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文章从比较法上探讨了自然人的人格利益与人格权,认为自然人的人格利益是自然人与生俱来的一种精神利益,是人之所以为人所不可或缺的构成要素之一;人格权就是以这些精神利益为基础而依法产生的权利,它体现了法律强制力对自然人人格利益的保护。鉴于自然人人格利益具有显著的抽象性和任意性,因此,建议在司法实践中,立法上不可能将所有的人格利益都纳入法律救济的范围,而是要选择在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并具有法律保护价值的人格利益,将其上升为法律上之权利,予以救济。  相似文献   

2.
以自然人的自由、安全和人的尊严为标的一般人格权系从具体人格权抽象而来,表现了近代法制观念从注重财产保护发展到更为注重自然人人格利益的保护,表现了司法裁判为顺应时代潮流而对立法的超越和突破。一般人格权为自然人人格关系的法律表现,其保护对象为自然人人格利益之总和,具有解释、创造和补充立法上明定的特别人格权的功能。一般人格权的民法价值在于对人类自由与尊严的尊重和保护,而法人人格纯为法律满足经济生活需要而进行的法律技术构造,故民法就一般人格权所作的规定,仅适用于自然人而不适用于法人。  相似文献   

3.
一般人格权,是指作为民事主体的自然人基于维护自身人格独立、人格自由、人格尊严、人格安全等和人相关的最广泛的人格利益所享有的一种基本权利。一般人格权具有权利主体的普遍性、权利客体的高度概括性、权利内容的不可穷尽性等法律特征。一般人格权制度具有解释具体人格权、产生具体人格权、补充具体人格权等功能。法人不应该享有一般人格权,一般人格权保护制度只能适用于自然人而不能适用于法人。  相似文献   

4.
论胎儿的民事主体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有民法规定只有出生后的自然人才是人,但出于保护胎儿权益的合法需要,又在实际操作中承认胎儿也是人.从而导致了胎儿既是人又不是人的逻辑矛盾.这种逻辑矛盾产生的根源在于将人格和权利能力两个概念等同,仅仅只采用人格(权利能力)概念来规定民事主体的法律地位.解决此问题的办法是区别人格和权利能力两个概念,赋予权利能力不同于人格的含义,授予胎儿以民事主体地位,使其拥有人格而成为人;同时规定,胎儿所具有的权利能力与出生后的自然人的权利能力不同.这种制度设计,可以平等和有效地保护胎儿的权益.  相似文献   

5.
人格权作为主体对自身的支配权,是人的所有民事权利中最重要的权利。随着人类文明程度的提高及现代科技、大众传媒等的发展、普及,人格权也呈现出一些新的发展。人格权主体不断扩张,表现为人格权主体向胎儿、死者的扩张及人格权边缘主体的出现;信用权、声音权、精神安宁权等新型人格权不断涌现;法律开始承认肖像权、姓名权等一部分自然人人格权中的经济利益内涵,人格权中的经济利益不断凸显;对权利人基于自身人格所享有的利益受到的不法侵害,人格权侵权救济的方式不断丰富。  相似文献   

6.
我国民法中人格权制度的建立使得民事主体充分享有人格尊严,自然人的民事权利始于出生,终于死亡,因此,在自然人死亡后,就不再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不再享有民事权利。这就意味着死者并不享有民事权利,但这并不能否认死者的某些人格利益仍然要受到法律的保护。从学界观点及司法实践来看,自然人死亡后其名誉、姓名、隐私等人格利益仍然不受非法侵害。本文从与死者人格利益保护相关的概念出发,指明死者人格利益保护的必要性;对死者人格利益保护的理论基础、法律依据等进行分析;提出了死者人格利益保护的范围及归属,明确了侵害死者人格利益行为的认定及责任承担;最终对死者人格利益的民法保护进行了自己的思考。  相似文献   

7.
自然人成为死者即丧失主体资格,而人格权是一种专属权,其主体的灭失将导致该权利的丧失,因此死者不再享有人格权,但其某些人格利益依然存在。死者人格是否需要保护是一个值得研究的理论问题,对死者人格利益的保护,是基于对死者的尊重,对其家属、后代情感的抚慰,以及对社会公平的一种维护,是人权保障的内在要求。我国对于保护死者人格利益的法律制度还不够完善,本文通过对死者人格利益的界定,提出保护死者人格的理论依据,并就完善我国死者人格法律保护提出自己的建议,以期对立法和实践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8.
现代民法以人为本,充分关怀人的独立人格与利益。生命健康权为自然人法律人格之基础,妥善保护自然人生命健康是现代法特别是民法之首要任务,也是民法实现宪法理想之现实举措。我国民法与宪法理想尚存差距,缩减乃至消除此等差距是社会主义法治工作的现实内容。  相似文献   

9.
肖像权及其法律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像权是公民依法所享有的以肖像所体现的人格利益为主要内容的人身权,制作、使用自然人的肖像未经该自然人同意且无正当理由的,不论其是否以"营利为目的"均属于侵权行为,自然人有权请求法律帮助,追究侵权行为人的法律责任。  相似文献   

