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陈中科 《南方论刊》2007,(8):87-87,100
伟大的艺术家敢于担负联结民众发现自然美、生活美、精神美,使民众欣赏美、感染美、提升审美能力的重任,如何完成这个重任?这就需要我们的艺术家将自己对生命不断的终极思索和自己的人文精神融入艺术创作中,以有深度、能引起震动的艺术品形式呈现在民众面前,感化、教化民众。人文精神在伟大艺术家诞生和艺术创作中起着重中之重的作用。怎样形成人文精神,要通过我们的艺术家在生活的点滴中去总结去提炼,依靠其它艺术、依靠生活经验、依靠生活的方方面面,不断思索形成指引自己前进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2.
浅谈主体性教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主体性教育,要视受教育者为能动的、独立的主体,而且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主体意识、主体能力作为教育的根本宗旨。提倡主体性教育的目的,是通过教育使人全面发展,弘扬人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3.
原始社会,世界上所有民族都创造了属于自己的艺术,都有属于自己的艺术家。既然有艺术,有艺术品,就要有产生艺术品的整个过程,有艺术家身心的参与。  相似文献   

4.
近年,国内外逐渐递增的社会商业力量以画廊、基金会等形式投资到当代艺术领域。随着资本的大量介入与媒体的高度参与,艺术家的价值取向随着职业意识的变化逐渐发生着市场化的转型,然而过多地依赖于商业、传媒等外部力量,这在一定程度上已对当代艺术自身的"前卫性"产生了不利影响。在转型环境下,当代青年艺术家的主体性建构对保持当代艺术与自身的"前卫性"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因此,青年艺术家对自身进行理性的反思和自主性的审视,是当代青年艺术家主体性建构的最为基本的"前卫性"方式。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理解主体性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教师主体性的发挥程度将直接影响学生主体性发挥的水平这一观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从更新观念、尊重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教师的情感投入等方面侧重分析了教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主体性教育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沈娟 《重庆社会科学》2013,(10):107-113
抗战全面爆发后,徐悲鸿随中央大学西迁重庆,足迹踏遍整个西南地区乃至东南亚诸国。经过八年抗战血与火的历练,他完成了他艺术思想的历史性嬗变从着眼历史到立足现实的创作实践,从而赋予他艺术具有革命时代意义的活力,以及给中国美术界人物画带来本质的变化。在抗日救亡的大时代和社会大动荡中,徐悲鸿通过艺术活动及艺术创作来完成救亡图存的历史使命,支持大后方如火如荼的抗战美术活动。  相似文献   

7.
艺术创作是一种话语现象,是艺术家运用艺术语言来进行创作,欣赏者运用约定俗成的艺术语言进行接受和再创造的对话现象。艺术创作的过程是艺术家与多重对象不断进行对话与潜对话的复杂过程。这种对话分为四个方面:艺术家与世界对话;艺术家自我的内省与驳诘,即多重自我的对话;艺术家与作品的对话;艺术家与接受者的潜对话。  相似文献   

8.
不具备主体性的人工智能不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家。人工智能艺术家何以可能的前提是人工智能能够拥有自我意识。目前的人工智能艺术创作事实上还是一种人类主体性参与的创作方式以及“人在环内”的人机交互模式,其意向性依然是人类在把控,并没有离开人类主体性的参与,即自我意识的投射。但科学发展的趋势似乎给我们展示了越来越大的可能性,让人们对那个“奇点”的到来充满着想象。自我意识始于反思,“涌现”是复杂系统在一定的组织层次上出现的新特性。有研究进展表明,自指结构的实现以及复杂系统的因果涌现很可能让人工智能产生自我意识,从而成为人工智能艺术家何以可能的关键技术路径。从人工智能存在形态的分析出发,可以大致梳理出人工智能艺术家的三种可能的形态进路:拟人无具身形态、拟人+具身形态和蜂群AI(集合AI)形态。而人工智能艺术家何以可能的系统构建可从动机——人工智能为何需要艺术,沿袭与变化——人工智能审美活动可能如何进行,创造性——人工智能艺术家的身份要件等三方面来进行辨析。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文化是东方文化代表,中国艺术家在认识宇宙世界的特殊思维中,常常以自己的审美态度去观照宇宙,觉得“万物皆备于我”,所以总是以“高洁豪放”的性格去面对人生,而在艺术追求上,则常常以“空灵”作为最高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10.
人类思维划分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和模糊思维三种,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对艺术创作具有实质意义。本文力从模糊思维的活动形态,看艺术创作因素中存在的现实。  相似文献   

