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7 毫秒
1.
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利用2003—2012年统计数据,构建shift-share模型,对"中四角"地区16个城市的劳动生产效率进行了分解,得出产业内技术效率提高是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动力。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对产业转型升级影响因素的进一步分析表明,地区GDP、人均GDP、工业生产总值、政府支出、对外开放度的提高,对产业转型升级有显著正向推动作用。合肥应当坚持创新引领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区域竞争力。 相似文献
2.
赵敏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12,(7)
上市公司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绍兴板块"为例,探讨了上市公司对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影响作用.结果显示,上市公司在区域产业转型升级中处于领先地位,有利于稳定和发展地方经济;"绍兴板块"在拉动地区投资、促进消费升级、培育龙头企业、发展社会事业等方面具有显著作用.最后,针对"绍兴板块"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3.
多年来,西部地区经济增速较高,产业优势明显,有力支撑了区域协调发展.但随着全国经济增长阶段的转换、新常态的出现和传统产业产能过剩,"十三五"时期西部地区产业发展将面临着严峻挑战.因此,西部地区产业发展要向效率驱动战略转变,以资源配置效率和利用效率的提高来增强区域产业自主发展能力的提升,逐步实现西部地区产业增速、效率、结构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4.
贾建忠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20-29
产业转型升级的主体是企业,政府的产业转型升级政策对企业行为具有强烈的导向性和促进性。目前针对产业转型升级的国内研究和政府政策很少考虑产业转型升级的群效应性。本文针对珠三角和长三角最为普遍的产业群现象,提出产业转型升级群效应的概念;依据产生机理,将产业转型升级群效应归纳为四种类型;并从宏观和微观视角阐述产业转型升级群效应发生的条件,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6.
科学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和城市化建设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要抓手,是当前全面深化改革的主要内容,也是我国各地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本文通过对产业转型升级与城市化互动关系进行理论和实证分析,运用回归分析方法,构建2004—2012年北京市区县城市化与产业结构的数量关系模型,考量不同时期产业转型升级与城市化率相互影响作用的大小。并且以北京市房山区为例,利用多年来产业结构和城市化率等数据进行了验证,对实现新一轮产业转型升级和城市化建设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中国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民营经济转型升级的生态化水平的分析发现,各省民营经济转型升级生态化水平差异较大但是具有聚类性,可根据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的差异特点划分为四大类型:领先区、发达区、中等区和落后区。四大类地区的生态化水平在波动中上升的同时差距也在逐步扩大。各类地区应根据现阶段不同的水平,采取针对性措施升民营经济转型升级生态化水平:领先区需提高其生态融资水平,发达区应将技术创新与生态环境的持续性发展作为重点,中等区应侧重于打造循环经济民营工业企业体系,落后区要提高民营企业入驻的能耗和环境门槛。 相似文献
8.
9.
王兆峰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4(1):75-80
随着旅游产业发展的逐步加快,产业转型与结构升级优化问题已经成为其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当前,湖南旅游产业正处于产业转型与结构升级优化的关键时期,湖南省旅游产业结构存在矛盾和问题,湖南旅游产业必须转型和进行结构升级。湖南旅游产业应该推动以技术进步和制度、观念创新为核心的旅游产业重构战略。 相似文献
10.
本文是产业转型升级期广东企业投资行为研究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及分析,主要研究该时期企业对政策的了解及响应程度、政策对企业投资行为的作用、企业投资行为受政策影响的主要表现以及企业投资行为的影响因素等内容。研究结果表明: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相关政策没有有效实施,并且宣传力度不够,导致大部分企业认为当前投资政策环境一般,且对相关政策了解深度不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政策对企业投资行为的引导;大部分企业已经意识到打造品牌、技术研发以及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比较积极地响应相关政策并对其进行投资,但总体力度不够;该时期政策对解决企业投资过程中的困难问题有明显的帮助;与过去相比,政策对企业投资行为的影响力变大,尤其是融资扶持政策、产业鼓励与限制项目政策及土地扶持政策;而企业在投资决策方法选择方面几乎没有受政策的影响,同时也发现广东企业响应产业导向政策、借助政策提供的机会更快地发展自身的投资动机加大。 相似文献
11.
廖敬文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8)
结合长江中游城市群2001-2014年城市面板数据,运用综合指数、莫兰指数对长江中游城市群产业结构升级进行测度并分析其空间格局,建立空间计量模型探究产业结构升级对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结果表明:长江中游城市群各城市产业结构升级程度表现出空间异质性特征;产业结构升级对本地区的经济增长有显著正向影响,对邻近地区的经济影响是正的溢出效应;但对其他不可观测的因素而言,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之间存在要素竞争. 相似文献
12.
