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亚光 《东岳论丛》2019,40(3):150-161
"同生"和"同产"指的都是兄弟姊妹关系,但又不能混同为一。春秋时期的"同生"泛指亲兄弟姊妹,有表示同母所生的意义。战国以后至于秦汉时期"同生"依然泛指亲兄弟姊妹,用例较少,原因是"同产"被确定为秦的官方及法律用语,广泛使用。这一时期"同产"与"同生"的相同之处是都泛指亲兄弟姊妹,差别是前者可以用来表示若干兄弟姊妹之中的同父者。"同产"在法律上既是从坐的对象,同时也是因亲入官、袭爵、封侯、置后、代户、分割财产等利益的获得者。两晋南北朝时期"同生"在文献中多了起来,并且"同产"与"同生"绝大多数情况下都表示若干兄弟姊妹之中的同母者,当然,"同生"也有强调同父的一例。古代典籍注疏者对"同产"解释不同是由于随文作注,后人却据之以"同父""同母"的判断片面、绝对地理解其含义。实际上,从先秦至清代"同生"的意义没有大的变化,泛指亲兄弟姊妹的同时更多地有强调同母者的意义。战国至秦汉时期未见其强调同父者的突出例证,而是表示同父和同母的史料并存。而"同产"则较为明显地由秦汉时期主体表示同父者而到魏晋南北朝时期转向区分同母者。这两个称谓的使用与当时社会的婚姻形式和家庭模式密切相关,父权、多妻和再嫁、再娶行为的发生是"同产"词义有所不同的原因,是社会变化和用语习惯的自然选择,非人为规定。时至北宋"同产"一词依旧作为法律用语而被使用。  相似文献   

2.
语文学科是工具性的学科,它以其独特的文道结合,文道统一而区别于别的学科.要发挥语文学科中"道"的教育作用,关键是通过课堂教学的主渠道,通过对"文"的知识的传授,从中渗透和挖掘"道"的思想内容,发挥"道"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荀子十分推崇"礼"的地位,认为"礼"是社会治理之根本,他在"隆礼"的同时也强调"法"的作用。荀子哲学以"礼"为主体,由"礼"产生"法",同时强调"刑"的作用,并将"刑"作为一种维护"法"和"礼"的必要手段。在荀子政治哲学中,"礼"是"法"的根基,"法"是"礼"延伸,"刑"则是"法"和"礼"的保障。  相似文献   

4.
语言工作者有必要认真分析各对或各群近义词,以对其细微差别把握得更好,从而适应汉语应用的需要。本文尝试对近义词群"看来"、"看起来"、"看样子"、"看上去"进行比较分析。经过分析发现这4个词语都有根据现实情况进行推测、估计的意思,口气委婉,留有余地。但"看来"只表根据客观情况推测、估计。"看起来"既可表依据客观情况估计,还有观察外貌,进行判断的意思。"看上去"有强调主体实施"看"这个动作的意味,"看样子"有突显"样子"的语义。  相似文献   

5.
"五四""意图伦理"的误区,是将"态度"与"思想"混为一谈。反对传统的"新思想"与维护传统的"旧思想"之间,蕴涵着丰富的辩证内容和复杂的价值基准,不可一边倒。"五四"的敌人是"成见"和"不思想"。民主与科学,不仅仅是两个并列的主题,其内在逻辑关联也是"五四"精神的本质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民主观和民主的科学观的建立,是"五四"未完成的历史任务。而将科学的民主观和民主的科学观统一起来的真正价值基准,正是"独立精神,自由思想"。  相似文献   

6.
万晋 《东岳论丛》2013,(1):79-84
唐代长安"里"、"坊"之称并存,大致指代相同的地域空间。但与乡村中作为基层社会户口编制单位的"里"相比,唐代城市中的"里"有其特殊性,两京的情况更是如此。唐人墓志中对"里"的强调,突显出人的地缘关系即"里望"。唐代两京和地方城市的坊设有"坊正"掌"坊门管钥,督察奸非"之责,免除课役,但没有设"里正"的固定制度。  相似文献   

7.
屈原的"帝高阳之苗裔兮"表达了他希望楚王心系天下,主张强国变法的政治理想,也为渐为学界认同的楚族族源"北来说"提供了重要佐证;关于"伯庸",从闻一多的"屈瑕"说到段熙仲和赵逵夫的"句亶王"说,与西汉刘向的"伊伯庸之末胄兮"相印证;"三后"亦为熊渠所封之"三王"。  相似文献   

8.
“甩”“摔”和“蟀”的读音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鸿魁 《东岳论丛》2004,25(1):117-121
"甩"、"摔"是同词分化字形,考察两字的意义关联,其语义核心是利用圆周运动产生的离心力处置事物。考察元曲和聊斋俚曲,并参照有入声韵、有入声调和无入声三类现代方言读音,可证"摔"一词的读音跟"蟀"一样来自入声,《方言调查字表》的[摔]的音韵地位应当修正。  相似文献   

9.
库恩的范式理论为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分析工具。新"范式"出现是知识增长的重要标志。从"两手抓"到"五位一体",中国每一次发展观念的更新都是一次"发展范式转移",体现了科学的时空观和革命观。"五位一体"战略布局的提出意味着中国发展范式进入到全新的阶段。同时,充分的发展范式转移也对中国的发展理论建设和社会实践提出要求。  相似文献   

