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据1990年人口普查统计,青海藏族共有91.19万人,占全省人口的20.45%,主要分布在玉树、果洛、海南、黄南、海北等藏族自治州和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此外在西宁及海东各县亦有部分藏族居住。1958年民主改革前夕,青海藏族基本上由各部落管辖,其中牧区部落主要有玉树二十五族、三果洛八族、环湖八族、同仁十二族等。青海  相似文献   

2.
“果洛”,系藏语的译音,意为“反败为胜的英雄”或“反败为胜的头人”。原为部落名,后演变为今果洛州境内地域的统称。果洛之名,始见于汉文史籍是在清朝康熙年间。清代汉文史书通译“郭罗克”,清末又洋作“俄洛”。民国以后,通常译作“果洛”,延续至今。果洛地区雪山耸立,江河纵横,湖泊如星,景色壮丽。千百年来,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藏族同胞及其先民们共同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灿烂的文化。地名文化即是果洛藏族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果洛藏语地名的命名方式果洛地区的藏族人民主要从事畜牧业生产,同草原缔结了不解之缘。他们的…  相似文献   

3.
果洛地处高寒地带,受社会发育程度以及生产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制约,现代教育起步晚,初等教育发展缓慢。如何使果洛牧区初等教育走出低谷,制止滑坡现象,这是果洛每一个民族教育工作者普遍关注的问题。根据笔者在果洛从事教育工作多年的认识,我认为,要使果洛的初等教育积极稳步地健康发展,必须从牧区实际出发,在理论指导与实践方面应该坚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一、以寄宿制小学为主,多元形式投存,积极稳妥地发展果洛牧区小学教育。果洛地域辽阔,面积有75700平方公里,但人口却只有12万,平均每平方公里只有1.6人,以游牧为主。这…  相似文献   

4.
为了加快果洛藏族教育的发展,缩小与其它地区日益拉大的差距,从理论高度来认识、研讨和探索一条符合藏区实际的藏族教育发展之路,果洛州于12月5日至9日在大武召开了首届藏族教育理论研讨会。各县文教局长、民中校长、州教研室、州民师、州卫校的领导和部分骨干教师,离退休教育工作者共60人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5.
果洛藏族物质民俗述略之二──居住、生产、交通民俗李丽有关果洛藏族物质民俗中的服饰、饮食部分已曾著文。在此将继续探讨这一范畴中的居住、生产、交通等民俗。一、居住民俗1、帐篷果洛绝大部分地区是牧区,以各种牛毛帐房为主,也有各式的白布帐篷。制作牛毛帐房的头...  相似文献   

6.
藏传佛教石刻大藏经,是用金属等工具将藏传佛教大藏经(包括《甘珠尔》和《丹珠尔》部)镌刻在石头上的一种特殊的经书形式.这种经书形式在藏传佛教流布地区被称为“石经墙”.而青海果洛石经墙在青藏高原区域内的颇多石经墙中最具代表性和典型意义,它不仅反映了藏传佛教石刻大藏经的形制和风貌,而且体现了藏传佛教石刻文化艺术的丰富多彩和博大精深.本文仅就果洛石经墙的人文地理环境、历史创建过程和分布及其规模作一考述,以窥探藏传佛教石刻大藏经的基本面貌.  相似文献   

7.
丹曲 《西藏研究》2009,(6):69-77
自古以来,自称为“董氏”的果洛藏族就居住在被称作“玛域”的黄河源头。在藏文文献和口碑资料中,“董氏”往往与当地的阿尼玛沁雪山有着密切的关系,人们给果洛藏族的姓氏增添了浓厚的宗教色彩,它给阿尼玛沁雪山赋予了深厚的文化内涵。文章依据藏文文献和口碑资料,就果洛藏族的姓氏源流及其与宗教文化的关系展开讨论,认为果洛藏族姓氏的渊源有着浓厚的宗教文化色彩,且其历史久远,与藏族族源一脉相承;果洛藏族的阿尼玛沁山神崇拜习俗,是祖先崇拜的一种反映,这种文化现象不仅是藏族社会早期部落制度的一种辐射,也成为历史以来维系黄河源头社会秩序的象征。果洛藏族的姓氏源流及其与宗教文化的关系,既是果洛地区藏族古老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下文化习俗的沉淀,也是其部落文化和宗教信仰兼容性的折射。  相似文献   

8.
杨卫 《青海民族研究》2002,13(2):116-118
本文从一则流传于果洛地区的民间传说入手,辅以汉文典籍史料,对于果洛地区藏族族源进行了探析。  相似文献   

9.
人类精神文化的产品毫无例外的缘于人类生存的环境以及他们赖于生活的物质条件,果洛神山崇拜观念习俗的产生即如是。 青海果洛藏区(俗称三果洛,即上、中、下果洛)是个雪山林立、河流纵横、湖泊棋布的高原牧区。这里不仅承继着藏民族共有的传统文化,同时,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史诗《格萨尔王传》以多种形式在果洛广为流布,有抄本、刻本等文本资料,更拥有以口头说唱形式活跃于民间的艺人。调查表明史诗所反映的藏族古代先  相似文献   

