎者悖论”。“说慌者悖论”…  相似文献   

14.
语言与文化,不仅仅是一种双向建构,即不仅仅通过对语言与文化间的相互透视式的研究使双方各得所益,而且对语言与文化的融合式的研究,具有更深一层的涵义。一、语义:“中介”的中介人们常说,语言是人类把握人所面临的世界的工具和中介,人通过语言整理着所观照的对象,并使之序列化、线性化,而被观照的对象因而得到了抽象化和条理化。从这种意义上讲,没有语言,就没有条理化了的世界,人类就只能以混沌的形式来对待对象  相似文献   

15.
审美心理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和艺术创作等实践活动中对社会和自然对象的美感体验,是主体通过意志、趣味、情感等心理活动对对象进行审美判断的基本“图式”,亦即休谟所说的“特殊构造”。休谟说:“在美与丑之类情形之下,人心并不满足于巡视它的对象,按照它们本来的样子去认知它们;而且还要感到欣喜或不安,赞美或斥责的感情。作为巡视的后果。  相似文献   

16.
当前,中国正处于"战略机遇期"与"矛盾高发期"并存的特殊时期,因经济发展和利益调整引发的矛盾正成为社会矛盾的主要形态。如何认识和把握转型期社会矛盾的形态和性质,就成为当前社会矛盾治理的认识基础。只有紧密结合中国改革发展实际和转型期社会矛盾的时代特征,准确把握社会矛盾与社会转型之间的内在逻辑,深刻分析转型期中国社会矛盾的具体表现形态,并对其性质作出理论判断,才能为中国治理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秩序提供实践方向与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7.
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文化因素盛晓兰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是英语阅读教学中最常碰到的问题。从一般意义上说,语言与文化是一个既相融又互为的关系。语言是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没有人类语言,人类文化即无法产生。”①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表现形式。文化是...  相似文献   

18.
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充满各种矛盾的社会有机体,其历史发展的辩证过程,就是这些复杂的矛盾彼此斗争、曲折转化的过程。全面认识这些矛盾的规定性,是认识和掌握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辩证法,自觉地创造性地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环节。毛泽东同志指出:“在复杂的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的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毛泽东同志这里所说的“其他矛盾”,过去历来被解释为是指同主要矛盾相对而言的次要矛盾,即是说等于次要矛盾。我们认为,所谓“其他矛盾”,包含着但不等于次要矛盾,此外还有一种矛盾,叫中间矛盾。任何事物、任何过程的内部及其相互间存在的矛盾群,都不仅仅是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其间还有中间矛盾。正确认识中间矛盾的问题,是理论和实践提出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哲学问题。下面仅就这一问题,谈谈我们粗浅的看法,以求教于同志们。  相似文献   

19.
“语言的转向”的哲学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问题已经在本世纪的哲学中获得一种中心地位。”①不知有多少现代西方哲学家发出这样的感慨。哲学家们甚至把20世纪哲学这一新的特征称为“语言的转向”(theLinsuisticTurn),以把它与哲学史上发生的近代哲学认识论转向相提并论。语言为什么会成为哲学的主要对象?在哲学上,语言灰姑娘式童话般地取得重要地位,又意味着什么?这需要我们对“语言的转向”进行哲学反思。所谓“语言的转向”,就是指以分析哲学为代表的现代西方哲学实现的哲学主题的转换,即由近代哲学认识论研究转向语言哲学的研究。罗蒂把它概括为.“要求通过改革…  相似文献   

20.
在一些城市中,曾有过这样的吆喝声:“破烂儿的卖”。地方不同吆喝的腔调也不一样。人们习惯上把吆喝者称为“收破烂儿的”,他们走街串巷收购各种废旧物资,有时也吆喝“破铜烂铁(的)卖/换钱!”①“换钱”有时也吆喝成“卖钱”。这些吆喝“卖”的人都只买不卖,而真正卖东西的商贩吆喝起来却很少用这个“卖”字。如: ①冰棍儿,冰棍儿!奶油冰棍! ②花盆儿,一块钱一对! ③酥味儿铁蚕豆! 为什么收买者要喊“卖”,而卖出者却很少喊“卖”呢?“破烂儿的卖”这一吆喝声中蕴含着什么样的语言结构,在交际中表达什么意义呢? 卖东西的小贩吆喝声可分三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