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叶江玲 《民族学刊》2022,13(11):126-133, 155
凉山彝族传统民歌的文本存在形式是多样的,依据口头诗学理论,可以分为口头文本、源于口头的书面文本、以传统为导向的文本、以表演为导向的文本四大类。口头性是彝族传统民歌最突出的特点,也是其生命力所在,没有了口头,就没有了民歌。有些民歌被吸纳到彝族毕摩经籍文献中,并在仪式中进行演述,构成了源于口头的书面文本。“以传统为导向的书面文本”更多的是作为文献资料存在,而非回归传统。“以表演为导向的文本”是将民歌演唱与游戏、舞蹈、戏剧、小品等表演内容相结合,民歌为表演服务,这些不同的表演单元共同构成了统一的“融文本”。  相似文献   

2.
《宇宙人文论》是一部珍贵的彝文历史文献。它是彝族先民在长期的实践生活和与自然界打交道的过程中,通过观察,世代积累知识,先从口头传诵,然后著书立说而流传下来的。《宇宙人文论》是以彝族两兄弟对话的形式写成的,词句流畅,比喻形象。全书分为28章,内容十分广泛。首先阐述彝族先民对宇宙起源、人类起源以及万物产生和发展变化的认识;接着论述阴阳、五行、天干地支;解  相似文献   

3.
彝族火把节在民间被称为"眼睛的节日",其归根结底是"'人'的节日""'人'的颂歌的节日".火把节之于彝族,是"火"的颂歌,更是"人"的颂歌,对火把节所突出的"人"这个主体以及"人"的智慧、 力量、 精神、 生活,应给予充分关注.无论从口头表述还是从行为实践看,彝族火把节在扬善拒恶的叙事主旋律中所张扬的不是"神本文化",而是"人本文化",是彝族社会中传统深厚的以"人"为本文化的积极肯定与美妙歌唱.从文化人类学角度透彻理解这点,有助于深化我们对此少数民族节日的人文价值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美国刘嘉颖 《民族学刊》2013,4(5):72-73,112-117
2012年,一支由彝族青年组成的电影制作小组在凉山彝族自治州拍摄了一部名为《彝文之恋》的数字电影。在凉山彝区近年来由彝族制作的彝族题材彝语电影中,《彝文之恋》成为第一部主题涉及文字读写实践和“爱”的作品。本文对《彝文之恋》如何反映了彝文读写实践是一种社会性实践展开了思考。笔者引用柯林斯和布洛特(JamesCollinsandRichardBlot)以及斯特里特(BrianStreet)对口头传统和文字传统概念划分的批评,研究了彝族的文字读写实践是如何在本土的口头文学和文字经典之间互动,以及它们是如何在当代中国社会发展语境下展开,并根据阿赫恩(LauraAhearn)对尼泊尔马嘉族的文字读写,情书读写实践,和其社会变迁的研究,探究了彝人“情感结构”的变化,彝人恋爱观的转变是如何通过文字读写实践来表达以及新彝族文化身份的塑造。  相似文献   

5.
段吉福  刘英 《民族学刊》2022,13(2):105-117, 144
彝族哲学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不仅与其民族精神、思维方式、文化观念等有密切关系,更与儒学的影响、彝族对儒学的自觉选择有密切联系。儒学在彝族中的传播、影响历史久远,儒学与彝族哲学思想文化的关系具有阶段性演进的特点。彝族哲学思想一方面是彝族先民基于自身社会生产力水平、知识结构、实践经验积极探索的结晶,因而深深烙下了彝族鲜明的印记;但另一方面,在彝族哲学思想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儒学与彝族哲学思想交融激荡,彝族对儒学的文化价值的认同及民族间哲学和思想文化的输入交融,提升了彝族哲学文化思想的理论水平。彝族对儒家文化的认同,成为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精神纽带。这充分体现了在整个中华民族文化交流大背景下,彝族先民通过吸取儒学与其他民族文化,进行自我创新的开放品格。  相似文献   

