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外交豁免旨在保护代表派遣国的使馆及其人员能够有效地履行职能,而滥用外交豁免严重影响到国家间的正常交往,急需得到解决。目前解决滥用外交豁免问题应依公约、一般国际法之其他规则和有关国家间有效之特别协议为准。  相似文献   

2.
国家豁免与外交豁免都是国际法领域的重要法律制度。国家豁免与外交豁免在历史发展、内容及结果等方面有密切的联系,但同时,二者在范围、性质、效力等方面又存在差异。因此,国家豁免与外交豁免被普遍地视为相互独立的范畴,形成平行发展、自成体系的状态。  相似文献   

3.
论农民利益的缺失——从国家与农民契约关系的角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国家是社会契约的产物 ,契约精神要求国家必须对全体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作出公正的保护和分配 ;要求必须通过契约来合理地划定各自的权利 (力 )范围 ,尤其防止公权力的滥用。中国农民利益缺失的关键在于国家与农民间的契约精神的缺乏 ,表现为契约关系残缺且失衡。所以 ,在国家与农民之间建立良性的契约互动关系 ,是解决中国农民利益保护的根本之道。  相似文献   

4.
国际法规范问题,是一个具有重要实用性和政治意义的课题。国际法规范之间存在形态、性质和时际的冲突。国内法体系解决规范间抵触的规则并不适用于国际法体系,而国际法并未发展出一套完善的解决规范抵触的规则。在提高国际造法技术水平的同时,加强国家间的协调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国家单方退出国际条约和国际组织的实践,给国际法治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具体表现为:不仅削弱了由条约所构建起的多边合作模式,造成实践中国家对国际法实质正义的忽视,同时还导致国际关系更加显现出权力政治的特点。现行国际法理论不完善是导致条约退出机制规制国家退出权滥用不能之关键,而在条约退出机制中加强对实质正义的强调并改善现有国际法对实质正义认定的局限,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可能路径。完善的规制国家单方退约法律体系的构建,可以考虑在理论层面上引入"知行合一"思想,在规范层面上构建国家滥用单方退出权的国家责任体系,以及在实施层面上形成法律与政治相结合的双重条约退出争端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6.
禁止权利滥用原则已在司法实践中得以广泛运用 ,但对该原则尚存诸多认识不清。禁止权利滥用原则历史起因 ,在于个体权利与社会利益矛盾激化 ,客观需要权利的限制。该原则为了权利而限制权利 ,其最终目标是保护和实现权利。但该原则授予法官自由裁量权 ,有导致权力滥用而减损权利之危险。为解决这一矛盾 ,使禁止权利滥用原则扬其利而避其弊 ,应强调其有限使用 ,立法上要限定在必需领域 ,司法中要合法、公正运用。  相似文献   

7.
唐玄宗解决客户问题的措施刘兴云客户,是指“以们食为生不入国家户槽的私家佃农,或者说是脱离私家羁绊而不入国家户籍的客籍之户,或者归入国家户籍,因不堪繁重赋役再度脱离国家羁绊的客籍之户”,也称为浮户.①唐玄宗在位时期(712──756年),力图解决因国家...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世界范围内的贸易反倾销行为呈现出不断上升趋势,按世界贸易组织的统计,至2003年底,在其成立的八年间,成员国间的贸易反倾销立案总计有2416起之多。尽管世贸组织为规范世界各国的反倾销行为、避免反倾销的滥用,制定有较为严密的《反倾销协定》,但在实际操作中仍然难以据此遏制滥用反倾销  相似文献   

9.
国际法规范问题,是一个具有重要实用性和政治意义的课题。国际法规范之间存在形态、性质和时际的冲突。国内法体系解决规范间抵触的规则并不适用于国际法体系,而国际法并未发展出一套完善的解决规范抵触的规则。在提高国际造法技术水平的同时,加强国家间的协调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  相似文献   

