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韩珂 《中国民族博览》2020,(4):185-186,244
在小说《猫城记》中,老舍通过寓言的形式鞭挞了中华民族品行的低劣面,以虚构的笔触触及了社会和国民性的弊病,这是一部关于当时中国人的精神悲剧的寓言。本文借詹姆逊的"民族寓言"的理论诠释老舍《猫城记》中对本民族的文化精神的剖析和批判,反思中华民族的内在危机和内在缺失面,通过研究小说《猫城记》的悲剧性叙事一窥当时中国社会的状况和历史语境。  相似文献   

2.
每个人的一生中,总有一些事情是难以忘怀的.对于日本前首相海部俊树来说,1992年5月3日这一天或许是难忘的.这天,他来到了中国北京那座名扬海内外的"老舍茶馆".他肯定忘不了中国人民的感情,忘不了老舍茶馆人的盛情和那精湛的中国民间技艺.对于老舍茶馆副经理、京二胡艺术家白宝珠来说,这一天也是难以忘怀的.这天,她操起琴来,艺术感觉相当好.她将一把京胡简直拉活了.那中国著名的京胡传统曲牌《万年欢》和《朝天子》,那么自然顺  相似文献   

3.
荣获全国第六届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的《老舍评传》 ,是一部颇值得读的好书。该书作者关纪新 ,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的学术工作者。据我所知 ,他从事老舍研究差不多已有20年了 ,《老舍评传》这部洋洋40万字的著作 ,即是他埋头治学的可贵收获。关纪新的《老舍评传》 ,全面梳理、总结和描述了老舍的整个文学生涯 ,并着重分析了作家在各个历史阶段的一系列代表性作品 ,循序而细致地观察了老舍与众不同的写作实践 ,对其总体艺术成就、基本创作风格和成败得失规律 ,做了深刻的检视 ,显示了学者成熟沉稳的学术风范 ,丝毫没有…  相似文献   

4.
牛颂 《中国民族》2014,(11):76-76
中国少数民族电影工程的首批规划项目、中法合拍电影《夜莺》,将代表中国角逐2015年第87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许多中外大师预言,中国在奥斯卡获奖的影片将很有可能产生于民族题材电影,我对这一点深信不疑。起初我对《夜莺》的理解是法国电影《蝴蝶》的中国版。  相似文献   

5.
新中国成立后的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作品,反映了各民族在特定时代的社会生活内容,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类:反映在时代变迁时期,复杂尖锐的民族矛盾和阶级斗争。这一类影片多展示历史图景,题材严肃、基调沉重,在创作上体现民族政策性较强,如《内蒙人民的胜利》、《鄂尔多斯风暴》、《草原晨曲》、《金银滩》、《柯  相似文献   

6.
《尘埃落定》作为一部集浪漫、写实为一体的长篇历史小说,应用了独特的写作技巧和叙述方式让读者产生了深刻的印象。细细揣摩这部作品,发现因为受到作者本身民族的影响,彰显出浓厚的藏族风情,不管是作品独特的叙述方式,还是作品的语言以及内在主旨,随处可见藏族简单朴素的生存哲学与独特的审美。《尘埃落定》不仅仅是作者阿莱在小说叙述方式与技巧方面的一次勇敢尝试与创新,同时也是展现民族美的代表作。本文便基于民族审美文化的视角对该作品的审美特色展开了分析。  相似文献   

7.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国产动画电影《大鱼海棠》的创意源自《庄子·逍遥游》,背景则取自《女娲补天》.它结合史书文献《山海经》和《搜神记》,讲述了一个掌管海棠花的少女与人类男孩"鲲"的奇幻故事.本文旨在对影片创作过程中所运用的大量民族文化元素进行探讨和分析,为今后国产动画电影的创作给予一定启示.  相似文献   

8.
唐传奇小说《莺莺传》是西厢故事的源头,《董西厢》是西厢故事进一步发展的重要环节。文化的变迁是《董西厢》情节和人物发生变化的重要原因。《董西厢》创作于女真统治的金代,这是一个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发生冲突与融合的特殊时期。通过对比,可以看出这两部作品分别带有不同的民族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9.
新中国前十七年的少数民族电影作品所反映的特定时代、各民族的生活和斗争内容是相当丰富的,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类: 1、反映在时代变迁时期,复杂尖锐的民族矛盾和阶级斗争。这一类影片多展示历史图景,题材严肃、基调沉重,在创作上体现民族政策性较强。如《内蒙人民的胜利》、《鄂尔多斯风暴》、《草原晨曲》、《金银滩》、《柯山红日》等。 2、反映各族人民为求解放所进行的革命斗争。这类影片多表现革命者的英雄业绩。如《回民支队》、《金玉姬》、《远方星火》、《羌笛颂》等。 3、反映在解放初期及民主改革过程中,粉碎敌特破坏…  相似文献   

10.
同性恋题材影片《断臂山》与《蓝宇》虽然同是电影艺术对世俗禁区的突破,但这两部源自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的影片在运用艺术表现手法对同性恋群体进行多角度的人性思考与情感挖掘方面,尤其是在同性之间的性爱表现方面,有克制内敛、经典极致与虚浮肆惮、平庸矫饰的高下之分。  相似文献   

