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防汛防洪是江汉平原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的永恒课题。锲而不舍地开展水利防洪工程建设才能永保荆江安澜。用先进思想和严明纪律组织起来的人民是夺取抗洪斗争胜利的决定因素。要尊重规律,正确处理好荆江与洞庭湖、水利防洪与社会经济发展、全局与局部、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防洪与抢险、建设与管理的关系,不断提高防汛抗洪斗争水平。  相似文献   

2.
王凯 《金陵瞭望》2011,(30):8-8
水是一切生命的源泉.兴水利、除水害历来是我们治国安邦的大事。 “水利”,这个词最早出自汉代司马迁《史记》当中的一段话——“水之利害矣”,“水利”的内涵有两点:一是抗洪,与洪水作斗争;二是灌溉,就是为农业服务。市水利局承担全市郊县农村范围的防汛抗旱、水利建设和水行政管理等方面的职责.服务对象主要是农村和沿江、沿河企业.概况来说就是“兴水利、除水害”.让水为人民群众造福。今年以来,我局大力推进水安全、水资源和水环境建设,努力解决好人民群众关心的水问题。  相似文献   

3.
鄱阳湖是全国最大的淡水湖,江西省90%以上的水系汇入鄱阳湖进入长江,鄱阳湖防洪受长江和赣、抚、信、饶、水五大河流的影响,防洪任务重,持续时间长。解决鄱阳湖的防洪问题,主要是通过一系列工程和非工程措施的建设,形成鄱阳湖防洪保障体系,促进湖区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4.
历史上的永定河曾经水量丰沛、水灾频仍,在哺育北京城发展的同时也常常威胁着首都的安全,抗洪防汛一直是历史上永定河治理的首要任务。由于永定河流域状况的巨大变化及其水灾的特殊成因,当今的永定河防洪问题面临着更为尴尬的境地:无水但仍要防洪。解决之根本出路在于全流域的环境保护及综合治理,恢复生态功能,还原自然生命力。  相似文献   

5.
水利是经济发展的命脉,农村水利更是解决农村“三农”问题的重要保障条件。山多田少的四川民族地区长期以来很重视农村水利设施建设,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发展农村水利设施建设,取得了较大成效。但是由于全国性的历史欠账、资金紧缺、技术和人才缺乏等多种因素制约,目前农村水利建设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包括:农田水利骨干工程少,旱山村的小农田水利设施薄弱,病险农田水利设施多,堤防防洪能力差,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能力不足等,需要地方政府采取相应举措化解。  相似文献   

6.
今年长江发生了1954年以来又一次全流域性大水,在建的长江中下游防洪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其防汛、施工情况如何?建成後对抗御今年这样的大水能起到多大作用?国家防总办公室、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中国三峡总公司的专家指出,像今年这样的洪水,假设三峡工程已建成,对下游防汛抗洪将会起到很大的缓解作用,基本可以排除分供的可能。今年的大水证明,兴建二峡工程十分必空;二峡_工程不足进一步加高堤防、开辟分洪道、再多建一止9分蓄洪区所能替代的。据尊家介绍,今年长江大水上游来水占一定比例。初步统…  相似文献   

7.
采取科学论证的办法,就目前宿州市水系的实际情况,从宿州市的地理位置及城区河流分布入手,深入剖析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整体防洪能力尚未达到规定的要求;防洪工程设施不完善;城区排水能力不足、标准低;城区绿地面积少、水域被侵占等。建设性地提出宿州市城市水利建设与管理的新对策、新思路:统筹规划、超前建设;保障宿城供水安全;加快防洪泄水工程建设,完善宿城水系,营造水利景观;做好城市水资源的管理工作,保持与建设节水型社会的要求相一致;健全宿城水利设施长久运作管理策略,加强宿城水利的预警与应急机制。  相似文献   

8.
1949年5月至1954年夏,李先念在主持湖北省党政军全面工作期间,十分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在抗旱救灾、兴修水利和防汛抗洪以及保护自然环境的实践中,探索出一整套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经验。李先念的生态环境保护思想及其实践为之后该省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对于我国当今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城市化背景下城区洪涝灾害频发的原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城市化背景下城区洪涝灾害触发的自然条件改变和社会经济因素进行了分析,并对1991年太湖流域的洪灾和2007年济南"7.18"洪灾等近年来发生的洪涝灾害和积水问题进行大量调查和分析,发现积水成灾的城市区域具有一些共性,多集中在低洼地区,这些地区是城市防洪的重点地区。在集中分析积水成灾原因的基础上,提出采取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防洪减灾对策,工程措施方面主要包括提高城市防洪标准、加强城市排水管网建设、增加城市广场和绿地的占地面积、降低城市广场和绿地的地势、铺设楼顶蓄水池和地下蓄水池,非工程措施方面重点应放在做好城市的防洪规划,加强工程项目的防洪评价,进行洪涝灾害风险分析和洪灾风险区划,加强洪水预报预警工作,通过向城市居民普及洪涝灾害知识,提高防灾意识。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我国人民同水灾进行着顽强抗争,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但水灾至今仍是我们的心腹大患.文章主要介绍了多年以来我国水灾频发的各种原因,尤其是近两年我国在防洪建设方面的薄弱环节,并结合时代发展和我国各方面环境的变化,提出下一步的防汛减灾措施.  相似文献   

