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北京民族电影展至今年为止,已连续举办四届。作为以弘扬民族电影文化价值,进而弘扬民族文化价值为己任的机构与平台,北京民族电影展更需要高端深广的文化视野,从历史与现实中汲取智慧,引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文化潮流,进而真正成为民族电影的“大本营”。也只有这样,北京民族电影展才能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牛颂 《中国民族》2013,(5):50-51
2013年4月16~23日,第三届北京国际电影节隆重举行。作为第三届北京国际电影节的一个重要单元,北京民族电影展同步举行,讲述中国各个少数民族故事的电影成为影迷们一道风味独具的"甜点"。而在北京民族电影展中设立"新文化电影"专题展,这已是第二届了。随着当代中国电影的繁荣发展,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题材优秀影片显示出一种新的主席ChuckBoller亲切交谈摄影/胡科北京市民族文化交流中心主任王薇向华沙国际电影节主席劳丁先生介绍会展签约咨询  相似文献   

3.
筚路蓝缕:北京民族电影展五年成大业 当五年前北京市民委主办北京民族电影展时,大概谁也没有想到民族电影会发展得如此迅速。北京市民委及其属下的北京市民族文化交流中心工作团队顺应时势、筚路蓝缕,以一个纯事业单位的严谨和务实,使北京民族电影展从无到有,孕育成长,最终成为弘扬民族文化事业的重要机构,  相似文献   

4.
牛颂 《中国民族》2014,(12):76-76
北京民族电影展从第三届起,特邀著名电影艺术家娜仁花作为形象大使。从那时起,我们就中国少数民族电影的推广,多次进行了长谈。正是在对娜仁花有更多了解后,我们决定推出"娜仁花电影周"。题目是突然出现在我脑海中的:守望生命的草原。这个题目娜仁花很喜欢。  相似文献   

5.
马筱薇 《中国民族》2012,(Z1):151-153
2011年4月北京怀柔杨宋镇举行的"民族影视高端论坛"上,有一位著名的导演率性为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发展大声疾呼。他提到,当下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并没有专门的政府奖,只能以农村题材影视作品的名义,与其它农村题材影视作品共同争取政府奖项。农村题  相似文献   

6.
母语SOS     
牛颂 《中国民族》2014,(7):76-76
为参加2014年的第四届北京国际电影节,一位中国名为方文莎、对中国电影文化研究了很长时间的法国电影学博士从她任教的新西兰来到北京,专门约我访谈。她说在2010年前,中国电影的信息里较少有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介绍,而在2010年前后一段时间,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信息突然多了起来。  相似文献   

7.
2011年4月26日至28日,在北京怀柔召开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高峰论坛。来自全国的电影制作人、导演、电影研究学者济济一堂,就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现状与未来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原内蒙电影制片厂厂长、著名演员和导演宁才在会上现身说法,向与会代表大声疾呼:重  相似文献   

8.
刘宾 《中国民族》2012,(Z1):68-71
当代中国的电影生产中,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是色彩斑斓的奇葩。它们在我国当代电影屏幕上不时展示新的主题、题材和人物形象,不断拓展异常丰富多彩的电影美学表现空间。从新中国第一部少数民族生活题材的电影《内蒙人民的胜利》算起,这一类电影的创作和生产已经走过了62年硕果累累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9.
《中国民族》2008,(4):31-33
在收集1978年少数民族题材电影资料时,它唤醒了我尘封已久的关于中国少数民族电影的记忆。当时文化上的拔乱返正刚刚开始,一大批优秀的传统经典影片得到解禁,新电影作品不断涌现。其中许多优秀的少数民族题材影片还成为当时中国影坛引为骄傲的主流电影。杨丽坤、黄婉秋、王苏娅更因主演《阿诗玛》、《刘三姐》、《五朵金花》而成为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著名影星。其中的一些佳作、精品不仅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的艳丽奇葩,在世界影坛也享有盛誉。现将1978年涌现出的部分优秀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收集整理并呈现给大家。尽管这一时期的电影作品还带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政治性较强,表现手法还很简单。但它真实地反映了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发展的社会现实。以此作为温故1978年中国记忆的一部分而进行记忆的备份是非常必要的。让我们更真实地走进1978年。  相似文献   

10.
牛颂 《中国民族》2014,(4):76-76
转眼又到了每年一度的北京国际电影节,民族电影展组委会在3月份已收到十几部报送的新片。宣传推广部的小姑娘提醒我:2014年已是北京民族电影展创办后的第五届了,主席您应当有一个回顾与展望。  相似文献   

