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罗米拉·塔帕(Romila Thapar)(1931—)是当代国际上素负盛名的印度古代史历史学家,现任新德里尼赫鲁大学教授。曾两次访问我国。一次在1957年漫游敦煌,最近一次是1981年应南亚研究所和北京大学的邀请来华讲学。她的主要著作有:《阿育王和孔雀王朝的衰落》(1961)、《印度史》(1966)、《历史与偏见》(1972年广播讲话,1975年单行本)、《印度大陆史》古代部分(《英国大百科全书》,1977年版)、《意识形态和古代史的解释》(辑入《社会和变化》论文集,1977)、《教派主义与印度史的撰写》(1977)等。她继承马克思主义历史家高善必的研究工作,从事语言(梵语、巴利浯、德拉维达语)考证,运用社会经济史实解释历史,批判殖民主义和教派主义的历史观。近几年来,印度史学界开展史学思想论战。1979年,《印度教徒报》聘请阿特勒亚博士提出18个问题,向印度五位著名历史家征求答案。塔帕是其中之一。她针对13个问题畅抒已见。问答纪录发表于1979年12月29日《印度教徒报》。塔帕的对话坦率纯朴,是史学界的可贵文献,现在摘译原文中我国学者特别关心的部分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陈永杰 《学术交流》2007,(12):19-22
以伽达默尔为代表的现代诠释学一反传统诠释学的普遍观点,认为时间距离在理解传统的过程中有积极意义。传统诠释学的先驱施莱尔马赫和狄尔泰认为诠释的任务是重建文本当时的历史情境,以便获得客观的历史真实,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克服由时间距离造成的主观偏见和曲解。伽达默尔却认为正是时间距离使理解得以发生,时间距离也是意义的生长域;人们在理解的过程中,领悟着自己的可能性,理解也是此在的存在方式。  相似文献   

3.
自本世纪二十年代印度河文明遗址被发现以来,人们对它的兴趣持续不衰。许多专家学者们对它进行了辛勤的发掘、考证与研究,出版了不少研究著作。印度河文明的发现,彻底改变了人们对印度历史的传统观点,使在印度古代史研究中一直占统治地位的“雅利安中心  相似文献   

4.
本文试图从解释学历史的鸟瞰和观点的评述中引伸出对解释学解释的新视野。认为,解释学由“解释的技巧”向“理解的艺术”的转换,对本世纪西方哲学中心由“知识何以可能”向“理解何以可能”的转换,影响是十分深远的;马克思的社会实践观科学地重建了理解和解释的辩证统一,对引导人们走出“解释的循环”之怪圈具有决定意义;重视作为理解中介的语言研究是解释学又一有意义的方面,但对客观主义的解蔽必须同时伴以对主观主义的纠偏才是正确进行理解的关键;中国的现代化面临着许多“本文”(Text)——不论是历史的还是现实的,是理论的还是实践的——亟待人们作出创造性的解读。因此,建构马克思主义的解释学的设想无疑是颇具吸引力的。  相似文献   

5.
古代印度(包括中世纪印度)是否存在土地私有制的问题,是在研究印度历史的中外学者中引起激烈争论的问题之一。究其原因,不外有两个方面:一是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恩格斯(以下简称马恩)关于印度“不存在土地私有制”的真正含义,二是如何从多方面挖掘史料,正确分析史料。从研究方法上讲,是找材料给马恩的观点作注释,还是从大量的史料中得出结论,以丰富和发展(包括修正)马恩的观点。不管从哪一个角度讲,准确理解马恩关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的东方社会理论,长期以来受到高度的重视并引起了广泛的讨论,但人们对它的理解却又是颇为分歧的,尤其是循此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具体解释更是众说纷纭。本文以作者所理解的中国古代社会的部分有关史实为依据,对这种理论进行初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7.
印度古代史的分期问题是研究印度古代史的一个关键,它对古代印度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分析与批判,对古代印度文化成就的理解与评价,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一问题不解决,对其他问题就不可能取得明确统一的认识。如对释迦牟尼的评价,主张当时是奴隶制社会发展时期的,就认为他是代表新兴奴隶主阶级的利益,是进步的历史人物,而主张当时是奴隶制衰落封建制兴起时期的,则认为他是维护旧的没落的奴隶主阶级的利益,是反动的历史人物。两者的结论恰恰相反。  相似文献   