10.
2009年发生于云南省的“躲猫猫”一案,引发了又一轮公众对政府公信力的质疑。为了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推进依法行政过程,同时,为了更好地控制行政主体滥用行政权力,保障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必须提高政府公信力。本文以“躲猫猫”一案为视角,介绍了政府公信力的一般理论、政府公信力缺失的变现及其缺失之原因,并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1.
个人信息保护是当前理论和实践中的重要议题,但呈现保护有余而限制不足的现象。个人信息权益限制存在权利构成限制和权利行使限制两种模式,现行法主要采取的权利构成限制模式面临现实困境。以《民法典》禁止权利滥用原则为依据的权利行使限制模式对于限制个人信息权益具有必要性、可能性和优越性。个人信息权益滥用情形包括违反目的、利益失衡、矛盾行为、滥用形式瑕疵以及滥用诉权等多种表现形式。为合理构建个人信息权益滥用的判断标准,应将利益相关第三人纳入信息主体行使权益侵害对象之范围,将个人信息保护中的公共利益限定在合理范围,并构建以合理性和合法性为要素的权利行使行为的可苛责性分析框架,严格遵循司法救济的前置程序,并采取区分判断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知识产权滥用问题研究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知识产权制度创设的目的是促进科技的发展,针对现在已经出现的一些不利于世界经济发展的知识产权滥用现象,许多学者作了研究,主要集中于知识产权滥用的概念、表现及影响、原因和问题的解决等方面。知识产权滥用问题的根本解决需要对知识产权制度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13.
自2008年美国开始的世界经济危机后,各国违反WTO规则的贸易保护主义现象抬头,突出表现在包括许多国家对"两反一保"措施的滥用和经济刺激计划中的歧视性条款。在他国的"两反一保"措施方面,中国应重视研究部分发展中国家"两反一保"措施的滥用问题和某些国家在"两反一保"措施上的新动向,及时将它们滥用"两反一保"措施的行为诉诸WTO争端解决机构。同时,对他国经济刺激方案中的贸易保护主义内容,中国也应利用自身的"两反一保"措施和WTO相关规则加以有力制约。  相似文献   

14.
依据法律规定,有限责任公司股东以出资额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但其最大弊端就是股东滥用公司人格损害债权人利益。股东绝对有限责是公司人格被滥用的根本原因。解决此问题的根本之道还在于从立法上堵塞漏洞,与其事后救济,不如预先规制。为此,笔者提出了有限担保责任公司,即股东在一定的条件下对公司债务在公司注册资金范围内承担有限担保责任。  相似文献   

15.
李桂兰 《百姓生活》2013,(10):77-77
春夏之交,是腹泻病的高发季节。最令医生担心的是,很多腹泻病人往往乱服药,尤其是滥用抗生索。滥用抗生素可导致肠道菌群失调,继发霉菌性肠炎、伪膜性肠炎,死亡率很高。除细菌感染性腹泻外,多数腹泻不需要使用抗生素。这不等于不需要药物治疗,有些药对这部分病人疗效显著,如肠黏膜保护剂思密达。  相似文献   

16.
在我们现实生活中不乏一些利用公司独立人格和股东有限责任从事各种不正当行为的消极现象。这些滥用公司人格的行为在危及交易安全、损害债权人利益的同时,也暴露了公司独立人格和股东有限责任制度绝对化的固有缺陷,为解决这一实际问题,西方国家首先开始运用“公司人格否认”制度作为公司法一般原则的例外,来防止公司人格的滥用和弥补公司法的漏洞。  相似文献   

17.
为防止知识产权的滥用,一些国家和地区采取了包括反垄断法在内的控制措施,其中,美国司法部和联邦贸易委员会于1995年联合发布的《知识产权许可的反托拉斯指南》,欧共体委员会于1996年颁布的《技术转让规章》,日本公正交易委员会1999年重新颁布的《专利和技术秘密许可协议中的反垄断法指导方针》等颇具代表性,反映了国际上的最新发展趋势,对知识产权滥用的反垄断控制是反垄断法的一项重要任务,是我国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我国有必要借鉴有关经验建立对知识产权滥用的反垄断控制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18.
实定法是实现法治的必要基础,它以相辅相成的权利和义务为核心和实质内容;英文法律文本中用于设定强制性义务的助动词的选用,对权利(权力)的救济和保障至关重要。为解决国内法律文本中shall的滥用和误用问题,自1970年以来,绝大多数英语国家制定了文件对其用法进行规范,形成了两种主要做法:一是以英联邦主要国家为代表,全面禁止使用shall并使用must设定强制性义务;二是以美国为代表,将shall的词义限定为设立强制性义务并予以使用,但是因shall歧义引发的诉讼和不同判决时有发生。我国国内法律官方参考英译本中shall和must的使用还处于主要英语国家2000年之前的滥用和误用状态。为避免和减少涉外法律纠纷和诉累,加强国内外法律和法治文化沟通,推动我国法律的域外适用,在将外国国内法律文本中的shall和must翻译为中文时,需要基于它们在有关外国法中的用法和含义,根据我国的立法技术规范翻译为相关中文术语;在将我国国内法律文本翻译为英文时,应该采取英联邦主要国家的做法。  相似文献   

19.
论诉权滥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诉权是一种救济权 ,存在被滥用的可能 ;诉权的滥用是一种侵权行为 ,中国目前的诉权滥用已初见端倪 ,缺乏应有的法律规制 ,应借鉴相关国家关于惩戒诉权滥用的立法例 ,建立我国的滥用诉权侵权赔偿制度。保证诉讼权利合法正当行使 ,实现公力救济与社会效益并举  相似文献   

20.
知识产权滥用现象的产生有其深层的制度原因。对知识产权滥用的反垄断控制具有国际合法性。我们应借鉴其他国家对相关问题的治理经验,完善我国相关法律规制体系建设,进一步控制知识产权滥用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