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一、问题的提出 科举的社会流动是评估科举功能的核心问题之一,也是科举学中的一大热点与公案①.由于明代科举没有民族歧视或特权因素,且现存明代登科录资料较为完整,涵盖面也较广,使其成为研究科举社会流动的比较理想的对象,学术成果也较为突出.其中,影响最大的首推著名美籍华裔学者何炳棣教授及其皇皇巨著--<中华帝国成功的阶梯--明清社会史>(以下简称<明清社会史>)②  相似文献   

2.
该文作者曾在力挺何炳棣关于明清科举社会流动研究的基本史料、方法、观点与结论的前提下,对何氏的明代前期科举流动率高以及明代进士祖上的生员身份,与其进行过讨论和商榷,并在相关论文中,站在何炳棣的立场,比较有力地为其辩护。据该文作者称,从来没有因何炳棣未使用天一阁所藏《明代进士登科录》善本而说三道四,更没有因此而苛求过何炳棣。又据该文作者称,台湾东吴大学历史系徐泓教授在翻译何炳棣《明清社会史论》以及做相关评论时,一再说该文作者论著中,以何炳棣未使用明代天一阁藏进士题名录而批评何炳棣,又忽略了该文作者有关文字的部分观点。该文对此予以说明和澄清。  相似文献   

3.
《明代以来黄河上游地区生态环境与社会变迁史研究》一书将社会史和生态史研究结合在一起,以较为宏阔的跨学科的视野透视和展现了明代以来黄河上游地区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变迁的历史,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科举与社会流动是中国近世社会史的经典议题。元初科举停废后,儒士易业成为引人注目的社会潮流。本文以元初江西抚州儒士为具体研究对象,通过细致梳理和深入分析其直面科废易业潮流的言行,尤其是科废易业儒士与固守本业儒士之间的比较与互动,揭示元初南方儒士易业行为与易业观念的内容与源流。  相似文献   

5.
海南岛的黎族,有着悠久的历史。自唐代刘恂《岭表录异》以“黎”作为专有族称记载黎族以来,历代有不少文献记述黎族的社会生活,如宋代范成大的《桂海虞衡志》、周去非的《岭外代答》,都广为明清的著述(尤其是明清的方志)所征引。明代汤显祖的《黎女歌》,是描写黎族习俗较为细致而又少见的诗篇。然而,对于《黎女歌》的民俗学意义,在黎族研究与汤显祖研究中尚未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试分析《黎女歌》中所描写明代黎借以及汤显祖对待黎族的态度。汤显祖于明代万历十九年(1591年)贬官徐闻典史,随后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  相似文献   

6.
安介生 《晋阳学刊》2009,(3):119-121
中国社会史研究的振兴,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学术界取得的一项可喜成就,也是中国学者积极学习与汲取西方社会学理论用于中国社会研究的突出成绩。行龙教授是近三十年来中国社会史研究发展的见证者,也是一位勤奋的实践者与探索者。2007年岁末,三联书店推出了行龙教授的力作——《走向田野与社会》,汇集了他近年来在社会史研究取得的最新成果,较全面地展现出行教授在中国社会史研究方面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7.
关于社会史的学科定位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当代史学发展的历史进程中,社会史一直成为人们特别关注的问题。西方社会史在半个多世纪的学术竞争中,以其特有的学术风格和卓越的学术成就,赢得了普遍的赞誉,独秀于史学之林。中国的社会史研究起步较晚,但其发展势头甚健,学术成果也引人注目。但社会史的学科地位问题,却一直困扰着人们,从学科理论的层面上,影响着社会史学的进一步发展。1995年第1期《历史研究》发表的常宗虎《社会史浅论》一文,彻底否定了社会史相对独立的学科价值,认为社会史本质上届于“泡沫学科”。此说颇具影响,加重了人们的困惑。对此,笔者在《中国社会史学的历史命运》(《天津社会科学》1995年第5期)、《再谈马克思恩格斯与社会史研究》(《历史研究》1996年第2期)等论文中已有所论述,但意犹未尽,故撰是文以供讨论。  相似文献   

8.
福建科举会馆系指明清两代福建省各州、府、县在北京设立的主要为进京应试福建籍举子寄居服务之所。本文以李景铭编著的北京《闽中会馆志》为基本材料,结合其他文献资料对福建科举会馆的兴衰嬗变及其原因试作剖析。科举会馆的雏形可以追溯到汉代的郡邸。而北京城内的科举会馆的出现却是在明代。明成祖迁都北京后,历朝帝王推行八股取士制度,“三年一大比”的科举会试成为定制。各地在京官绅为了光耀乡里、联络乡谊,进而纠结地方政治势力,千方百计为进京应试举子提  相似文献   

9.
福建建宁府在明代及清初是科举中等发达地区,在福建8府中位列第四到第五位。从建宁府士子在科举上的本经选择看,《易》是最受欢迎的经典,在瓯宁、建安、建阳、松溪4县都有极高的比例;浦城县士子则主要选择《尚书》,在受特定教学资源或家族传统影响时,《诗》也有一定的影响;政和县士子也主要选择《尚书》和《诗》两种经典作为本经;崇安县的士子,则相对均衡地接受《易》《诗》《书》三种经典作为本经。在明代士子较少选择的孤经《礼记》与《春秋》中,《礼记》在建宁府影响很小,但《春秋》在建安县却保持着一定的传统,虽不及《易》,却延续不绝。地域性的资源共享、元明以来的经学传统、家族内的经学传承、错位竞争策略等因素共同影响着建宁府各县士子的本经选择。  相似文献   