11.
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使得新疆发现有我国数量最大、类型最多、时代最早的有机质类文物,如纸质文书、绢画、丝、毛织品等,其中尤其文书以数量大、保存好、底蕴深、内容丰富、历史悠久而闻名于世。吐鲁番地区出土的文书中有大量《尚书》《仪礼》《周易》《春秋》《论语》《孝经》《周礼》《礼记》《尔雅》等,又以《尚书》《诗经》最多。这些典籍体现了儒家思想在新疆地区的广泛传播和深远影响,实证了中华文明始终是新疆各民族的情感依托、心灵归宿和精神家园,也是新疆各民族文化发展的动力源泉。  相似文献   

12.
《中国民族》2008,(4):31-33
在收集1978年少数民族题材电影资料时,它唤醒了我尘封已久的关于中国少数民族电影的记忆。当时文化上的拔乱返正刚刚开始,一大批优秀的传统经典影片得到解禁,新电影作品不断涌现。其中许多优秀的少数民族题材影片还成为当时中国影坛引为骄傲的主流电影。杨丽坤、黄婉秋、王苏娅更因主演《阿诗玛》、《刘三姐》、《五朵金花》而成为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著名影星。其中的一些佳作、精品不仅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的艳丽奇葩,在世界影坛也享有盛誉。现将1978年涌现出的部分优秀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收集整理并呈现给大家。尽管这一时期的电影作品还带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政治性较强,表现手法还很简单。但它真实地反映了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发展的社会现实。以此作为温故1978年中国记忆的一部分而进行记忆的备份是非常必要的。让我们更真实地走进1978年。  相似文献   

13.
牛颂 《中国民族》2014,(8):76-76
我是从电影《心跳墨脱》开始认识蒙古族电影导演哈斯朝鲁的,我知道他是一个为了电影可以玩命的人。后来通过电影《长调》,又加深了对他的认识,那就是对电影艺术的一种追求:用一个民族具有标志性的文化形式作为手段,打通艺术与人生,打通历史与现实,打通心灵与生活,打通信仰与命运……他的这样一个特性,又表现在电影《唐卡》的创作上。和《长调》一样,《唐卡》也是一种打通。而这一次我不再只是作品完成后的观赏者,而是受邀担任了该片的总顾问之一,从剧本的通关到影片的完成、展映、研讨、推广,导演与其作品都进入了我的评价系统。其过程也使我本人也受益很多。  相似文献   

14.
《中国民族》2007,(10):58-62
1957年 8月《民族团结》试刊号出版,时任中央民委副主任的萨空了同志首任刊物主编。中央民委党组为此召开两次座谈会,会议由副主任汪锋、杨静仁、萨空了主持,老舍、翦伯赞、吕振羽、翁独健等民族界、文化界在京知名人士等四十余人出席。  相似文献   

15.
韩宇 《中国民族博览》2022,(12):144-146+192
《c小调前奏曲》创作于1971年,是现代华裔作曲家黄安伦早期创作的钢琴作品之一。在曲中他借鉴西方传统技法又保持着中国民族风格的有调性创作,熔铸出民族之韵,奏响华夏大地。为更好地把握作品,本文将从创作背景、创作特色及演奏难点上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6.
肖勤的发现     
叶梅 《中国民族》2013,(2):76-76
盘点近年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圈,仡佬族女作家肖勤无疑是大家公认的最引人关注的新秀之一。这位一直生活在贵州湄潭县的女子,这两年先后在《民族文学》、《当代》等重要文学刊物上发表《暖》、《丹砂的记忆》、《金宝》等一系列中短篇小说及散文随笔,并为《小说选刊》、《中篇小说选刊》、《新华文摘》等选载。  相似文献   

17.
《断魂枪》是老舍的名篇,对这篇作品的研究多集中于民族文化、作者及文中的人物形象三个方面.再次走进作品的文本世界,从核心文字"魂"入手,《断魂枪》在一个小故事中展现了人之魂、枪之魂和文化之魂,围绕"魂"串起昨日的生存之魂、今日的精神之魂和明日的文化之魂的故事与思考,写出了"魂"断裂的现实与无奈.《断魂枪》向我们展示的是一...  相似文献   

18.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满族演员英若诚,一九四九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西语糸,一九五○年踏上戏剧之路。他除了在《雷雨》、《茶馆》、《骆驼祥子》等话剧中成功地塑造了几种不同的角色外,又在《白求恩》、《知音》、《马可·波罗》等影片中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此外,他还翻译了苏联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小忽雷》这部剧为原点,探寻《小忽雷》这部剧的源流演变,简要介绍了影响这部剧发展的作品。从《小忽雷》对《乐府杂录·琵琶》的吸收借鉴之处,而引出两部作品的不同,从而体现出《小忽雷》这部清传奇的奇异创新之处。再叙述《北里志》这部小说与《小忽雷》对妓女的描写,本文着重选取了两部剧的交叉共同拥有的人物润娘展开叙述。  相似文献   

20.
黄思雨 《中国民族博览》2020,(3):191-193,210
老舍的《猫城记》是一部寓言小说,作者通过塑造"猫城"来隐喻讽刺20世纪30年代中国的黑暗政治和混乱局势,列强入侵,国民政府昏庸无能,猫城便是当时中国的一个翻版。老舍先生在小说中描绘了"我"在火星猫城的所见所闻。本文拟从第一人称叙事视角的角度切入,采取文本细读的方式,结合文本来深入研究《猫城记》的第一人称叙事视角。文中的第一人称叙事视角不仅具备反讽意义,更是具备"闯入者"和"出走者"的双重身份,本文将结合叙事学理论着重探讨《猫城记》中第一人称的叙事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