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面向高校艺术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具有培养合格艺术工作者和艺术教育人才等重要意义,但当下面向高校艺术类学生的思政课教学亦面临学生重视程度不够、教学缺乏吸引力,导致教学效果不佳的困境。高校艺术类学生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关键,在于把握艺术类学生的特点,将"艺术"和"思政"真正融合起来。具体而言,改革路径可包括充分利用实践教学、将红色经典作品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当中、从经典艺术家身上挖掘德育资源等。  相似文献   

2.
新媒体时代,艺术类院校思政课教学迎来新机遇,尤其在贯彻落实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背景下,思政课教学有了新起点.从增强思政课"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针对性"角度看,观察艺术类院校思政课教学可以从理论、功能、要素、实践四大维度予以检验,以此来指导和推动艺术类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  相似文献   

3.
随着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发展,智慧课堂在中国"异军突起"。然而,高校的思政课智慧课堂教学并没有取得预期效果。究其原因,首先与思政课的课程性质有关。思政课的使命在于培育正确"三观",而基于对错判断的大数据智慧教学平台,很难真实记录学生的思想,更难去分类评价和准确把握学生的思想。其次,智慧课堂要求精细化管理,以学生内生驱动性学习为基础,现有的中班及大班思政课教学,以及中西方学生学习习惯的差异,注定了当下的思政课智慧课堂教学存在不少障碍。尽管思政课智慧课堂教学存在种种困难,但其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通过讨论促进知识内化和价值生成的教学方式,仍然值得思政课教学改革借鉴。  相似文献   

4.
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与大学生党性教育两者的终极价值都是为党培养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合格接班人,此外,强理论性、实践性也是两者的共同点。一直以来,加强高校大学生党性教育始终是党培养学生党员干部修养的优良传统,因此,学界在如何提高大学生党性教育实效性、开拓党性教育渠道、创新党性教育方式方法等领域进行了广泛的探索,也积累了有益的经验。文章以思政课的思想政治教育优势为切入点,探讨党性教育与思政课两者之间可能发生的链接。经研究认为,党性教育可以融入思政课教学的全过程,而思政课亦可以借助党性教育契机,挖掘并发挥优秀学生的先进模范作用玩转课堂,从而构建一个有助于发挥两者政治与教育优势的互动网络。  相似文献   

5.
高校思政课教学对学生“爱与责任”观念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代高校大学生中,存在着"爱与责任"观念缺失的问题,并引起不良效应.本文通过分析高校当代大学生"爱与责任"现念缺失的原因及表现,提出高校思政课教学实现"爱与责任"现念的培养的策略,强调思政课教师自身要充满"爱与责任"感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6.
立足中国大地,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实际办好思政课,这是由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所决定的。新时代,高校要始终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的发展战略和决策部署,解决"培养什么人"的目标问题,加强党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全面领导,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鲜明特征和独特优势。始终紧紧围绕科学把握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解决"如何培养人"的教师队伍问题。始终紧紧围绕如何增强思政课教学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和针对性,解决"怎样培养人"的问题,探索满足大学生获得感的"桥"和"路",在守正创新中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是打造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思政金课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高校思政课研究型教学模式就是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坚持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观教育三者相统一,实现以知识传授为依托,以能力为目标,最终实现价值观教育。本文从高校思政课研究型教学模式的本质之旨、价值之源、认识之基三个方面分析了其产生和存在的理论依据;围绕"研究目标、问题的生成"、"研究方案的策划与设计"、"研究方案的实施与展开"、"评价与反思"四个方面探讨构建高校思政课研究型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8.
虚拟现实技术为新时代思政“小课堂”融入社会“大课堂”创造了有利条件,将虚拟现实技术融入思政课教学有利于增强思政课互动性、突破思政课局限性、提高思政课实效性。当前,新时代大学生的学习特征、思政课教学创新的现实要求、虚拟现实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实践探索,都为虚拟现实技术赋能高校思政课创新奠定良好基础。为此,应转变教学思维,提升思政课教学主体媒介素养;拓展教学场域,整合虚拟现实技术教学资源;鼓励教学创新,健全虚拟现实技术保障机制,让虚拟现实技术以其独特的技术优势赋能高校思政课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是国家的重要人才资源,他们的价值观如何直接影响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在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要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装大学生的头脑。  相似文献   

