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钟晋兰 《民族论坛》2004,(11):53-54
历史上的畲族是个只有本族语言、没有本族文字的民族,欲了解畲族早期的历史状况只能依靠外族的文字记录以及畲族内部的口传历史。在客家先民大量南迁之前,闽西是畲族的主要分布地,在闽西客家八县中,现在仍有许多居住着蓝、雷、钟等畲族姓氏的村落。在这些村落及其邻近地区,至今还保留着一些古老的畲族风俗,流传着不少与畲族有关的传说。遗憾的是,这些传说并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关注,对此进行研究的更是廖若晨星。本文试对闽西流传的两则畲族传说进行解读。传说一:很久以前,汀州管八县,八县都是客家人与畲民居住的地方,但畲汉不通…  相似文献   

2.
通过分析安徽宁国云梯蓝、雷、钟三姓畲话与本地江淮官话发生的语音接触现象,讨论皖浙畲话的区别和联系,进一步论证了畲话的语言变迁。  相似文献   

3.
枇杷,给人喜气。 画家朋友说:枇杷,带来财运。 畲寨已不再是寨子,与6年前完全不同了。畲族山民们已从老树底下搬了出来,他们住着楼房、享用着电视电脑,公交车沿盘山公路一直开到了村口。但村民们还是爱称自己居住的地方为“寨”。也许是他们的心仍生活在大自然中间吧。  相似文献   

4.
佘族大学生     
“先生,求求您,请收下我吧!”“先交五块白洋。”“我实在没有钱呀!”“没有钱怎能念书,你是哪一族?”“我是苗族。”“滚!滚出去,畲客婆!”“老学究凶神恶煞一般地,举起烟管,对准祖父的头,狠狠地一击,祖父血流满面,书没读成,反而在家躺了一个多月不能出门……。”这是中央民族学院分院语文系的畲族学生蓝国运,向我叙述他家先人的念书遭遇。  相似文献   

5.
畲乡话竹     
畲乡话竹文/蓝兴发我的故乡闽东畲族山区是个“竹海”。这里有浓绿如盖的凤尾竹,黄绿相间的花竹、飘逸潇洒的紫竹、棱角分明的方竹、枝叶婆娑的斑竹、青翠欲滴的淡竹、大腹便便的佛肚竹、泪痕斑斑的湘妃竹、拂云擎天的毛竹……茸茸畲山,三至六月有毛竹笋、斑竹笋等上十...  相似文献   

6.
7月 ,江西省樟坪畲族乡的畲民们在白云深处的山路上奔走相告 :省长要来俺们乡啦!他们不约而同地把压箱底的民族盛装拿出来 ,穿出门 ,等待着第二天醒来时的清晨里欢迎仪式的彩排 ,等待着上级电话里确切的日期。省长比畲民还激动南方的热叫酷暑 ,热得残酷。7月4日 ,江西省省长舒圣佑在有关部门负责同志的陪同下 ,驱车来到畲乡视察 ,樟坪畲族乡刹时间沸腾起来了 ,畲族民间马灯舞在串串炸响的爆竹声中 ,绕着省长一行舞得缤纷多彩 ,畲族少女把浓酽的畲乡“三碗茶”捧给省长 ,叠起的翠竹门迎候着省长来畲家 ,热泪涌起、夹道簇拥 ,畲族群众以从…  相似文献   

7.
我们畲族的称呼,最早出于南宋刘克庄的《后村先生全集。漳州谕畲》一文。诗人李商隐曰:“烧畲晓映远山色”,范成大诗:“砍畲大树巅”;陆游曰:“山畲一老锄。”古代时,我们的先民搭棚居住,随山耕畲,刀耕火种。由于这样,而被称为“畲族”。(注:畲shē,意为焚烧田地里的草木,用草木灰做肥料的耕作方法。这样耕种的田地叫畲田。) 据钟氏宗谱记载,他们祖上于明朝成化十  相似文献   

