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翻阅一下《文史哲》多年的目录,我们会发现,在其外国文学园地里有个非常引人注目的园丁,那就是黄嘉德先生,全国知名的外国文学评论家和翻译家。他为《文史哲》撰写了几十篇学术论文,还曾担任该刊的编委。但是,我们再也看不到他的新的文章了,他已于1992年4月与世长辞。我深切怀念这位令人崇敬的师长和学者,愿在《文史哲》——他生前最喜爱的刊物上谈谈他的为人和事业,也算对先生的纪念。黄先生1952年到山东大学任教,到仙逝整整40年。在教学与科研的沃土上,先生一直默默地耕耘,直到谢世的前一天,他还排上日程参加研究生论文答辩。就这样,他辛勤工作,不停地奉  相似文献   

2.
孙基林 《文史哲》2005,(5):27-30
2005年10月8日,是中国现代杰出诗人、山东大学校友臧克家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日。《文史哲》创刊半个世纪以来,得到了臧克家先生深切的关怀和鼓励,他长期担任《文史哲》编委、顾问,经常为《文史哲》审读稿件、推荐青年作者,每次回母校他总是要到《文史哲》坐坐,在《文史哲》庆祝创刊50周年的时候,他欣然命笔题词“高枝独秀”,高度评价《文史哲》在学术界的地位、鼓励《文史哲》同人再接再厉……。为了缅怀和纪念臧克家先生,我们特以“传统、时代与诗歌创作”为题组织了这次学者笔谈。诗人臧克家从传统中走来,又沐浴了五四新文化的风雨,他的艺术创作生涯历经几个不同时期,始终保持着与时代的紧密联系。丁尔纲先生的文章纵论古今,肯定了臧克家的创造,确立了臧克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认为臧克家承前启后,是中国特色新诗的新起点的奠基者和开路人;孙基林教授的文章,则从诗人经验与记忆的创作论角度,采用比较文学研究的方法,论说了诗人臧克家的乡村情结和诗作的乡村意象;蒋登科教授的文章从创作动力的角度,指出了诗人两种鲜明的表现姿态,即批判与顺应;李掖平教授的文章,则揭示了20世纪30年代中国现实语境与臧克家诗歌的本质联系及其艺术的写实价值……视角不同,观点各异,读来给人许多思考与启示。  相似文献   

3.
丁尔纲 《文史哲》2005,(5):22-27
2005年10月8日,是中国现代杰出诗人、山东大学校友臧克家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日。《文史哲》创刊半个世纪以来,得到了臧克家先生深切的关怀和鼓励,他长期担任《文史哲》编委、顾问,经常为《文史哲》审读稿件、推荐青年作者,每次回母校他总是要到《文史哲》坐坐,在《文史哲》庆祝创刊50周年的时候,他欣然命笔题词“高枝独秀”,高度评价《文史哲》在学术界的地位、鼓励《文史哲》同人再接再厉……。为了缅怀和纪念臧克家先生,我们特以“传统、时代与诗歌创作”为题组织了这次学者笔谈。诗人臧克家从传统中走来,又沐浴了五四新文化的风雨,他的艺术创作生涯历经几个不同时期,始终保持着与时代的紧密联系。丁尔纲先生的文章纵论古今,肯定了臧克家的创造,确立了臧克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认为臧克家承前启后,是中国特色新诗的新起点的奠基者和开路人;孙基林教授的文章,则从诗人经验与记忆的创作论角度,采用比较文学研究的方法,论说了诗人臧克家的乡村情结和诗作的乡村意象;蒋登科教授的文章从创作动力的角度,指出了诗人两种鲜明的表现姿态,即批判与顺应;李掖平教授的文章,则揭示了20世纪30年代中国现实语境与臧克家诗歌的本质联系及其艺术的写实价值……视角不同,观点各异,读来给人许多思考与启示。  相似文献   

4.
蒋登科 《文史哲》2005,(5):30-31
2005年10月8日,是中国现代杰出诗人、山东大学校友臧克家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日。《文史哲》创刊半个世纪以来,得到了臧克家先生深切的关怀和鼓励,他长期担任《文史哲》编委、顾问,经常为《文史哲》审读稿件、推荐青年作者,每次回母校他总是要到《文史哲》坐坐,在《文史哲》庆祝创刊50周年的时候,他欣然命笔题词“高枝独秀”,高度评价《文史哲》在学术界的地位、鼓励《文史哲》同人再接再厉……。为了缅怀和纪念臧克家先生,我们特以“传统、时代与诗歌创作”为题组织了这次学者笔谈。诗人臧克家从传统中走来,又沐浴了五四新文化的风雨,他的艺术创作生涯历经几个不同时期,始终保持着与时代的紧密联系。丁尔纲先生的文章纵论古今,肯定了臧克家的创造,确立了臧克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认为臧克家承前启后,是中国特色新诗的新起点的奠基者和开路人;孙基林教授的文章,则从诗人经验与记忆的创作论角度,采用比较文学研究的方法,论说了诗人臧克家的乡村情结和诗作的乡村意象;蒋登科教授的文章从创作动力的角度,指出了诗人两种鲜明的表现姿态,即批判与顺应;李掖平教授的文章,则揭示了20世纪30年代中国现实语境与臧克家诗歌的本质联系及其艺术的写实价值……视角不同,观点各异,读来给人许多思考与启示。  相似文献   

