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姜胜洪 《理论界》2008,(3):47-48
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迅速发展、社会结构深刻变动的关键时期,各种矛盾复杂多样,各种思想观念相互交织,各种舆情相互激荡,大量的舆情存在于社会基层的居民群众中。社区居委会作为我国城市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既是社区居民个人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最主要渠道和载体,又是组织和调动社区居民积极性,进行社会管理和调节社会矛盾的重要主体,社区居委会在舆情疏导机制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2.
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就是要冲破以政府为单一主体的社会管理格局,全新塑造"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模式。社会组织在促进经济发展、创造就业机会,激发公共意识、扩大社会参与,加强政府与公众沟通等方面具有天然优势,成为社会管理新格局中的多元主体之一。因此,政府要积极推进政府职能的转变、加快社会组织登记制度的创新、拓宽社会组织筹资渠道,进一步推进社会组织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实现。  相似文献   

3.
<正> 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如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和人民调解委员会等,是我国人民的独创.在国内,它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在国外,它得到许多友人的高度赞扬,被称为"东方的经验".那末,它是怎样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呢?本文谨对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历史进行初步考察,试图对这一问题作简略回答.我国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是随着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不断深入而产生发展的.早在大革命时期,它开始萌芽;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有所发展;到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肘期,已具雏型,为新中国成立后建立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村民理事会是在村民小组(自然村)基础上成立的村民自治组织。对于村民理事会的性质、作用及其未来发展,人们存在明显的分歧。本文以湖北省大冶市茗山乡的农村基层治理改革为样本,讨论村民理事会的性质、功能及其未来发展的走向及限度。从实践来看,村民理事会是自然村落中村民自愿组建的组织形式。村民理事会不仅有助于反映和维护自然村落村民的利益,参与和协助村民委员会的工作,也是在组织村民,推动村民自治从个体参与到群体参与、从分散化的利益表达到组织化的利益表达的重要机制。村民理事会有利于调动村民参与的积极性,激发村民自治的内部活力。然而,村民理事会并不是《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法定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而是一种基层社会自治组织形式;村民理事会参与和承担村民自治的部分事务,但它不是也无力取代现行村民委员会;村民理事会是现行村民自治组织的有益补充,但不是也无力成为村民自治下沉的组织载体。明确村民理事会的性质、功能和限度,可以更清醒地认识和把握当前村民自治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和谐社区建设中的居民自治问题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玉萍 《中州学刊》2006,(6):101-103
在和谐社区建设上,要把扩大社区民主、完善居民自治、增强基层社会建设和管理的合力作为根本环节。只有创新社区组织管理体制,把社区的政治资源加以整合,构建一种高效、民主的社区组织管理体系,才能积极推进社区居民自治,为建设和谐社区创造条件。文章提出了在社区组织管理体系中设立“一个核心、一个大会、三个机构”。这个“议行分设”的新体制,能够更充分、更直接地发挥表达公众利益、维护社会公益、化解各种社会矛盾的作用;它体现了社区管理模式的创新,使社区自治组织更加健全,自治功能更加完善,必将推进社区居民自治的进程。  相似文献   

6.
再组织化是在推进社会治理过程中,基层社会重新组织的过程,体现社会自治的发展方向和趋势。城市社区居民的再组织化,即在社区引导下居民自主、自愿形成各种组织的过程。浙江省社区社会组织参与治理揭示了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过程中,城市社区治理呈现出新特征,即社区社会组织蓬勃发展,丰富了居民社会生活,创新了社区互助服务模式,在参与公共治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再组织化有利于促进基层社会的结构转型、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协调。国家治理与社会治理的良性互动是通过自上而下的赋权机制、自下而上创新驱动机制和基层社会整合的社会资本机制来实现的,并具有协调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7.
居民自治的有效实现有赖于适度的组织规模。当前以社区居委会为核心的居民自治造成自治单元规模过大,居民自治的直接性、群众性难以实现,进而降低了居民自治的效率、效能和效力。因此,寻找适度的组织规模是推进居民自治有效实现的关键和基础。当前涌现出的院落自治、楼栋自治都是对规模适度的探索,这些探索为我们推进居民自治的有效实现指明了方向,即在推进社区自治的同时,将自治单元进一步下沉,大力培育社区以及小区等社会自组织。  相似文献   

8.
一、村民自治的产生与发展乡村自治始终是中国社会政治统治与政局稳定的基础,历朝历代都十分重视这一国家政权大厦的根基性建设,把它作为巩固自身地位、有效控制社会的第一道关口。中国共产党历来强调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一直都在探寻基层管理的有效形式。作为严格意义上的农村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产生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广大农村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变农民在集体经济中缺少经营自主权的地位,农民有了经济上的自主权,就必然要求在基层生活中具有相应的管理自主权。1982年,中央肯定基层群众自治经验,并把村民委…  相似文献   