10.
论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中的话语转换--以“概论”课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已经从形式改革愈益走向更深层次的“内容”方面的改革,具体包括话语、逻辑、体系等方面。文章以“概论”课教学改革为例,从话语权失落及其对思政课教学效果的影响出发,从内外两个方面探讨话语权失落的原因,以及进行话语转换的现实根据。最后,从理论创新增强话语权、从文件话语转向学术话语、从权力话语转向平等对话三个方面说明了话语转换的具体途径和做法。以此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更好发挥其育人功能。  相似文献   

11.
为切实提高高校思政课的实效性,党和国家加大了对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支持力度,学界也进行了诸多努力和尝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高校思政课实效性提升也要警惕思政课改革创新的着力点偏重于形式、实效性提升的实践运用滞后于理论创新、教育对象对思政课重要性认知度需强化、新媒体与思政课有效融合待深入的困境。面对以上难题,借助帕累托改进理论,洞悉高校思政课实效性提升面临的困境,提出有效的方法和对策,助力高校思政课朝着更优化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2.
新时代对高校思政课教师的素养和能力的要求在不断地提升,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对全体思政课教师的素养和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此历史条件下,本文从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的综合素养、思想理论水平、发挥高校思政课优秀骨干教师的榜样激励作用、创新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等四个方面,详细分析了高校思政课教师素养和能力提升的有效途径,为进一步提升思政课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3.
思政课教师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处于主导地位,其质量直接影响大学生的素质发展。促进思政课教师完善自我更有利于优秀人才的培养,因此大学生心目中优秀思政课教师评价标准的研究成为一种迫切的需要。为探索新时代大学生心目中优秀思政课教师的评价标准,采用扎根理论研究范式对此进行了质性研究的尝试。质性材料的分析发现:大学生心目中优秀思政课教师的标准主要包括道德情操、能力结构、人格魅力、自觉水平等4个维度,其中包含了过硬的专业素质、性格好、爱岗敬业等14个具体标准。基于以上研究,从开发评价工具和思政课教师发展等方面提出了相关的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14.
高校思政课作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战略课程,近几年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高校思政课如何保障其教育教学质量,依然是我们需要探索的课题。通过针对高校思政课的教育教学所存在问题提出对策、措施来对其教育教学质量进行保障。  相似文献   

15.
余英 《云梦学刊》2013,34(1):123-125
艺术类大学生与其他专业大学生相比,有着鲜明的特点。分类指导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情况具体对待.分门别类,科学指导。应判断分析艺术类大学生特点,探讨对艺术类大学生实施分类指导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探索有符合艺术类学生特点的分类指导方法。  相似文献   

16.
生态道德素质教育就是培养“理性生态人”的教育。加强大学生生态道德素质教育是解决当今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实施生态道德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是,挖掘现有思政教材内容、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开展社会教育等。  相似文献   

17.
18.
江文红 《南方论刊》2016,(4):102-104
高校思政课教学对学生影响深远但问题颇多;信息时代背景下探索以学生为中心,以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为目的的教学新模式成为思政课课题的研究重点。文章在综合分析当代社会背景和当代90后大学生兴趣点的基础上,探索出一种高实效的思政课教学新思路:以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为依托—树立大思政的理念;线上,以网络学习为辅助形式—建立立体化学习平台,以社会实践为归宿—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教学作用;线下,以课堂提问为导向—建立"生为主师为辅"教学课堂,以思政内容为核心—培养不同专业视域下的思政思维模式。  相似文献   

19.
习近平针对思政课的改革创新提出“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的要求,既是对思政课建设规律的揭示,也是针对当前学校思政课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而言。高校思政课的实践性相对于其理论性而言,强调的是其在教学目的、课程内容等方面强烈的实践指向。高校思政课落实“理论性与实践相统一”的要求,必须加强思政课教师的实践能力培养和对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研究和阐释,做实做好思政课的实践教学。  相似文献   

20.
高校思想政治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主阵地。习近平生态安全观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观点,具有丰富的内涵和价值。将习近平生态安全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是响应推进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在融入过程中,要把握好融入不同课程的侧重点,充分挖掘课程中蕴含的生态知识,探究其融入的现实路径,有助于帮助大学生树立生态安全观,增强大学生的生态安全意识,提高大学生的时代使命感和责任意识,进而推动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