5.
李掖平 《文史哲》2005,(5):31-34
2005年10月8日,是中国现代杰出诗人、山东大学校友臧克家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日。《文史哲》创刊半个世纪以来,得到了臧克家先生深切的关怀和鼓励,他长期担任《文史哲》编委、顾问,经常为《文史哲》审读稿件、推荐青年作者,每次回母校他总是要到《文史哲》坐坐,在《文史哲》庆祝创刊50周年的时候,他欣然命笔题词“高枝独秀”,高度评价《文史哲》在学术界的地位、鼓励《文史哲》同人再接再厉……。为了缅怀和纪念臧克家先生,我们特以“传统、时代与诗歌创作”为题组织了这次学者笔谈。诗人臧克家从传统中走来,又沐浴了五四新文化的风雨,他的艺术创作生涯历经几个不同时期,始终保持着与时代的紧密联系。丁尔纲先生的文章纵论古今,肯定了臧克家的创造,确立了臧克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认为臧克家承前启后,是中国特色新诗的新起点的奠基者和开路人;孙基林教授的文章,则从诗人经验与记忆的创作论角度,采用比较文学研究的方法,论说了诗人臧克家的乡村情结和诗作的乡村意象;蒋登科教授的文章从创作动力的角度,指出了诗人两种鲜明的表现姿态,即批判与顺应;李掖平教授的文章,则揭示了20世纪30年代中国现实语境与臧克家诗歌的本质联系及其艺术的写实价值……视角不同,观点各异,读来给人许多思考与启示。  相似文献   

6.
回忆早期《文史哲》杂志社社长华岗同志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正> 今年是《文史哲》杂志创刊三十周年,《文史哲》的年轻读者,大概不大知道华岗同志和《文史哲》的关系吧!但是,对于五十岁左右的老读者来说,华岗的名字和《文史哲》简直是无法分开的,只要翻阅一下一九五一年至一九五五年的《文史哲》目录,就可以看到他是这个时期《文史哲》上发表文章最多、影响最大的作者,从总第一期到总第三十五期,他大约发表了近四十篇文章,几乎每期可以读到他的文章。这个时期是  相似文献   

7.
改版寄语     
《文史哲》2002,(1)
2001年,《文史哲》走过了她历史上的第一个五十年,在这一年里,她在北京庆祝了自己的 50岁生日,回顾了自己既年轻又漫长的历史。    《文史哲》创办于 1951年 5月,创办之初,是以同仁刊物的身份出现的。新中国成立之初,山东大学文学院和历史研究所的一部分教师,热情很高,认为要发展和繁荣学术,必须有一块发表学术论文和交流心得的园地。于是决定创办《文史哲》杂志,成立了杂志社,推举山东大学校长华岗任社长,陆侃如、吴富恒任副社长,杨向奎任主编,童书业、王仲牵、赵俪生、吴大琨、殷焕先、卢振华、孙思白、…  相似文献   

8.
贵宾致辞     
庆祝《文史哲》创刊50周年《文史哲》顾问、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先生致辞各位来宾、各位校友: 我是山东大学最老的校友,今年90岁。我当校友时是15岁,至今已经75年了,在座的朋友没有比得上我的。这75年以来,我始终关心山东大学的发展。前几年我到山大去过一次,在那里放言高论了,内容不一定正确,可是我一定要讲真话。讲一个什么观点呢?就是文科理科的界限越来越不那么泾渭分明,也不可能泾渭分明。现在所有的学科都是逐渐靠近,逐渐融合,文理也是这种情况,现在看起来全国的、全世界的最先进的自然科学技术与人文科学衔接…  相似文献   

9.
<正> 杨向奎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学者、博士导师、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教授。1988年5月,笔者借山东大学历史系举行博士论文答辩会之机,采访了年逾古稀的杨向奎先生。问:杨先生,您是《文史哲》的创办人之一,您能否谈谈当年《文史哲》  相似文献   

10.
为了蔡先生的嘱托──《蔡元培年谱长编》自序高平叔一这是整整六十年前的旧事。1935年夏天,偶然和蔡先生谈到,广益书局所出《蔡元培言行录》与启智书局所出《蔡元培文选》,编制得太粗糙,建议蔡先生自编一部文集,蔡先生便叫我为他搜集整理,由他自己审阅。同时,...  相似文献   

11.
张承志敬重鲁迅先生。在张承志的字典里,“先生”二字是“尊称特指鲁迅先生一人”的;他引鲁迅先生为同类,决心“将心比心,以血拭血”;他赞扬并实践鲁迅先生的“过客精神”;他还通过自己的小说《金草地》呼唤这种精神。 《金草地》是张承志1994年根据自己1987年的《金牧场》改编的长篇小说。它讲述了主人公向一名真正牧民的蜕变;他与额  相似文献   