9.
论社区自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匡夫  李天妤 《东岳论丛》2002,23(2):43-45,71
急剧走近的“社区自治” ,既是一个热点实践问题 ,又是一个焦点理论问题。自治是一切社会组织的生命线 ;而专门机构、专政机关则是国家的根本维系。社区的出现远远早于国家 ,并将在国家消亡后长期存在下去。它是社会的物质外壳与载体 ;社会则是社区的内容和本质。社区既然属于社会范畴 ,不讲自治 ,就没有生机和活力。我国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居委会和村委会覆盖了全国每一个基层社区和每一个公民 ,应当以其为主要阵地 ,以“直选”为突破口 ,调动人民的积极性 ,全面搞好社区工作。各级政权机关 ,兼任社会组织和国家机构双重角色 ,在充分发挥其专政功能的同时 ,尤其要全力体现其高层次自治组织的管理、协调功能 ,使我国全部社区进入健康、高速、稳定发展的统一程序。  相似文献   

10.
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管理体系,必须解决价值、目标、主体、制度与机制等难点问题.社会管理首先要形成社会平等、共同富裕、共享增长、社会创新等价值共识;正确认识我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促进城市社会、消费社会、信息社会与和谐社会建设;培育社会管理主体,大力发展社会组织,建立政府与社会组织的伙伴合作制度,充分发挥基层社会组织自治功能;倡导履行公共责任,发展与完善社区支援网络,促进公众参与慈善与互助活动,扩大与畅通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渠道;加强社会风险预警与控制,建立社会“安全阀”机制,防止社会政策“碎片化”,建立化解社会矛盾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1.
目前影响公民政治参与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民的政治认同是公民对政治系统的一种情感上的归属感,是其有序的政治参与的心理基础。社会转型以来,我国公民生活上的诸多压力使其无暇进行政治参与,公民政治参与的挫折感使其不愿意政治参与,公民政治参与的渠道不畅通使其不能广泛参与,因此,只有增强公民对政府、制度以及政策的认同程度,建立与健全各种公民权利和利益诉求表达机制,才能使其进行广泛有序的政治参与。  相似文献   

12.
中美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公民参与方式之比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公共政策是对社会价值所作的权威性分配,它直接关系到公众的切身利益,必然会引起公民参与。为了避免现代化进程中的参与危机,有必要对公民参与进行研究。对中美4种公民参与方式进行比较分析,我们可以从中发现尚需改善和可资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13.
王蒙  王明生 《学术界》2012,(2):29-37,282
当前,中国民众的政治参与热情日益高涨,社会政治格局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中国特色的政治发展正在持续进行中。借鉴用来考察后发国家政治参与和政治发展的"亨廷顿公式"中的制度化概念,结合中国的本土政治经验对其进行修正,提炼出"再制度化"的新观点,以其作为考察当前中国政治参与和政治发展关系的中介。可以看到,政治参与促进了"再制度化"过程,而"再制度化"则是中国政治稳定发展的保障与特征。  相似文献   

14.
张体魄 《兰州学刊》2004,1(5):29-30
政治参与与政治稳定密切相关 ,政治参与既可以带来政治稳定 ,又可以带来政治不稳定。在我国现代化转型期 ,政治参与中影响政治稳定的问题日益突出。我们只有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 ,改革、完善政治参与机制 ,多角度地影响日益增长的政治参与心理 ,才能创设稳定安宁的政治环境 ,保证我国现代化发展进程的稳步有序。  相似文献   

15.
作为社会建设的主体,我国“80后”新生代的社会建设参与受时代背景和文化价值的影响,呈现出以下主要特征:社会公益性事业的关注度普遍较高;积极参与关乎个人生活利益的社会建设;社区事业的参与度较低。社会建设参与的特征分析,有利于推进“80后”新生代社会建设参与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更好地协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政治文化是公民政治参与不可或缺的心理基础,政治参与的不断发展推动良好政治文化氛围的形成。以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为视角,从思想渊源、鲜明特征和价值取向的维度剖析封建社会下的政治参与,有助于在传承和发展的基础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先进政治文化及其公民政治参与有序扩大的目标。  相似文献   

17.
农村阶层分化致使政治参与主体多元化、政治主体主动参与意识增强、极端参与方式增多、参与内容和重点转移,政治参与的新变化使我国农村传统政治参与机制的弊端日益显现,必须从不断完善政治参与机制、强化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实现政治参与和民主政治建设的双向良性互动、提高政治系统的开放性和吸纳力、实现政治参与的规范化和制度化等方面完善政治参与机制,更好地适应各阶层政治参与的新变化。  相似文献   

18.
居民参与社区建设和营造是解决我国当代居住社区邻里交往缺失的途径之一。本文探讨了居民参与社区建设应始于何处,建筑师应如何通过设计手段引导和启发居民进行参与活动,在参与的同时促使居住区社会网络的形成与成熟,达到改善居住区人际关系的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19.
公民参与是公共危机管理的一个重要问题。社会资本理论是分析社会发展的一种重要理论,对公民参与具有较强的解释力。本文梳理了公民参与、公共危机管理和社会资本的相关概念和内涵,以社会资本为中介和基础分析了公共危机管理中公民参与的价值;在社会资本缺失和负外部性下讨论了公民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的困境;并通过社会资本的投资和自我完善分析了公民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20.
运用调查问卷对我国粤、苏、渝三省市公民参与廉政文化的现实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公民参与没有形成有效的体系、内地公民参与意识较薄弱、传统文化消极层面影响公民参与廉政文化活动、公民社会制度体系的建设还不成熟是现阶段我国公民参与廉政文化建设的问题。应通过提高政府的信息公开和透明化程度、完善制度体系、加快公民社会建设等措施完善公民参与廉政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