8.
人淡如菊     
茶坊里没有服务生,也没有精心调制得像糖水一样的时髦茶。一些古旧的竹木桌椅,柜台上放着一些茶叶和茶杯,炉子上热着开水。客来,在柜台上放一把零钱,自己挑了茶叶泡了水,挑一个地方,只管坐着,一个人或者几个人,随便你。茶坊的主人是位四十多岁的男人,总是一个人泡着一壶菊花茶,独自坐在柜台的一角,保持一个似乎不变的姿势。从不在意客人放在柜台上的钱是否和取的茶叶成正比,从没在他脸上看见过波澜。他的生意并不好,常常只有他一个人坐在他的老地方看着外面的艳阳和冷雨。有一天下雨的黄昏,一位女孩闯进来,转了一圈,问他这…  相似文献   

9.
盘瓠神话是中国古代流传最广和最久的神话之一,距今已经1800多年的历史。据学者研究,盘瓠神话不仅在我国湘、黔、川、鄂、滇、桂、粤、闽、浙、赣等省的苗、侗、壮、瑶、畲、水等少数民族中广为流传,而且还远涉东南亚的越南、泰国、老挝等国。目前,苗、畲、瑶三个民族中依然流传着盘瓠神话,并把盘瓠当作祖先敬奉,保留着盘瓠祭祀活动。  相似文献   

10.
关注日常行为、民俗事象、人生态度是人观研究的有效向度。畲族是南方一山地民族,"头牲"在赣南畲人观念中地位特殊,有着特别的文化象征意义,被广泛地运用于日常生活和人生仪礼中。通过仪式展演和民俗实践,"头牲"又不断地丰富赣南畲人的人观内涵,并建构着赣南畲人的现实生活和心灵世界。  相似文献   

11.
畲山话竹     
安家于竹林深处美丽的畲族山乡多处东南沿海丘陵山区,我们畲民都乐于在自己的家园四周栽竹种树,使家隐伏在翠竹绿树中,把家建成一个鸟鸣蝉叫松鼠跳、鸡啼猫睡狗悠步的农家乐园。畲民的日常生活终身与竹相伴,竹子就像我们家园的一道美丽篱笆,守护着我们的生活,装点着我们的生活。畲村的竹子种类很多,最常见的是参天扫云的毛竹,以食笋为主、且出笋最早的家种竹有雷竹、红壳雷、笋壳乌黑的乌桂竹、笋壳花斑的石竹、笋壳金色的金竹……除了上述这些野生的小竹之外,还有笋壳黑白相间的斑竹。斑竹也称湘妃竹,有“斑竹一枝千滴泪”的诗句…  相似文献   

12.
甘泉水     
七月的天空蓝湛湛的,没有一丝云彩,又高又远;红艳艳的山花开遍了山梁沟底,阳光下群山显得格外秀丽。这时,东面的山坳道上走来一支送粮的队伍,前面是两台满载公粮的手扶拖拉机,中间是驮着粮包的马队,后面是挑着粮担的人群,浩浩荡荡地走下山来。“那朗寨的社员送公粮啦!”正在田峒里收割早稻的泉溪寨仫佬族社员,不知是谁先喊了起来。“他们的行动真快啊!”“听说那朗寨每户都卖千斤双超粮!”  相似文献   

13.
试论粤东历史上的畲族和瑶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试论粤东历史上的畲族和瑶族练铭志本文依据文献记载和民族学、语言学的资料,对粤东历史上的畲、瑶二族进行较为系统的论述,令、瑶二族是粤东的世居民族。畲、瑶同源,但两者各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经过长期的独立发展,已分别形成为单一民族即畲族和瑶族。史籍所载“畲蛮...  相似文献   