10.
《民法典》第1164条规定了侵权责任保护范围是"民事权益",在具体界定上,应当进一步厘清,侵权责任既保护民事权利,也保护民事利益即法益。侵权责任保护的民事权利是"7+N",即《民法典》总则编第五章规定的人格权、身份权、物权、债权、知识产权、继承权、股权以及其他投资性权利,和其他法律规定的民事权利。侵权责任保护的民事利益即法益,包括其他人格利益、胎儿人格利益、死者人格利益、其他身份利益以及其他财产利益。民事主体的这些民事权利或者法益受到侵害、造成损失的,应当依照《民法典》侵权责任编的规定确定承担侵权责任,救济民事主体受到损害的民事权益。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80年代后兴趣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兴趣是心理学和教育学领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20世纪80年代以前兴趣研究很少受到人们的重视,直到80年代以后,研究者才开始对兴趣进行深入的研究,区分出了个人兴趣和情景兴趣,特别是对情景兴趣在文本阅读中的作用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指出了基于文本的、基于任务的、基于知识的兴趣对文本阅读的理解有着重要影响。但是,兴趣研究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它将成为今后兴趣研究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12.
新时期我国经济体制的变化,对外开放的推进,社会结构的转型等,从多方面改变了传统的利益格局,催生了新的利益矛盾,表现出新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人们的利益观念从公本位到义利统一;利益内容从单调发展到丰富;人们利益实现途径从单一变成多元;利益主体从静态到动态;人们的利益冲突从隐性发展到公开。  相似文献   

13.
刘熙载说苏诗"长于趣",姚莹更称赞说"眉山绝趣苦难追".选取传诵中的34首,分"谐趣"、"奇趣"、"理趣"三部分,略探眉山之趣.  相似文献   

14.
谈《服装结构制图》的兴趣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职高学生学习特点和教材本身的性质特点,探索激发学生学习服装结构制图的兴趣,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学好结构制图。  相似文献   

15.
从利益的角度看民主政治的发展契机与整合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深入揭示利益与民主政治之间的内在联系,从利益的角度探讨了民主政治的发展契机与整合机制,认为各种利益矛盾可能会破坏社会的和谐,但如果能对其进行适当诱导,利益矛盾也可以提供民主政治发展的契机.同时,因为民主政治强调多元利益的表达、鼓励公民的有序政治参与、促进多元利益均衡的实现,所以民主政治是一种利益整合的有效机制.  相似文献   

16.
:利益与法的关系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中非常重要的内容。把利益主要归为经济基础的范畴来论述它对法的决定作用 ,力图从法反映利益、利益分化是法的来源和前提、统治阶级利益决定法的性质、利益变化发展决定法的变化发展、利益同化造成法的消亡这五个方面较全面地表述利益对法的决定作用  相似文献   

17.
试论我国公益诉讼制度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出于维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有必要建构我国的公益诉讼制度。建构该制度必须界定清楚公益诉讼的概念,而且出于公益诉讼保护对象的特殊性考虑,在公益诉讼受案范围和提起主体方面应作出明确规定。鉴于我国现行法律制度,在我国建构公益诉讼制度定会遇到很多障碍,克服此障碍应该在法律授权、提高公民法律意识及公益诉讼费用改革等方面上做出努力。  相似文献   

18.
论转型期我国社会利益冲突的法律控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转型时期的中国正面临更加复杂和多样的社会问题,核心问题是控制日益表面的利益冲突。鉴于现阶段社会利益冲突的特殊性,用法律手段进行控制已是必然。实现法律对利益冲突的控制,应从立法和司法两个方面入手。一是用公平立法确立各利益主体的合法地位,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引导社会利益的流向,在宏观上防范利益冲突的发生;二是用公正司法建立利益的救济机制和干预机制,抑制非法利益,平衡合法利益,在微观上解决具体的利益冲突。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以某一个时期内国家利益的重要性等级及实现顺序的不同为依据,把中国在"冷战"后时期的国家利益划分为发展利益、主权利益和责任利益三个层次,以此为出发点,重点探讨"冷战"后时期发展利益在中国国家利益中的地位与作用,以加深对邓小平提出的"发展才是硬道理"这一命题的深刻理解.  相似文献   

20.
目前关于环境公益诉讼问题的讨论大多集中在国外环境公益诉讼状况、在借鉴的基础上如何构建我国的环境公益诉讼以及环境公益诉讼的特点是什么等问题上。相较之下,对环境公益诉讼中的"公益"如何定位以及"公益"的表现何在,学界却关注不够。而这两个问题应该是建构公益诉讼制度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问题。因此,从公益的性质入手,在将国家利益、社会利益和带有不特定多数人利益的社区利益归为公共利益的基础上,分析环境公益诉讼中"公益"的内涵,可得出利益的性质与诉讼目的共同决定了某一环境诉讼是否属于环境公益诉讼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