“长江中游四省会城市”产业呈现“大同构、小差异”的特征。三次产业同构性强,主导产业重合度高,但同时,四市各次产业又存在差异,并形成各具特色的主导产业;甚至在同样都是主导产业的汽车和装备制造业当中,发展各有千秋。因此,一方面,趋同的产业结构导致四市承接产业转移的竞争日趋激烈,另一方面,产业“大同构”下的“小差异”为“长江中游四省会城市”错位发展找到了合作的空间。四市应围绕着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化承接,高新技术产业集成化发展思路,进行差异化发展。合肥应主动出击牵头构建产业合作共享平台,以实现转型升级和抢占高端。 相似文献
13.
哥老会在长江中下游的崛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善中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5(5):44-49
19世纪70~90年代,哥老会在长江中下游迅速崛起.曾国藩遣散湘军直接导致了哥老会的迅速蔓延;清同治年间,哥老会在两湖地区首先崛起,规模和声势已凌驾于活动不多、处于相对沉寂状态的天地会以及斋教等秘密社会组织之上;约在光绪朝中、晚期,哥老会势力从湖广地区伸展到长江下游,并在反对外国教会的过程中成为斗争的主角.至此,长江中下游哥老会的活动广为"世人所注目". 相似文献
14.
刘礼堂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7,60(4):531-533
唐代长江上中游地区社会环境同其它地区相比,有其显著的特点.因此,在探讨长江上中游地区的民俗文化的同时,很有必要对该地区的社会环境进行论述,特别是着重从经济结构、开发进程、民族、人口状况等方面予以钩沉. 相似文献
15.
刘礼堂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5,58(4):457-461
自六朝至唐代,长江上中游地区是佛教传播的重要区域之一。本区多大山深谷,是南北僧人精研教义、弘扬佛法的的理想场所。佛教信仰不仅流布于通都大邑,而且深入到穷乡僻壤,深深影响着当地的民俗生活。佛教信仰于本区兴盛的原因,一是统治阶级的大力提倡;二是人们笃信佛教,祈佛消灾降福。此外,还与本区俗信鬼神的传统似乎也有某种关系。随着佛教在本区的传布,民众对佛教的信仰与他们的传统信仰及民间祭祀获得了某种程度的结合。 相似文献
16.
刘礼堂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6,59(6):793-795
自从六朝至唐代,长江上中游地区是道教传播的重要区域之一。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教的神与仙继承了中国原始宗教、古代神话、古代宗教所崇拜的诸神,又容纳了民间信奉的众神,吸收并发展了得道成仙的思想。因道教诸神来源于民间,对信仰者来说并不陌生,因此道教在长江流域很快赢得了民众的崇奉。 相似文献
17.
明清时期长江中游地区的溺女问题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美英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6,59(6):801-805
明清时期长江中游地区溺女成风,无论是官府的禁止还是民间的劝诫,都不能阻止溺女风气的蔓延。其原因在于:经济拮据,抚养维艰;陪嫁丰厚,无力支付;贵男贱女的观念作祟。溺女导致了男女比例的失调,从而产生了一些社会问题:许多男子不能婚配而鳏居终身,引起了社会的不安定;助长了买婚卖婚的风气;抑制了人口的自然增长。 相似文献
18.
长江中下游传统粮棉产区扩大玉米生产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我国玉米未来需求与生产能力的缺口不断扩大的实际出发,分析了长江中下游传统粮棉产区主要作物种植结构变化,发现该区域内水稻生产集中度基本维持不变;小麦生产集中度除安徽有明显上涨趋势外,其余3省生产集中度则均在下降;湖北、安徽、湖南的玉米生产均有所上升;棉花在一些地区种植面积持续调减。基于传统玉米种植区玉米种植面积难以再扩大的背景,从国家产业布局、资源环境约束角度提出长江中下游传统粮棉产区扩大玉米生产的可能性,并对未来该区域扩大玉米种植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9.
创新是五大发展理念之首,也是长江中游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创新发展对推动长江经济带打造新的区域增长极具有重要作用。正视长江中游城市群各地区在创新发展方面的差距,是推动各地区依托创新驱动走高质量发展之路需面对的一项重要且紧迫的工作。基于资源能力观视角,从创新资源基础、创新能力支撑、创新产出绩效等三个层面,构建长江中游城市群创新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熵值法,对其空间差异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各地区创新水平存在显著差异,其形成的原因具有异质性,而城镇化、地区生产总值、地区普通高等学校数量、外商直接投资额、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个数等是对其产生显著影响的重要因素。对此,新阶段应进一步提升城市群城镇化水平、增强地区经济实力、促进规模实体经济发展、推动开放经济发展、推进地方高校产学研结合,从而提高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创新水平。 相似文献
20.
随着长江经济带成为国家新的经济支撑带,长江中游城市群四省会城市——武汉、长沙、南昌和合肥的协同发展受到关注,深入研究这四省会城市的内部差异及其与长三角中心城市的差距具有现实意义。通过选取24项指标基于熵权系数的Topsis法对长江中游城市群四省会城市与长三角中心城市进行城市竞争力的比较研究,得出10个城市的发展差异,在此基础上提出长江中游城市群四省会城市协同发展的必要性和提升城市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