11.
试论"译者"的主体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译者”主体性的相关问题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12.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情景交融只是其最表层的元质构成和表现."意境"的深层内蕴是其中国式的形而上情感体验,它直接传达了道家哲学关于自然实在化生万物的直觉抽象的世界观.中国古代杰出的山水诗画的意境之美弥漫着一种苍茫的宇宙感,充分表现了这种形而上的抽象情感意味.  相似文献   

13.
艺术“空白”是当代电视创作中的一种审美现象,是编剧、导演在创作过程中为增强表达效果,体现作品的艺术性以及思想性而通常采用的一种表现手法。本文就电视是一种讲究“空白”的艺术以及“空白美”在电视艺术中的表现形式做一阐释,进而分析“空白”在电视艺术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在继承古代意境研究的基础上,宗白华主要从三个方面对意境理论进行了拓展:(1)深入文化核心处,从宇宙观和生命哲学的层面揭示了意境的内涵;(2)把意境的特点归结为道、舞、空白;(3)对意境创构问题进行了深入系统的探讨。宗白华对意境理论的拓展,极大地影响和推动了中国现代诗学的发展,尤其是对当代诗学,更是具有典范作用。  相似文献   

15.
生产力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范畴,历来是学理界研讨的重要课题。但是,长期以来,对生产力的研究存在着一种偏向,这就是忽视生产力主体性的研究。在马克思的对象性活动理论境域中,生产力是人的实践能力、人的物质力量,具有主体性。生产力的主体性即生产力的属人的性质。主体性不仅是劳动者的本质属性,而且还凝结于生产力的其它要素,引领着物质生产的全过程,积淀在生产结果中,成为生产力的基本属性。  相似文献   

16.
窦薇 《学术探索》2015,(1):118-125
"形神"与"气韵"是中国古代绘画美学的核心范畴,二者能够高度概括中国古代绘画之美学精神及特征。由于二者均缘起于人物画,早期阶段均为人物画创作的美学要求,故二者有诸多相似之处;但若加以认真比较,可发现"气韵"论的美学内涵较之"形神"观要更加丰富,下文将对二者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7.
侯巧红 《河南社会科学》2012,20(9):73-75,108
中日茶道文化是东方文化中的两朵奇葩,但是由于诸多原因,中日茶道文化在意境和精神气质上有着较大区别:中国的茶道仪式自然随和,圆润融通,日本的茶道仪式则过于拘于程序和礼节;中国将饮茶发展为日常生活艺术,日本则将饮茶变为俨然清规;中国茶文化是雅俗共赏的大众文化,日本茶文化则是高高在上的仪式文化。  相似文献   

18.
王国维的意境论与境界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程相占 《文史哲》2003,1(3):70-74
王国维的意境论与境界说不能混为一谈 :论述意境的文献是《人间词乙稿序》,而境界说则出自《人间词话》;意境可以分解为意、境、观三要素 ,而境界则主要指真情或心灵境界 ,无法分解 ;意境论受西方理论影响的痕迹较明显 ,而境界说则体现了回归中国传统诗学的倾向  相似文献   

19.
本文指出“非构思”写作理论对写作学“构思论”的观点的质疑,“构思论”写作学理论在中国的写作实践中产生的弊端和它自身的矛盾之处,论述了“非构思”写作理论产生的背景、渊源,强调“非构思”写作学理论的本土化意义。  相似文献   

20.
李春丽 《阴山学刊》2004,17(2):35-38
意境的创造,在中国传统诗歌中是一个重要的美学追求.戴望舒、卞之琳、何其芳为中心的"现代派"诗歌,根植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尤其是传统诗艺,以中国艺术传统固有的价值标准和审美趣味为基础,在现代新诗中重构东方式现代诗的意境.首先表现为对意象的注重.运用感性形象烘托暗示人类心灵情思,摈弃架空的理想抒情.在意象选择上表现出浓郁的古典特色,创造了不言情而情自无已的诗歌境界;同时在意境构建中承继传统意境创造中的悟觉思维以象为基础、情为中介、理趣为归宿.达到"诗情智化",是对古典诗歌精髓继承中的现代性超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