10.
我省大部分是藏族地区,除玉树、果洛、黄南、海南五个藏族自治州和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外,东部农业区各县,也都有藏族群众居住。藏族约占全省总人口的近1/5,他们自古以来就生长在这块土地上。除玉树、称多、囊谦三县群众操康方言外,其它均操安多方言,与四川西北部、甘肃南部的藏族群众一起,被称为“安多哇”,他们是富有特色的安多藏族地区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承者。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30~40年代,伴随着民国政府治边理念的转变以及相关政策的实施,掀起了第二次边疆学的高潮.在此背景下,具有特殊的自然环境、社会形态及人文精神的青海果洛藏族部落,也受到了一些官员和学者的热切关注,他们对果洛藏族部落进行了深入全面地考察研究,形成了一批具有一定史料价值、准确反映了当时果洛部落自然、历史和社会等方面的珍贵资料.对这些珍贵资料的深入研究,有助于全面剖析这一时期果洛藏族部落的自然风貌、社会形态、部落文化等的发展状况,同时窥一斑而知全豹,对当时民国政府对青海地区藏族部落的施政方略的探究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山茶花盛开的五月,我们在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普格县一个绿茵茵山坡上,遇见了耶底公社赛果洛八队的吉比来呷惹。这位过去没有一头牛、一只羊的彝族社员,竟盛情地邀我们到他家去吃饭,并要用“四条腿”小猪招待,这使我们很吃惊。他笑眯眯地告诉我们说:“共产  相似文献   

13.
元旦趣话     
元旦趣话元旦,表示新的一年从此开始。我们的祖先以五谷熟、四时尽而改年更岁。因而,人们对元旦的来临总是充满新的希望和欢乐。相传五帝时期,颛顼以正月为元,初一为旦。《尔雅·释诂》解释,“元,始也”,“旦,早也”。可见“元旦”的古意即一年之始,一日之晨。商...  相似文献   

14.
塔城出现“天再旦”现象中国有确切纪年的历史将前移58年当日食奇观出现时,周晓陆在西北边陲成功地观测到日食造成的“天再旦”现象,印证了两千多年前发生的天象事件,由此可望使中国有确切纪年的历史前移58年。天再旦意为天亮两次,《竹书纪年》中有“懿王元年再旦...  相似文献   

15.
果洛藏族物质民俗述略之一──服饰、饮食民俗李丽果洛藏族自治州位于青海省东南部,深居高原腹地,黄河源头,高寒缺氧,交通阻隔,地广人稀,自古以来藏族同胞生息于此,主要以畜牧为业,形成了独特的地方民俗文化。现根据实地调查并参考有关资料,作如下记述。第一、服...  相似文献   

16.
一、前言在笔者与学界同仁交流有关《格萨尔》研究的见解时,都有一个共识,即要想深究《格萨尔》,包括岭国的部落结构,就得首先弄清其时空范围。目前藏学界就岭国的地理方位众说纷法,莫衷一是:或说喜玛拉雅山附近,或云德格,或调玉树,或说果洛,或指阿坝,等等,尤以持德格和果洛之见者居多。依笔者拙见,若要客观求实地探究岭国的早期地域,既要着眼《格萨尔》文本的内容,也要重视史籍中的相关记录,其中油萨尔》的文本应该视为第一手资料。根据民间艺人传唱而整理出版的湘萨尔》诸版本对岭国境域的讲述大同小异产基本上都指多康“…  相似文献   

17.
果洛地区,位于甘、青、川三省交界,地处黄河源头。解放前,在这一地区居住着五十一个藏族部落,总称“三果洛”。 今日果洛的藏族,其形成是与青藏高原广大藏族一道,是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化过程的。该地区在历史上的隶属关系大致是:夏代为《禹贡》雍州之发羌地。秦汉时为白狼羌属地。魏晋南北朝时为宕昌羌地。隋唐五代时为党项羌及其分支拓拔氏所据。宋时统称为吐蕃地。元时归设在今四川境内的“吐蕃等处宣慰使司都元帅府”节制。明时属“朵甘行都指挥使司”管辖。清时由四川松潘漳腊营管辖。民国青海建省后,属青海省管。  相似文献   

18.
黄河源头第一州──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探访录本刊记者晓宁(一)告诉你一个真果洛1980年,本刊一位老记者曾深入果洛藏族自治州采访。时隔15年,我也来到了青藏高原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在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中,果洛州占有几个之最:海拔最高、自然环境最严...  相似文献   

19.
从史诗《格萨尔》看藏族部落的血缘制度何峰血缘是维系部落社会的一条重要纽带,即使在地缘部落中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藏族部落也不例外。藏语文中,与血缘相对应的词汇是“”(骨系),它几乎包含了血缘所代表的全部意义。青海省境内的果洛藏族自治州,历史上称“三果洛...  相似文献   

20.
公元631年(唐太宗贞观五年)、松赞干布率领强大的军队征服了今果洛地区,随后佛教传入到该地区,但当时佛教在果洛并没有获得多大的发展,因为松赞干布之后的两个赞普(芒松芒赞和都松芒波结)在位时,都是由信本教的贵族噶尔氏家族当权,而且传入的佛教基础很薄弱,影响也小,无法与强大的本教抗衡。到了赤德祖赞即赞普位(公元704年—755年)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