6.
李雪章 《民族论坛》2012,(6):107-109
昭通在彝族及彝族文化发展、形成的过程中,起到过重要的历史作用,也是彝族及彝族文化发展、形成的核心地区。作为彝族文化的发祥地,昭通的彝族文化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具有独特的特征和浓郁的民族特色,又与其他地方彝族的文化有一定联系与共同点。  相似文献   

7.
郭新榜 《民族学刊》2010,(2):105-105
彝族文献长诗是彝族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显示了本民族的智慧和力量,在当下的彝族社区的现代化建设中是重要的历史文化资源。罗曲、曾明、杨甫旺三教授合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于2009年5月出版的《彝族文献长诗研究》一书,对彝族文献长诗当代价值的研究是一大亮点。作者慧眼独具,看到了彝族文献长诗对现代彝族休闲文化建设的重大作用,并且找到了借助彝族文献长诗发展彝族休闲文化的入手法门:即实行民俗旅游与民间文学旅游相结合;在自然景物中注入传统文化内涵;用传统长诗文学作品和故事情节再现民族宗教文化;开发传统长诗文学作品中的歌舞、体育竞技文化内涵。发掘包括彝族文献长诗在内的彝族传统文化资源,建设彝族休闲文化,对构建社  相似文献   

8.
拿到曲木车和著、四川民族出版社最近出版的《四川世居彝族文化》一书,感到沉甸甸的。逐一翻开细读,字里行间,处处闪耀着彝族历史文化和作者的智慧光芒。作者根据彝族文献、民间传说以及彝族谱系推断,彝族源流至今有  相似文献   

9.
彝族民间故事中的女性形象类型多样,具有独特性、生动性和可感性。这些女性形象,是彝族优秀伦理道德观的反映、彝族传统社会角色定位的折射、彝族传统习俗的反映、自由奔放的民族文化心理的折射、宁死不屈的民族精神的写照以及彝族社会女性审美追求的体现。彝族民间故事中的女性形象历史文化意蕴丰富而深刻,反映了源远流长的彝族文化的特有内涵,记录了彝族传统社会的历史演进轨迹。  相似文献   

10.
在中华民族服饰文化中,彝族是资源最为富庶、多样性、原生态性最为鲜明的民族之一;彝族服饰文化具有厚重的历史价值、独特的艺术价值和珍贵的科学价值,是彝族先民留给人们的宝贵财富,也是努力传诸后代的珍贵文化遗产;充分运用数字化技术手段,在实体博物馆———昭觉彝族服饰文化博物馆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查、挖掘、征集、研究和整合全国各地彝族服饰文化资源,建设中国彝族服饰数字博物馆,必将为彝族服饰文化的展示宣传、保护研究、开发利用和传承发展开辟一条更加实用、便捷和高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王菊 《民族学刊》2011,2(4):85-90,96
沙马拉毅先生对彝族文学的关注,不仅体现在其早期的彝族文学创作上,而且还表现在一直以来对彝族民间文学的关注上:收集、整理和翻译彝族民间诗歌。沙马拉毅先生著作颇丰,作为其中一本的《原生态彝族民歌》,其在诗学传统、诗性表达等方面无不体现着彝族民间诗歌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武定白路彝族酒歌,是当地彝族人民传统的习俗歌谣,承载着与白路彝族的历史、祭祀、生产生活以及图腾崇拜等相关的大量文化信息.必须要充分认识武定白路彝族酒歌的文化内涵和重要价值,采取针对性措施,才能推动武定白路彝族酒歌的传承与保护.  相似文献   