10.
按"一国两制"实践的内在逻辑,可以将"一国两制"的澳门模式分为"回归模式"和"实验模式"。澳门回归模式是澳门回归过程的方式和步骤。澳门实验模式主要指澳门回归后"一国两制"和《基本法》的实施方式、状态和在实践中创造的新经验。与回归模式相比,澳门实验模式尚未定型,但业已创造了重要的经验。澳门实验的核心,就是对特别行政区与内地之制度发展与整合的求解。澳门实验既是改变澳门自身命运的实验,"实验田"的产品也将为中国迈向现代国家提供经验,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1.
"虚静"、"神思"和"妙悟"范畴分别代表着中国传统审美心理的三个阶段."虚静"论对"神思"论和"妙悟"论有重大影响;而"神思"和"妙悟"的心理活动都以"虚静"的审美心境为其前提条件,是后者的补充和延伸.它们由形而上的哲学高度向具体文艺欣赏与创作过渡并相互交汇衍变,使中国传统审美心理活动充满直觉性、偶然性、不可言说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12.
"忍"与"和"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提倡的处世法则,无论在古代还是今天都颇为人们所推崇,因为没有"忍",也就不会有"和"的产生,作为一种并生的文化理念,"忍"不但是"和"出现的基础和前提,而且"忍"的包容、克制、行事的涵义又在一定层面上丰富了"和"的内涵及发展。"忍"作为一种生活哲学的内容,固然有其畸形和消极一面,但如果恰当引导运用这一价值观,将对推动社会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杨国荣 《社会科学》2012,(10):113-123
实践展开于人与世界的互动过程。从本体论的层面看,人与世界的互动不仅涉及实然,而且关联可能、必然与偶然。作为行动背景的可能、必然与偶然不同于人之外的本然趋向和规定,其存在意义无法与人的实践活动相分离。以人的行动为视域,本体论意义上的可能、必然与偶然分别呈现为"几"、"数"、"运"。与人的活动相关的"几"、"数"、"运"在中国哲学中已得到了不同层面的关注,后者为我们进一步理解和阐释其意义提供了历史前提。从现实的层面看,"见几而作"、"极数前知"、"慎处时运"相互联系,构成了实践过程有效展开的综合前提。  相似文献   

14.
唐代传奇名篇《霍小玉传》为李益同时代人蒋防所作,其中涉及的人物、事迹不少皆能从传世文献中找到一些蛛丝马迹。故长期以来,研究者多将其作为研究唐代著名诗人李益生平事迹的重要参考资料,李益也因之成为天下闻名的"负心汉"和"所见妇人,辄加猜忌"的"变态狂"。但随着李益夫妇墓志铭的出土,《霍小玉传》所载李益事迹,诸如祖籍、中举、授官年龄、授官方式和官名及其与卢氏夫人感情等,皆被证明与史实不符。李益对卢氏有情有义,绝非小说所谓的"负心汉"。因此,我们应该根据新发现的可信史料,为"负心汉"李益平反。  相似文献   

15.
有学者认为,庄子反对辩论。这种说法有待商榷。庄子提出,众人之辩是没有"公是"之辩,这不是真正的辩论;有"公是"之辩由于是非历然分明,故"无辩"。由于知识和语言的有限性,故有"不辩"之处,辩论存在困境。辩论困境的解决之道在于"是不是,然不然"。庄子对辩论作出了细致的分析和界定,这与西方大哲柏拉图有相通之处。  相似文献   

16.
"救亡"和"启蒙"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两个非常突出的问题,它们之间的"关系"问题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是学术界的一个热门话题,一些观点至今仍然被沿袭使用,对中国近现代思想以及文学研究都有很深的影响.本文将对这一问题进行重新探讨.  相似文献   

17.
清初戏剧家、戏剧理论家、小说家李渔,是映红了17世纪中国大地的一颗耀眼的艺术明星;而在他生前和身后,却常被目为"怪物、异人"。其实这对李渔是真实的写照。他之"怪"、"异",在于其行为违抗时俗,作品标怪立异。他的人生光彩在"怪""异",他的历史贡献亦由"怪""异"生发的超越性而来;中国向无职业作家,若有,当自明清时代始,而以"怪""异"著称的李渔是其光辉代表,就此而言,他是中国古代严冬时期飞出的一只未来时代的燕子。李渔以"怪""异"做出历史性突破,为中华文明增加新的因子。"怪""异"乃其性格特点,也是其艺术创造的标志性品格。  相似文献   

18.
随着上世纪末"共同体主义谈论"在西方的兴起,东方学界逐渐将关注的目光投向对儒教里的共同体主义特性、尤其是"家共同体"的研究。儒教"家共同体"的特殊性在于其时间和空间的扩大两方面。儒教"家"的空间扩大,主要是指经过社会,体现为国,即家不是单纯地用血缘封闭的排他共同体,而是经过"仁""义"等道德品性的养成,超越血缘之墙扩大到社会和国家。儒教"家"的时间扩大,主要是指具有宗教机能和意义的、始于父母与子女关系、可一直追溯到底的、血缘上的不断延续。结合时代,探讨并阐明传统儒教"家"的特殊性,具有一定的学术意义和积极的现代社会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9.
萧红创作倾向中的"寂寞"与她的人生境界相关。寂寞也是一种痛楚,萧红的创作就是对自己这种类似于"病"的痛楚的书写。"问诊"是着眼于对萧红所患之"病"的认识;当作者把自己的"患病"感觉倾诉出来,也相当于是情感"疗伤"。  相似文献   

20.
在儒家仁爱精神和学说的讨论中,我们常常为一般所说的两个方面的"限制"感到困惑,一个是儒家的"仁爱"同"孝"和"礼"结合在一起产生了"爱有差等"的差异意识,它不像墨家的"兼爱"和基督教的"博爱"那么普遍和一视同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