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意识形态问题的诠释是理解社会主义社会意识形态本质、特点和社会功能的理论基础.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意识形态要坚持指导思想一元化与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相统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不动摇,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主义社会意识形态方向.  相似文献   

2.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本文从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现代国家特征、西方文化渗透、多样化思想观念存在 ,分析说明任何国家都必须确立国家意识形态 ;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党的事业的保证、马克思主义的实践价值、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性质 ,分析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国家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 ;进一步从理论上阐述了坚持指导思想一元化与所有制形式多样化、文学艺术形式多样化、思想文化形态多样化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3.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重视学习和总结历史,善于借鉴和运用历史经验,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独特优势.全面总结中国共产党百年意识形态工作建设发展的主要经验,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背景下防范和化解意识形态领域重大风险、维护和塑造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建设具有强大引领力和凝聚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中国共产党百年意识形态工作的主要经验是: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和巩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旗帜鲜明地开展意识形态斗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坚持守正创新.  相似文献   

4.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各阶级、阶层、集团、群体及个体所具有的力量,其内含着社会发展力、舆论引导力、理论生命力、信仰感召力。社会发展力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中的现实力量,舆论引导力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中的渗透力量,理论生命力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中的导向力量,信仰感召力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中的聚合力量。  相似文献   

5.
随着国家在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自觉性的提升,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问题日益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者关注的焦点.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它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政治纲领、行动指南和价值取向,构成了一个民族精神信仰的基础和社会思想文化的中枢.在当代中国,推进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制度化建设,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既是应对经济全球化与西方错误思潮挑战的现实需要,又是坚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制度保障,也是坚持正确发展道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在整个社会的文化建设特别是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切实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贯穿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应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构筑坚持正确导向的意识形态网络阵地,持续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切实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全面领导.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提出了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论断。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成效明显,同时也存在一些风险,为此,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坚持政治立场,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坚持有效传播,推动宣传思想工作的创新;坚持立破并举,筑牢主流思想舆论的根基;坚持利益满足,提升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以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7.
粟迎春 《兰州学刊》2007,1(8):5-8,47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建立在科学的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之上.马克思、恩格斯从唯物史观的高度批判了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虚假"性,辩证地阐明意识形态与经济基础的关系,为无产阶级提供了价值和信念的取向系统,是科学的理论学说.马恩关于意识形态建设与管理思想,对于我们今天正确处理意识形态领域的矛盾与斗争,提高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与管理水平,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念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科学理论,任何偏离主流意识形态科学性的主张都只会导致人们的“信仰迷失”和“精神缺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当代中国社会的基础性共识,它对其他意识形态具有引领与规范作用,它既包容非主流意识形态,也旗帜鲜明地批驳敌对意识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它服务于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大局,并为经济建设指明前进方向。  相似文献   

9.
关于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吸引力和凝聚力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当代中国意识形态领域的发展态势使我国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迫切需要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对此,应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有机地统一起来,正确认识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和当今文化发展多样性的关系,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创新,不断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  相似文献   

10.
大众文化的兴起展示了日常文化生活空间与主流意识形态相互交融的生命力,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大众化尝试提供了很大的机遇和空间。文化的商品化和信息传媒化进一步使得承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先进文化以更加开放、简洁的形式融入当代人们的文化生活中。在先进文化建设的过程中,通过对大众文化内容的融合与对大众文化商品形式、传播途径的借鉴,最终能够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以更加具有吸引力的文化形象向更加广阔的社会空间传播,以更灵活多样的文化形式实现意识形态的种种功能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1.
《共产党宣言》是科学共产主义的第一个纲领性的文献,其中包含着对于历史唯物主义法学思想的经典论述。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分析了法的运动的一般规律,揭示了法的本质,提出了法制统一的思想。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今天,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所阐述的一系列法学思想仍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12.
法治总与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紧密相连,它不能脱离社会生活条件而抽象存在。法的关系正像国家的形式一样,既不能从它们本身去理解,也不能从所谓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来理解,相反,它们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我国的法治建设是建立在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之上的,我国的法治建设遵循马克思主义有关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反映的客观规律;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是以历史唯物主义为世界观基础,反映无产阶级的根本经济政治利益的、自觉的、系统化的思想观念体系,是对当前我国基本国情的科学反映。那么,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与我国的法治建设二者有没有关系呢?如果有,那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呢?试图通过论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我国法治建设中的作用,以期客观地揭示二者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郭沫若的《中国古代社会研究》是最早以唯物史观为指导进行《诗经》研究的学术著作。它以全新的思想观点、解读和阐释的优势以及对多学科研究成果和方法的整合,把《诗经》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充分显示出唯物史观作为学术研究指导思想理论的巨大意义。  相似文献   

