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马克思分工理论及在经济分析史中的地位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工在不同经济学理论体系中占有不同的位置。在马克思理论体系中,分工理论的重要性远比人们通常的理解重要得多,它不仅对其整个理论体系有很强的解释力,同时在经济分析史上占有重要位置。本文就马克思分工理论与斯密分工理论和现代分配理论之间的理论关系做了一系列新的探讨,有些理论观点在所见文献中尚未出现。  相似文献   

2.
《理论界》2021,(3)
在马克思看来,分工绝不是开天辟地以来就自在存在的一种自然现象,而是经历了一个自然演进、渐进发展的历史进程。马克思从现实的物质生产活动出发,揭示出分工从自然分工到自发分工,未来向共产主义自觉分工过渡的历史进程,分工的历史扩展也经历了从"自然"因素决定到"社会"因素决定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3.
王虎学  万资姿 《学术研究》2012,(6):23-27,32
在研究分工问题时,不能仅仅从"一般范畴来考察"分工,还要从"一定的历史形式来考察"分工。实际上,马克思的分工思想中内在地交织着分工的"双重逻辑",即分工一般与分工特殊,前者是指一切社会形态所共有的分工或"单就劳动本身来说的分工",后者是资本主义社会形态所独有的分工或"一定历史形态的分工"。在分工思想史上,斯密仅仅局限于"分工特殊",并将其直接等同于"分工一般",进而混淆并否定了工场手工业分工与社会分工之间的界限;相反,马克思则明确区分了分工的两种形态,深刻揭示了工场手工业分工的资本主义性质,进而辩证地把握并揭示了分工的"双重逻辑"。  相似文献   

4.
毋庸置疑,异化在马克思的整个思想历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特别是在早期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异化理论更是跃升为一种主导的批判话语,具有理论总纲的性质。实际上,马克思最初有关分工的论述也都是在异化这一总体框架下进行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异化构成了马克思分工思想初始论域。总体上看,在这一论域中,马克思主要做了两件事情,一件是在追问异化劳动的根源时发现了分工;另一件是在对国民经济学的批判中阐明了分工的本质。  相似文献   

5.
在过去的研究中,我们通常是在古典经济学语境中探究马克思分工理论的支援背景与形成过程,却严重忽视了工艺学谱系中的分工思想对马克思建立科学的分工理论发挥的重要支撑作用。以斯密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家和以波佩、拜比吉、尤尔为代表的工艺学家都是基于各自所处的特定历史语境与理论视域来探讨分工问题的,因此,他们对分工的理解既互不相同又相互补充。马克思在建构自己的分工理论的不同时期对这些思想做了不同的关注与运用,故而产生了不同的哲学效应。基于更宽广的经济学和工艺学思想史视域来重新研究马克思分工理论的思想渊源和生成过程,有助于我们更全面深入地理解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和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哲学内涵与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6.
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的关系是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关注的问题,分工与私有制的关系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关注的问题,两者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是本文关注的问题。本文通过对两者的内容及其相互关系的分析试图说明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分工与私有制所体现的是不同质的关系,因此在两者之间不存在逻辑上的递进关系,也就是说后者与前者之间不存在一种逻辑上的发展关系。  相似文献   

7.
8.
从技术、历史、价值三重向度的整体性视野审视分工发展的规律及其历史影响和作用机制,构成了马克思分工理论的基本逻辑架构。把握这三重向度所构成的对分工发展演化的整体性分析,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与认识马克思分工理论的理论实质和理论影响,也有助于科学勘定和探明建构其上的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旨趣与理论特性。  相似文献   

9.
《江西社会科学》2015,(8):20-26
马克思与涂尔干关于分工理论的差异,源于他们的立场、观点与方法的不同。马克思站在工人阶级的立场上,认为旧式"分工"是导致异化的根源,提出了要建立起"自由人联合体"的社会价值目标,目的是"消灭分工";涂尔干则站在既得利益者的立场上,认为分工是社会统一的纽带,提出了要建立"有机生命体"的社会价值目标,目的是使分工永恒化。  相似文献   

10.
11.
"公地悲剧"问题是西方主流经济学在论述外部性引起的公共资源过度消耗时经常引用的一个经典案例,成为西方经济学批判公共产权乃至公有制经济的一个重要工具。但是传统的分析范式受限于理性人假设、分析对象范围、分析方法和缺乏历史分析等因素还有诸多的局限性。马克思主义制度经济理论为我们提供了分析这一问题的新路径。传统的"公地悲剧"问题并不是公有制的悲剧,而是工业生产力发展后资本主义私有制发展导致的传统小私有制的共有财产制度被淘汰的悲剧。现代西方的"公地悲剧"问题则是社会化生产方式下资本主义私有制生产无序发展与公益冲突的问题。促进生产力发展、完善社会分工体系和经济发展的比例协调关系,才能解决现代"公地悲剧"问题,并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相似文献   