11.
民族认同是民族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际局势复杂变换,国家从政策层面也高度重视民族教育中民族认同这一议题。本文正是在此背景下,通过调查藏族大学生对本民族题材电影的主题、类型、电影形式的喜爱程度,大众电影与民族电影的选择以及民族电影所存在的问题等方面的调查,分析藏族题材电影对藏族大学生民族认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佚名 《中国民族》2012,(Z1):28-31
上世纪80年代中国文化艺术界的解禁与开放,使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获得了重生,其叙事艺术方面在承接之前模式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创新,叙事主题趋于多元化,由此带来了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艺术发展的第二次繁荣。  相似文献   

13.
牛颂 《中国民族》2014,(6):78-78
一向追求"高端"的北京国际电影节,到第四届是真正体现了"高端"的。单说电影节三大主题论坛之一的"中外电影合作论坛"的嘉宾,就有刚获奥斯卡多项大奖的《地心引力》导演阿方索·卡隆,美国派拉蒙公司首席运营官弗雷德里克·亨茨贝瑞,英国著名电影制片人彼得·泽宁,法国著名影星让·雷诺……而这一届由北京民族电影展请来的就有美国著名导演奥利弗·斯通,环球影业前首席执行官、《卧虎藏龙》等影片的制片人当娜·史密斯,  相似文献   

14.
梁黎 《中国民族》2013,(12):62-72
今年10月4日,我作为第22届贝尔格莱德国际民族电影节“中国电影特别展映单元”的选片人,与合办方——北京电影工厂的创办人胡晓丽(ETHU)一起带着五部中国多民族题材影片,前往塞尔维亚首都贝尔格幕德参加展映。  相似文献   

15.
2010年的民族题材电影延续了上一年的发展趋势,数量增多,且不乏精品。但真正在商业院线上放映的仍旧不多,多数只在北京大学生电影节、上海国际电影节、北京放映、华语青年电影论坛、新人电影节等影展活动中放映。  相似文献   

16.
聂伟 《中国民族》2012,(Z1):146-150
随着中国电影产业环境不断走向开放,更多元的资本流入与更多样的电影制作需求,促进了新世纪以来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创作数量的增加。与此同时,在眼下红红火火的原生态民族电影制作中,"抢第一、填空白"亦成为新的流行嘉奖令。"第一部某某民族原生态电影"如同商标被抢注,影片自身的本体美学诉求,让位于各民族影像展  相似文献   

17.
干学伟是一位非常有成就的电影家,他曾创造了中国电影三个“第一”。他1950年拍摄完成的新中国第一部少数民族题材的电影《内蒙人民的胜利》,不仅开了新中国少数民族电影之先河,而且该片在选用少数民族演员饰演本民族角色、表现少数民族特性等多方面给新中国少数民族电影以先导性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刘大先 《中国民族》2012,(Z1):57-63
本文一直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作为一种文献来进行考察。电影作为文献,是一种诉之于感官和体验的情感文献,它在通过影像叙事,记录与叙述特定情感的时候,也表露出书写者自身的情感。这种情感是一种主动的当下社会文化批判和参与文化建构的欲望。新世纪以来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忧郁书写,真切地体现了电影创作者的这种思考——建构一种有关特定民族文化的回忆,并以这种挽歌式的回忆表现对于片面性发展模式的不满。它们不仅通过影像改变了对于民族文化过去的陈述,同时也眺望了将来民族文化存亡绝续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母语     
郑茜 《中国民族》2012,(Z1):72-79
母语,是一种温度;母语,是一种态度。100年的中国电影,在上世纪90年代的少数民族母语电影里,获得了一个新的高度。1955年由吴永刚导演的《哈森与加米粒》,事实上就是新中国的第一部少数民族纯母语电影。少数民族母语电影——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一小步,中国文艺的一大步!  相似文献   

20.
电影商品的商业价值要依托艺术价值来实现.一部优秀的影片,应该是艺术美学的成功导致商业利益的获得.结合内蒙古电影现状探讨了内蒙古电影商业运作问题,提出以下思考:地方政府应对电影文化产业进行政策性扶持和财政支持,刺激电影的生产力发展;内蒙古电影要发扬民族电影优良传统,艺术性与商业性融合、本土性与国际性结合,开创本土观众喜闻乐见的电影类型,创作具有鲜明市场定位的影片;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前提下,多方设法保证内蒙古题材影片的市场竞争力,实现民族电影作品的商业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