13.
罗曲 《民族学刊》2016,7(1):65-70, 118-120
进入19世纪后,中外学者开始关注彝族文化,并有不少著述问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彝族文献的搜集、翻译、整理、出版成就卓著.尤其是106部①《彝族毕摩经典译注》出版发行后,社会反响很大.但是毕摩文献仅仅是彝族文献中的一部分,在包括译著、彝族文化人用汉语文及其他语种撰著的作品、彝文文献在种类和数量上都有相当规模的语境下,应当树立“彝族文献”的概念,并对之进行科学分类.分类是对事物从具体到一般的认识,所以对彝族文献分类的研究关系到彝族文献价值的实现.本文从《彝族毕摩文献经典译注》说起,对彝族文献的分类进行了初步探讨,以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4.
宋阿依姆 《民族学刊》2019,10(5):64-72, 118-120
彝族主要聚居于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和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彝族民歌作为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一种形式,它的特征是较为复杂的,同时也是鲜明立体的。基于当前彝族文化呈边缘化、断代式发展的现状,彝族民歌的可持续发展正面临巨大挑战。因此,发展彝族民歌也应从物质、人本、媒介等多个方面予以考察研究。通过比较可见,云南楚雄彝族民歌的推广发展先行,为四川凉山彝族民歌发展提供了十分宝贵的经验。四川省文化界对少数民族文艺的发展观念十分高远,因此,凉山彝族民歌的可持续发展前景可期,大致可分为“点”“线”“面”三个层面的战略规划:推出“明星式”彝人歌手获取“流量”,重视新时代的彝歌基层教学、搜集整理、翻译和学术研究,以及利用现代传播形态体现彝族民歌的美学价值和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15.
在彝族地区推行社区矫正,离不开传统法文化等本土社会资源的影响。彝族传统法文化包含彝族习惯法、家支血缘制度和毕摩文化等内容,社区矫正理念与彝族传统道德价值观和家支群体意识存在一定的交融性。如果能充分挖掘传统法文化中的合理内核,将有助于提高矫正效果,为彝族地区的犯罪矫正提供多元化路径。  相似文献   

16.
武定白路彝族酒歌,是当地彝族人民传统的习俗歌谣,承载着与白路彝族的历史、祭祀、生产生活以及图腾崇拜等相关的大量文化信息。必须要充分认识武定白路彝族酒歌的文化内涵和重要价值,采取针对性措施,才能推动武定白路彝族酒歌的传承与保护。  相似文献   

17.
刘樾 《中国民族博览》2017,(20):212-213
彝族建筑艺术实际是非物质文化和工艺艺术文化的综合体,它可以为文化的体验提供一个综合的场所,它依托于凉山地区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是综合文化呈现的载体.彝族民居的研究最早是集中于对传统民居的研究,其后从现代建筑科学的角度对彝族建筑发展、彝族传统民居形式传承和彝族现代居住环境观点有诸多探讨;近年来对彝族建筑的发展不再局限于建筑设计本身,更注重建筑与文化的多方牵引作用,如陆铭宁的《彝家新寨建设与民族文化产业化途径探讨》就是从建筑与自然环境、建筑与人文环境的关系探讨.但是目前还鲜有从文化体验角度出发,对彝族建筑生态环境和人文旅游环境进行专题研究.  相似文献   

18.
现如今凉山彝族地区旅游产品具备了强大的市场价值和发展潜力,而彝族刺绣直接体现了彝族人民独特的传统文化,这也是各地区民族文化之间相互作用、融合而产生的智慧结晶。不断创新与发展凉山彝族刺绣是保存彝族传统文化的必然选择,要想使文化长久存活,必须要加强文化保护与发展。基于此,凉山彝族刺绣继承人应明确正确的市场定位,制定有效的发展战略,保存传统刺绣文化的同时,开发有创意的新产品,以此推动凉山彝族刺绣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正>彝族是我国的一个古老民族,拥有悠长丰富的历史与文化,每年农历十一月,是彝族人民非常重要的传统节日——彝族新年。面对着现代社会的洗礼和冲刷,源远流长的彝族年文化正在发生变异。探析彝族年的文化内涵及保护价值,对探寻彝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江凌  李辉 《中国民族》2014,(8):60-61
彝族的虎头瓢和葫芦祖灵,是彝族民俗生活中的重要物象,在祭祀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上世纪80年代,彝族学者刘尧汉基于对虎头瓢和葫芦祖灵的研究,提出彝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源头之一,"联结中国各族的龙虎文化纽带源于远古女娲、伏羲的合体葫芦"的重要结论,在学界引起很大反响。本文将从易学的视野,解读虎头瓢和葫芦祖灵在彝族祭祀活动中发挥作用的内在原理,并进而说明彝族文化与中华易文化之间的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