14.
马铁鹰 《民族论坛》2004,(11):28-29
“布袋戏”亦称“被窝戏”、“扁担戏”、“指头木偶戏”等等。之所以称为“布袋戏”,是因为这是一种艺人在高约4尺,长、宽各2.4尺左右的布袋兜内操纵器乐、木偶而进行演出的独特的民间演艺活动;称“被窝戏”,是因演出时整个“舞台”是用一块蓝印花被布料围成“布袋”状而得名;称“扁担戏”,是指演出的全部“演员”及道具,都是由艺人一根扁担挑着走村串寨巡回演出;而又名“指头木偶戏”,则是指艺人在蓝印花被窝布围成的舞台中表演时,那比指头略粗的木偶演员是套在艺人手指头上的。“布袋戏”曾经盛行于邵阳县和隆回县,随着时代的…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畲姓的增加以及后来又减少的历史现象进行了考证分析。自南宋以后,畲姓除了传统嵥拇笮胀猓衷龀觯担感铡T鲂赵蛴腩疵裎苊饷褡迤缡印㈩春和ɑ楹秃好裎芨骋酆推群Χ鰨入畲族社区有关。入清以后,虽然畲姓在局部地区还有续增,但总体上趋于减少,这是许多畲民融嵢氲钡氐暮鹤逅隆  相似文献   

16.
闽东是福建省最大的畲族人民聚居地,它蕴含着畲族深厚的历史文化。而畲族民歌恰恰是其中一个非常好的畲族文化传承的载体。畲歌集中而生动地反映了畲族的历史、政治、经济、生产、生活和乡土风情,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珍贵遗产之一,也是增强民族自信心的关键。可是,现如今新兴潮流代替传统文化正成为一种日益发展的趋势,加之网站上出现大量对文化传承评头论足的现象,使对畲歌的探索和发展日益艰难。因此,深刻了解畲歌的精神价值,唤醒畲民对畲歌的传承意识,坚定畲民的民族自信心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7.
孙庆忠 《民族研究》2001,(1):101-103
广东地处五岭南海之间 ,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区域。先秦时期 ,这里居住着土著越人 ,他们独特的文化创造 ,是后世岭南文化的底本。秦汉以降 ,北方汉族不断南迁至广东不同地区 ,他们带来的中原文化 ,一方面与当地越人文化相融合 ,一方面适应不同的生态环境进行文化的重整再造。至明清时期 ,广东汉族三民系的文化形貌已与现代基本相同。与之共生的是壮、瑶、畲、回、满等族群的文化。这些少数民族 ,处在汉民族包围之中 ,却在文化交融与互动的背景下不同程度地保持着自己的传统。这种天然的区域格局、独特的人文景观 ,是广东进行族群和区域文化…  相似文献   

18.
闽东是福建省最大的畲族人民聚居地,它蕴含着畲族深厚的历史文化。而畲族民歌恰恰是其中一个非常好的畲族文化传承的载体。畲歌集中而生动地反映了畲族的历史、政治、经济、生产、生活和乡土风情,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珍贵遗产之一,也是增强民族自信心的关键。可是,现如今新兴潮流代替传统文化正成为一种日益发展的趋势,加之网站上出现大量对文化传承评头论足的现象,使对畲歌的探索和发展日益艰难。因此,深刻了解畲歌的精神价值,唤醒畲民对畲歌的传承意识,坚定畲民的民族自信心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9.
除了神秘的土楼,还有多少客家文化是不为我们所知的呢?客家人已经不是纯汉族血统,其文化也不是纯中原汉文化,他们有自己独特的方言、文化和特性,却又相互融合,享有共同文化特征.那么,他们当初是如何在迁徙中吸收和包容了畲、瑶等少数民族文化和异地的地域文化,形成了后来的客家文化族群呢?  相似文献   

20.
曹大明 《民族论坛》2013,(3X):30-34
寻乌汶口江东庙具有社区性,畲民在无法将江东福主塑造成本民族神灵的情况下,通过对"迎故事"恢复、组织、展演的操控以及在展演中巧妙地"嵌入"一定的畲族文化元素以确认民族的存在,实现了畲民从家族认同到族群认同的表述。在此过程中,国家与地方话语尽管规约着民间传统文化的重构,但文化的主体依然是广大民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