12.
李颋 《兰州学刊》2010,(3):66-70
20世纪80年代之后,以杨小凯为代表的一批经济学家采用超边际分析方法,以及新的“消费一生产者”假设,在对新古典经济学进行扬弃的基础上,构建了新兴古典经济学的架构。他们将“分工演进”作为一切经济活动的根源。以此来解释绝大部分经济现象,试图打破传统经济学的宏观与微观之间的樊篱。文章即从新兴古典经济学的分析框架和具体应用方面进行述评,并论述了其对于中国实践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通过辨析分工的概念与基本原则,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演进得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范畴的解释:在互补性的分工经济中,劳动者内生的矛盾在时间维度上累积扩大。伴随着制度秩序惯例的形成,非对称的产业分工在城乡之间出现并长期维持。这可以被视为分工演进的驱动力之一。官僚制的出现事实上在行动维度上限制了劳动者的选择空间,并对分工进程具有正向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4.
住宅问题乃是一切国家的重要社会经济问题。我国应改变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理论研究和立法的滞后现状。建筑物区分所有权应由专有部分所有权、共用部分共有权、基于相邻或共有关系而产生的权利与义务关系三要素构成;应自成一个完整的法律关系体系;其专有所有权、共有所有权、共有部分附属的专有使用权以及因共有关系而产生的区分所有人之间的权利与义务等,与一般财产权相比,均具有独特的法律特征和内在涵义,应作明确界定。  相似文献   

15.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发达国家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扶持力度,全球新能源产业规模急剧扩大。从世界范围来看,新能源产业发展起步较晚,但国际分工起点较高,要素配置国际化进程较快。同时,各国政府在新能源产业价值链分布以及国际竞争格局演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然而,由于新能源技术路线、行业组织结构以及全球能源格局仍存在不确定性.新能源产业的国际分工机理和模式尚未完全明朗。近年来,我盯新能源产业扩张集中在价值链的中下游环节.虽然制造成本、生产组织、国际市场份额等方面具备了一定的竞争力,但竞争力主要表现为规模和成本优势。核心技术研发、技术标准制定、国内市场培育等方面仍有差距,导致我国新能源产业参与国际分工仍延续“两头在外”的模式,尚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分工收益受到挤压。为此,应创新新能源产业发展的理念和模式,加快形成多方位、多层次、国际化的产业发展体系。  相似文献   

16.
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视域看,科技劳动是科技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统一体,而科技具体劳动是指科技劳动者为了解决或解答人类在为满足其物质、精神和自身全面发展等需要的基础上提出的各种问题,能动性地运用实验技术装备、图书情报资料等手段所进行的探索、认识自然、社会和人类自身等"实在"世界的本质和规律,以及在此基础上创造性地利用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和人类自身的潜能,实现与"实在"世界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并"制造"各种物质、精神、劳务等有形和无形产品即科技使用价值的活动过程和系统方式。其中,科技劳动者是其主体要素,它属于"广义工人阶级"的范畴,并且由分工与协作的关系而形成了各种具有相对稳定性的群体结构;实验技术装备是其硬件要素,它是科技劳动者生产科技使用价值的物质性手段;图书情报资料是其软件要素,它是科技劳动者生产科技使用价值的知识性手段;自然、社会、人自身所构成的"实在"世界以及人类在其中为满足其物质、精神和自身全面发展等需要所确立的课题是其对象要素,科技劳动者通过对课题的研究将"实在"世界中的"自在存在"转化为人的"为我存在",使之成为人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即科技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何平 《河北学刊》2007,27(3):12-15
与本体论和认识论的美学理论不同,马克思劳动创造美的理论不仅指出了美和艺术的真正来源,而且还揭示出造物文化、工艺技术和工业设计艺术与文学、绘画、戏剧、音乐、舞蹈、雕塑、建筑等传统的美和艺术的形式一样,都是劳动创造出来的美和艺术的不同表现形式,从而在美和艺术领域中开辟出了一些更高更广的新境界与新视域.  相似文献   

18.
宁波市私营企业劳动关系的现状和对策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宁波市私营企业起步较早,发展迅速,研究私营企业劳动关系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在界定私营企业劳动关系发展的二个阶段的基础上,分析了目前宁波市私营企业劳动关系存在的问题,剖析了存在问题的原因,进一步提出了完善私营企业劳动关系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杨勇兵 《兰州学刊》2008,(11):33-36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前提仍然存在,当今时代远没有超越劳动价值论。现代劳动在内涵上的扩大与形式上的改变使劳动创造价值的机理呈现出新的特点,表现为劳动价值论的现代形态。科学认识并坚持劳动价值论对于当代中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社会保险权作为免除被保险人及其他受益人社会风险后顾之忧的权利,具有社会权的典型特性,也具有区别于社会救济权、社会福利权等社会保障权项的独特个性。同时。个人社会保险权的实际享有有赖于劳动权的实现,是劳动权的当然延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