8.
达摩——印度文化的核心概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最近 ,读了几本有关印度历史文化的书 ,如澳大利亚知名学者 A.L.巴沙姆主编的《印度文化史》、印度著名史学家 D.D.高善必著的《印度古代文化与文明史纲》以及印度学者 C.巴德里纳特著的《达摩——印度和世界的秩序》等。在阅读中 ,我深深地体会到“达摩”这一观念在印度人心目中的神圣性以及在印度文化中所占有的重要位置 ;不了解它 ,恐怕很难深刻地理解印度的民族心理与文化。为什么这样说呢 ?我们举一个例子 :在古代印度人的心目中 ,并没有“宗教”和“世俗”之分 ,他们生下来就继承了父母的精神信仰和生活习俗 ,他们把这种信仰、追求…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日本学者对我国古代逻辑的研究比较重视。除有关逻辑史、哲学史著作以相当篇幅介绍中国古代逻辑以外,还出版了研究中国古代逻辑的专著。日本学者在研究中国古代逻辑时,常把它同印度和西方的逻辑学说加以比较,从而探索中国古代逻辑的性质和特点。他们在研究中,除运用传统逻辑观点外,还常用现代符号学的  相似文献   

10.
卢卡奇关于历史的问题触及本质地理解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及其当代意义,开启了理解和研究马克思哲学的一种崭新解释方法和路径.虽然卢卡奇的历史概念与和马克思历史观历史地位不在同一水平上,但卢卡奇的历史的观点同马克思历史有着相同的理论渊源,同时也借鉴、吸收、改良了马克思历史观的一些内容.卢卡奇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对马克思的历史观进行了全新的诠释.这种诠释成为了卢卡奇个人独特的历史观点,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的补充和说明.  相似文献   

11.
近年可以看到有些学者重新又恢复了对马克思历史理论的兴趣,他们反对现代的正统观点,拥护对马克思历史观的传统解释,声言他们对马克思不仅解释上是正确的,而且为马克思提供了一个合乎逻辑的和确实可为之辩护的经验主义历史观.根据这种观点,马克思理论的基本论点是:体现了人类  相似文献   

12.
奥义书是印度最古老的哲学典籍。它反映了印度奴隶制国家形成时期中哲学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斗争。奥义书的多种思想形式对印度以后各种哲学派别的形成和发展都起过重要的作用,它的唯心主义路线为历来印度“正统派哲学”所追随,迄今还有着重要的影响。随着佛教的传入我国,奥义书的一些重要观点也在我国传播。奥义书传入西方后,对古代的新柏拉图派直至现代的存在主义都有过影响。印度和西方的资产阶级研究者为了当前政治、思想斗  相似文献   

13.
印度宗教史及其相关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邱永辉 《南亚研究》2006,1(1):63-68
本文从揭示近代殖民时期欧洲学者对印度历史和宗教的思想和学术偏见出发,着重探讨了印度中世纪时期宗教史上的四个重大问题,提出了一些新颖的见解。  相似文献   