14.
长期以来,中国史学界传统上认为,心理史学方法作为一种"唯心"的研究模式,与作为史学研究指导思想的唯物史观是互相对立和排斥的。本文通过梳理心理史学方法学理发展过程,并从唯物史观的核心观点"物质实践活动"入手,探讨心理史学方法与唯物史观的关系,认为两者的关系是统一的,不是对立的。唯物史观需要用心理史学方法来开创新的研究领域;心理史学方法需借助唯物史观来解决自身的缺陷。二者相互结合,可以进一步推动历史研究的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15.
崔昆 《河北学刊》2012,32(3):162-165
以人为本是当代德育研究的核心话语与崭新范式。目前关于人本德育的理论探索主要是一种限于德育系统内部的抽象理念阐释与具体方法策略构建的研究模式,它尚未真正触及人本德育的根本性问题(如人本德育缺失的社会根源、人本德育实现的根本条件等)。人本德育研究的视角需要有所突破。从唯物史观的角度来看,政治与德育的关系问题是人本德育的根本性问题,而意识形态与人类基本价值的辩证统一是人本德育实现的根本性条件。只有站在唯物史观的高度,才能有效解答人本德育的根本性问题,才能为人本德育奠定彻底、完整的理论基础。人本德育研究唯物史观向度的确立不仅具有必要性,而且具有可能性。  相似文献   

16.
从《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诸多范畴的三个层次之间内在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不失为一个独特的解读视角。根据范畴在唯物史观形成中的整体构思牵引与形成机制中的相互作用、归属层面、制约层面可划分为三个层次,把握范畴的层次性,厘清它们之间的关系,以使我们达成对唯物史观、人的本质观、人的主体性地位、对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批判、社会形态的划分、价值取向诸多问题完整而明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必须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价值观、唯物辩证法方法论研究、分析中外文化,吸收、传承、弘扬中外文化的精华,剔除中外文化的糟粕。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必须同政治体制改革联系起来。政治体制改革的本质就是让人民真正当家做主。  相似文献   

18.
大数据嵌入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具体而言,马克思主义关于科技与意识形态内在关联的相关论述、西方学界在科技与意识形态内在关联性问题上的两种传统倾向以及当前海外学者对于数字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批判为大数据嵌入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数据和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论述则为大数据嵌入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提供了根本性的理论指南。大数据的技术特征与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鲜明属性相互激荡、彼此交融,进一步彰显了大数据嵌入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内在契合。深入探讨大数据嵌入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理论前提,有助于进一步拓展大数据视域下意识形态相关问题的研究深度和广度,激发研究动能与活力。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哲学因坚持"自在自然"存在的客观性、第一性,而与一切哲学唯物主义相联系(同时也与一切唯心主义相区别),这是马克思哲学不可动摇的唯物主义前提;马克思哲学因发展出以实践为中介的"人化自然"概念而超越旧唯物主义,从而是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重大飞跃;马克思哲学因提出并阐述了"历史自然"的概念,而超越了近代人类中心论和整个资产阶级的自然主义意识形态,因此具有重要的当代性意义。  相似文献   

20.
编者按: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发展创新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深入研究作为其核心内容之一的历史唯物主义。中国道路探索过程中的重大现实问题,也需要我们进一步推进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这正是近年来历史唯物主义再度受到学界高度关注的重要原因。为了推动学术界深化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性质和主题的思考,本刊编辑部邀请几位学者以专题的方式从不同的视角理解、阐释历史唯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