10.
王玉超  刘明坤 《兰州学刊》2010,(12):155-157
明清小说作者大多亲身经历科举,对科举实行情况最了解不过,他们笔下的科举内容也较为真实和详细,并且,他们从应试举子的角度记述科举制度,为我们认识明清科举提供了另外一条途径。科举文献记载有严格的规制,使科举制度中一些细节并未完全载录,小说对此有所补充,甚至还可以作为相关部分科举资料的重要文献及来源。  相似文献   

11.
三峡地区是我国科举时代学校教育较为落后、科举人才较为匮乏的地区之一。宋代以降,学校勃兴,人才辈出;明清之际,学校普及,人才蜂起。该地区科举时代教育与人才呈现出整体落后性、区域差异性、人才中心的变异性、教育发展的渐进性等特点。这种情况的形成,不仅归因于多种政治因素,而且也与当时三峡地区的经济、文化和交通等方面的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张洪海 《东岳论丛》2011,32(5):71-75
经书的评点、八股文体、八股文选评、高头讲章、衬解体例等等这些与科举应试制度密切相关的因素,都对明清两代《诗经》的接受产生过大的影响。一方面催生了《诗经》文学性评点这种《诗经》学上的新的批评方式,一方面也影响了批评内容本身。深入研究这些因素,将有助于理清《诗经》在明清两代的接受情形及其对于传统文化产生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正> 在学术界,有关社会历史的研究对象问题,似乎英国史学家埃里克·霍布斯鲍姆(EricHobsbawn,1917—)的表述较为妥帖。他在《从社会史到社会的历史》一文中说:“社会史不象经济史或其他用连字号连接的历史,它从来就不可能是一个专门化学科,因为它的主题不能孤立起来。”“文化史家可以不注重经济学,经济学家可以不注重莎士比亚。然而,社会史家如果忽视了其中的任何一方面内容,就不会取得进展。”①这一表述符合马克思恩格  相似文献   

14.
论明清官话的市民社会内涵李葆嘉官话之名,于明代通行,或称官语。今将中外诸家所揭明代文献中所含“官话(语)”一词的文句汇集如次。1、[朝鲜]《李朝实录·成宗四十一年(1483)九月》:“头目葛贵见《直解小学》曰:反译甚好,而间有古语,不合时用。且不是官...  相似文献   

15.
社会史研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史学研究的一种新趋势,常建华先生结合自己20多年的社会史研究实践,回首中国社会史研究的历程,出版了新著《社会生活的历史学:中国社会史研究新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对当代中国社会史研究进行了总结与思考。首先,该著对当代中国社会史研究进行了学术史梳理。书中收录的《当代中国社会史研究的特征》、《中国社会史研究概况》、《20世纪中国社会史研究》、《新时期中国社会史理论争鸣及其演进》等重要文章,不仅厘清了中国社会史学术研究的发展脉络,而且对当前社会史研究的最前沿的领域进行了深刻的…  相似文献   

16.
明清之际,在诗坛占有重要地位的云间派、西泠派均在诗学主张上皈依明代七子派,推尊汉魏盛唐之诗。其流派选本《云间棠溪诗选》和《西陵十子诗选》在诗学倾向上一方面秉承前后七子之衣钵,一方面也对七子派的诗学传统加以修正,开启了清初宗唐派诗选本的序幕。此外,尚有吴伟业编选的娄东派诗选本《太仓十子诗选》、魏耕所辑全国性诗选本《今诗粹》等,其诗学倾向上也是对明代七子诗学的批判性继承。由此我们认为,从诗歌选本角度审视明清之际诗坛对明代七子诗学的接受情况,也是一种省察清初诗学风尚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后,随着大批内地人口涌入广东沿海,以前相对落后的广东地区经济迅速发展起来。这一现象再次证明,某一地区经济的超常发展一般都伴随着大规模的人口流动。明清湖北便处在人口急剧变动时期,从而促进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张建民教授的《湖北通史·明清卷》(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便向我们展示了明清时期湖北历史以人口流动与经济发展为主线的壮丽画卷。 一口气读完《湖北通史·明清卷》(从朱元璋开国迄于鸦片战争),觉得是一部颇有特色的湖北地方史研究专著。 首先,作者紧扣明清湖北历史的发展主脉进行叙…  相似文献   

18.
浅论明代入监读书和开科取士的得失张建文明代对人才的培养和选拔大略有四种方法,即:国学、科举、荐举、诠选。其中以科举和国学为主要途径。“科举”是进入仕途的基本道路,“国学”则是人才储备和培养的场所。本文拟对明代科举和国学制度的成败得失作一探讨。一、开科...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一向是重儒轻医,明代亦如此。但与前代不同的是,明代出现了众多儒生弃举从医的现象。这一方面与明中后期科举竞争加剧的社会现状密切相关,另一方面是因为受当时思想观念的影响,还有的也与儒生个人经历或社会环境有关。儒生弃举从医现象的出现对当时社会产生了很大影响,一方面拓宽了士人的谋生方式,另一方面壮大了从医者队伍,使得更多的病人得到救治。而其更为深远的意义则在于,大量儒生弃举从医,促进了明代医学事业的发展。明清时期不仅形成了完善而系统的中医理论体系,分科也进一步细化,与现代中医的分科基本相同,中医的临床实践也取得了很大发展。  相似文献   

20.
明清小说包含丰富的会试资料,只是小说记录和描述的内容不像科举文献记载一样全面、系统,但明清小说作者大多亲身经历科举,对科举实行过程中的实际情况最了解不过,他们笔下的科举内容也较为真实和详细,并且,他们从应试举子的角度记述了会试,为我们认识明清会试提供了另外一条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