11.
德州市各种自然灾害发生极为频繁,给流域内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了极大威胁,其中最主要的自然灾害是洪涝、干旱。所以,如何加强防汛抗洪工作管理,提高防汛抢险的应急能力,以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最大限度的减少洪灾损失,就显得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12.
在对 1949 以来中国发行的水利邮票系统整理与分析的基础上,借鉴新闻学相关知识,对邮票反映的水利形象进行了分析和思考。 总体来看,邮票反映的水利形象可归纳为:水利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防洪、灌溉与城乡供水以及大型水电站建设是水利建设的主要任务,现阶段水利发展前景良好,水利人具有无私奉献和团结协作、顽强拼搏的优良作风,水利建设和发展的环境优美。 邮票上的水利形象基本反映了中国 60 年来水利发展的实际形象,但与客观、真实的水利形象相比,还存在一定偏差,建议水利部门积极加强与国家邮政管理部门的沟通,从思想认识、选题规划、科普宣传以及特色文化建设等方面加强对邮票中水利形象的塑造,为新时期水利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13.
水行业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体现,其主要内容包括水态势的生命活力、大禹的治水精神、敬业的水利精神和伟大的抗洪精神。弘扬水行业精神是水文化建设一项极为重要的任务,对推进水行业发展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新华社授权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2010年12月31日)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兴水利、除水害,事关人类生存、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夺取全面建设小康  相似文献   

15.
兴水利、除水害,事关人类生存、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在防御水患与开发利用水资源的活动中,先民们逐渐形成丰富的治水经验。文章结合我国五千年的治水史,从治水经验、治水技术、治水文化三个方面初步总结分析我国治水经验和教训,旨在对中华治水文化的传承有所借鉴,对建设和谐水利社会、美丽中国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6.
对中国治水之路的思考--重提南水北调工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灾的频率之大,危害之烈已构成中国的心腹之患.为了落实江泽民同志要把水的问题作为我国跨世纪发展目标的一项重大战略来抓的指示,对有关南水北调工程的方方面面提出了思考.论述了古往今来"治国即治水,治水即治国”的道理.在总结我国治水成就的同时,也指出我国严重的水旱灾害加剧的态势.指出水灾的形成既有复杂的气象因素,也有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的人为因素.剖析了历年来我国治水之路所存在的问题一是重河流治理,轻生态治理;二是重防汛抗洪,轻水资源综合利用.认为解决长江水患和黄河断流的根本措施,在于尽快决策和实施南水北调工程,治水的根本目的应当是水资源的综合利用.  相似文献   

17.
浅议资源水利的文化底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资源水利最基本的特征是强调水利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紧密联系。本文把对这种紧密联系的理性思考视为资源水利的文化底蕴 ,并且从社会文明、城市兴衰、经济发展等方面对这种文化底蕴进行探讨 ,目的在于促进水利工作思路的战略性调整  相似文献   

18.
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阐述气候变化的特点,分析农作物对温度、降水变化的敏感性,昆虫对温度变化的敏感性。探讨了农业生产对低温雨雪冰冻天气、对干旱及洪涝灾害的脆弱性。应对气候变化的农业技术选择包括选育抗逆性强的农作物新品种,增强农作物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加强农业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节水农业种植技术;加强农业灾害性天气的预警与响应能力建设。在此基础上提出应对气候变化的农业适应性政策措施:调整耕作制度,提高复种指数;完善江河湖泊防洪工程和防洪减灾体系;加强土地合理利用;发展设施农业,提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制订减灾应急预案;积极推广农业保险。  相似文献   

19.
淮阴县水利局发扬“艰苦奋斗、乐于奉献、团结拼搏”的水利精神,积极开展各项工作。在农田水利建设中,该局坚持“防洪保安为主,洪涝旱渍兼治”,一是土方工程超额完成。按时完成骨干工程土方任务,按期完成了面上农田水利土方任务,全年完成农田水利土方1225万方;二是农田水利配套建筑物按市局要求超额完成。投资155.9万元建成各  相似文献   

20.
城市是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中心,水是城市的血液,构建和谐的城市水生态系统是当今城市水利发展的总体目标。河海大学开展的“城市水生态系统建设与生态修复理论技术及应用”的研究构建了城市水生态系统建设的框架体系,提出了“水安全、水环境、水景观、水文化、水经济”五位一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