12.
<正> 《文史哲》编辑部要我再写点读书经验,我实在没有什么可写的,只好介绍一下我所闻见的前一辈学人的治学经验,作为个人和爱好史学研究的青年同志们的参考。前几期《文史哲》的“学者谈治学”栏里曾介绍过陈垣先生和顾颉刚先生的治学经验。他们二人也是我的及门业师,对他们的治学态度和治学方法,也知道一些。以我看,陈垣先生治学十分谨严,丝毫不苟,方面也很广,无愧是一代大师。顾颉刚先生治学不如陈先生谨严,方面也不如陈先生广,但他对于学术的忠诚,推动学术开展的努力以及自己所下的苦功,也大有值得后人学习之处。这里着重介绍陈先生过去的一些事情。  相似文献   

13.
大会发言     
《文史哲》杂志主编蔡德贵教授的发言尊敬的各位贵宾,女士们、先生们! 首先让我代表《文史哲》编辑部全体同仁对各位前来参加“人文精神与现代化”研讨会暨《文史哲》创刊50周年庆祝活动,表示衷心感谢。现在,我把《文史哲》近年来的工作向各位来宾简要介绍一下。介绍侧重于近些年的工作,因为以前的工作,徐显明副校长在纪念创刊50周年的文章中已经写得很详实,各位来宾可以翻阅。我在这里不再浪费大家宝贵的时间。 新山东大学成立以来,校领导对学校建设提出了许多指导性意见,对文科各院系的建设非常关心,对《文史哲》的工作也给…  相似文献   

14.
题记     
<正> 这帧照片,是《文史哲》杂志社初期工作人员的一次合影,它是越三十一载而今仅仅幸存的一张,它的幸存又是大大有赖于热爱《文史哲》的一位有心者的。《文史哲》杂志社是在党的领导和关怀下植根萌芽茁壮成长的。老社长、主编华岗同志倾注他的  相似文献   

15.
记绍虞先生──纪念郭绍虞先生百年冥诞王元化我向绍虞先生行请教问学,始于六十年代初。那时他是上海文研所的所长,而我则是审查五年后刚被处理下放在所里栖身的人员。我们最初接触是我将自己所写的几篇《文心雕龙柬释》送他审阅。我没有料到很快就得到他的同情的回应。...  相似文献   

16.
冯契先生基本上没有写过专门讨论西方哲学的论著,唯一的例外大概是他为笔者和另一位作者合著的《马克思恩格斯同时代的西方哲学》一书写的序言。然而,这并不等于他没有深入研究过西方哲学。冯先生多次谈到他跟金岳霖先生读休谟的《人类理解研究》和布拉德雷的《现象与实在》的情形;他后来的著作——不管是构造他自己体系的三卷《智慧说》,还是系统反思中国哲学传统的《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和《中国近代哲学的革命进程》——都充分反映出作者在西方哲学方面的深刻造诣。当然,他研究西方哲学的最终目的不在于理解西方哲学本身,而在于把它当作与中国哲学进行比较的参照系、把它当作提出自己哲学观点的理论  相似文献   

17.
<正> 华山先生原名芷荪,江苏省无锡县人,以治宋史和思想史著名。先生生于1910年,早年在清华大学经济系读书。1933年大学毕业后,先生回到家乡长期从事中学教育,业余时间潜心研究宋史。解放后,他开始在《文史哲》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956年7月,先生应聘到山东大学历史系任教,在这里辛勤耕耘了十五年,1971年11月因心肌梗塞发作,不幸逝世。  相似文献   

18.
1937年,钱锺书先生以《十七、十八世纪英国文学中的中国》为题,完成了自己的毕业论文,获得牛津大学副博士学位。据说,这种学位“当时还极少颁发给一个以中文为母语的学生”,而钱先生花了两年时间获得,是非常了不起的。这篇毕业论文后来分三次发表在1940~1941年的《中国图书季刊》(Quarterly Bulletin of Chinese Bibliography)英文版上。毕业后,牛津大学决定聘请钱先生为中文讲师(相当于美国大学的副教授),他没有接受而是于1937年秋同杨绛先生一起到了法国巴黎大学。在法国作短暂停留后,1938年,西南联大决定聘请钱锺书先生为外…  相似文献   

19.
“综合创新”实已内涵有“辩证发展”的精神方克立《文史哲》1996年第1期蔡尚思先生的《今后新文化应当是“辩证发展”》(又载《新华文摘》1996年第4期)一文,其中对拙文《批判继承、综合创新》(《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5年第3期,又载《新华文摘》19...  相似文献   

20.
《文史哲》2016,(6)
正2014年起,《文史哲》编辑部开始与具有330多年悠久历史的荷兰博睿学术出版社(Briil Academic Publishers)合作,在海外发行《文史哲》英文版Journal of Chinese Humanities(即《中国人文研究》,简称JOCH)。《文史哲》英文版为网络期刊,它基本延续了《文史哲》杂志厚重的古典汉学风格,但又绝非《文史哲》中文版的简单转译,而是要借助《文史哲》杂志的品牌和积累,以专题的形式,向海外学界介绍新世纪以来中国人文学术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文史哲》英文版现为半年刊,创办两年来共已出版4期,其中创刊号讨论的是"中国社会形态"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