14.
本文在把基督教的社会历史方面和精神文化方面加以区分的前提下,评述了俄国哲学家从哲学人学观点对基督教关于"两个世界"、"灵"与"肉"、"福音"、"天国"、光与黑暗、救世与救灵等基本观念所作的重新理解,和对圣经文本某些重要概念的重新解读.通过与哲学观念和古代宗教观念的比较,分析了基督教的二重世界观特点,并指出了这种哲学人学解释在当代世界所具有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这里所说的印度逻辑,指产生于印度古代的一种系统逻辑学说,即因明。因明与中国古代逻辑(以《墨辩》为代表)和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逻辑,并称世界三大逻辑源流。在马克思主义观点的指引下,对这三种逻辑学说进行实事求是的比较分析,这无论对于人类文化思想史的研究,还是对人们理论思维水平的提高,都将有所裨益。从南北朝隋唐以后,随着佛经的翻译和佛教的传入,印度逻辑就陆续地系统地传入我国,  相似文献   

16.
西方历史哲学,学派林立,但按其哲学基础,大致可分为三大类,即实证的历史哲学、思辨的历史哲学和分析的历史哲学。实证的历史哲学,顾名思义是把实证主义哲学作为自身的基础,用实证主义的准则来衡量和证明历史学的科学性。实证的历史哲学认为,历史学的本质在于确立和描述具体的历史事实,以及不带偏见地证实和检验历史事实,事实本身能说明一切,无需任何解释。依据这种观点,历史研究的任务就是客观地“照录史实”,即把历史事件严格地按照年代顺序加以集中,排列和组合,单纯描写性地再现事件,既不要论证,也不提出法则,而只是加以叙述。历史叙述并不需要借助来自外部的解释,不需要主体的任何参与,因为它本身有能力解释所叙述的事件,历史叙述是自动解释性的。应该承认,实证的历史哲学强调尊重历史事实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复古思潮的时间性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般说到"复古"就是回到古代,返回到过去时间.这种理解是基于一种现代线性时间观亦即自然进化论而发的.实际上,中国古代屡次出现的复古现象是与古人的时闻意识相贯通的.复古观念不一定就是历史的倒退,其时间性的依据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人们对过去时间的美好建构;二是中国古代带有意识形态性的循环时间观.事实上,古人很少是纯粹为了过去而过去,他们每一句言论都是着眼于当下和未来而发的.复古只是一个旗号,是出于正名的需要,其真实的动机是为了"通今".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思想家,习惯于从历史过程的多样性中归纳出其统一性,从单一社会机体的结构功能和发展中去发现这些社会机体的普遍性。但是他们对社会形态的分类,皆没有跳出历史循环论的泥淖。在马克思科学的五种社会形态理论问世之前,人们对未来社会前景的描述,多半具有猜测、臆断和空想的性质,不过,这种猜测、臆断和空想毕竟扎根于现实的土壤并对未来产生真实的冲击,成为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得以诞生的精神渊薮。马克思并没有从古代中国直接吸收思想资料,但不等于说他没有间接地吸收。马克思与恩格斯曾密切关注过中国的社会制度、政治制度、乃至财政税收制度和当时的太平天国革命以及中俄边界的状况。马克思对古代东方社会的考察,既受制于当时西方学术界的偏见(例如黑格尔对中国的偏见),又局限于手头不多的中国史料。不过,我们从他对  相似文献   

19.
印度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奇妙的文明国家之一,人们对她久远而神秘的过去怀有兴趣是很自然的。但是,当你走近她,希望通过时间的长河留在岸边的真实故事,对她做一番仔细的观察时,你会发现难以如愿。古代印度记载史实的文献实在缺乏,堪称史籍的著作少到几乎没有。结果是,不借助近现代的考古成就、碑铭石刻,以及爬罗剔抉后的古代传说、史诗  相似文献   

20.
(一) 古代印度法是指公元10世纪以前这一历史时期内的奴隶制社会和早期封建社会的法。古代印度法在古代印度有着深刻的影响,对东南亚诸国如缅甸、锡兰(今斯里兰卡)、暹罗(今泰国)、菲律宾和东亚日本有着广泛的影响,因而形成印度法系,成为古代世界五大法系之一。时至今日,印度法在印度本土和东南亚地区仍有影响。印度法系并没有消亡,特别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