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认识与社会的关系中,存在两个基本事实:一是人类认识活动所创造的认识成果是多种多样的,不仅表现为科学或学科分支的多样化,而且表现为在同一科学领域也出现了无数相互有区别的理论,甚至对同一问题也产生了不同的答案,而能应用到社会生产和生活各领域的则是少数;二是认识成果被社会生用,走同社会实践,社会又反作用于认识成果,使得认识不断发展,这是一个社会认识活动过程。这两个事实说明,在认识成果与社会之间存在着一种选择机制。我们认为,这一机制就是认识成果的社会选择,即社会对认识成果的选择。认识成果的社会选择的实…  相似文献   

2.
社会进步是人们在各个领域中长期活动的自然结果。人们总希望社会进步是一个直线向上发展的过程,但往往事与愿违。实际上,社会进步是一个曲折的过程。这就源于人类自身的局限性,首先是人类认识的局限性,其次是人类的各种行为的局限性。正是由于人类在认识和行为上的这些局限性,便造成了人类的社会理想与实际的深刻矛盾。每一代人都在这种矛盾中挣扎而不自觉。推动社会进步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对此,社会上的每一个人都负有责任,而政府则有更大的责任。  相似文献   

3.
体验的认识功能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体验,作为一个哲学范畴,我们尚难下一个明晰的哲学定义,这不仅是因为我们对人类在整个认识和把握世界的活动中经常运用的体验这种认识方式尚缺乏详细的研究,同时也是由于体验这种认识方式本身所包含的模糊性、复杂性所致。人的体验活动,是人必须亲身经历的一种内在心理活动,人们在认识他们所处于其中的物质世界时,他们不仅是认知(一种运用各种逻辑手段和逻辑方法对世界的认识方法与认识途径),同时也是体验。但是与认知所追求的逻辑性(狭义上的)、分析性、实证性和理性不同,体验所达到的是综合性、整体性、直观性和非理性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刘国章 《东岳论丛》2002,23(2):108-111
在习惯思维看来 ,感性直观是被感性实践所“克服”、所“取代”了的东西。但历史和现实却告诉我们 ,在马克思对于人的认识活动的理解和论述中 ,只是指出了旧唯物主义在认识自然和社会时所表现出的感性直观的局限性和突破这一局限性的方法 ,即通过感性实践来打破感性直观在认识上的局限性 ,从而推动人的认识活动不断的深化和发展 ,但并未因此而彻底否定感性直观在人的认识活动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所以 ,认清并把握感性直观与感性实践在人的认识过程中的相互关系 ,就成为深化马克思主义认识与改造论研究的必要前提。否则 ,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继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将会成为一句空话。  相似文献   

5.
读老札记     
《老子》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探讨的是两种对立的认识: 一是有限世界的局部认识, 亦即相对的片面有限的认识; 二是无限世界的整体认识, 亦即绝对的普遍无限的认识。关于这两种认识的不同和差异, 以及二者的转换和联系。从中使我们看到老子相对论与辩证法思想的智慧光芒, 及其自我封闭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6.
章建 《江淮论坛》2004,1(1):9-13
"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作为社会主体的人在社会发展中,不断摆脱由于生产力的落后、片面的生产关系及自身理论认识的局限所造成的种种羁绊与束缚,最终达到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全面的本质.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依赖于作为人类实践成果综合体现的自然科学的巨大推动作用,因为自然科学的发展不仅可以提升生产力的水平,可以变革生产关系的构成,而且可以促进主体理性思维的不断完善,从而在外在客观世界和内在主观世界两个基本层面上推动人的发展,实现着"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7.
自由是指主体摆脱客体的束缚,在一定范围内自主活动的能力和权利,具有社会历史性、相对性和发展的无限性等特点.从结构上看,自由涉及三个方面的因素,即自由的行动者、自由行动者所摆脱的种种限制和束缚、自由行动者的行为;从层次上看,自由存在着高低不同的区别.自由不仅是展示人的个性、发挥人的创造性潜能的必要条件,也是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然而人的自由并非天赋,自由的实现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  相似文献   

8.
社会解释论纲———深化社会认识论研究的一个构想郑文先社会认识是对社会的认识。由于社会是人的社会,而人是社会中的人,因而,人对社会的认识必然内蕴着人对自己的认识。然而,作为直接认识对象的社会是一个总体性的概念,它既包括横向层面上的社会结构(各种社会组织...  相似文献   

9.
两汉时期,以经学为形式、以神学目的论为主要内容的封建正统思想在文化学术领域占据绝对统治地位,而身处东汉时期的王充直追战国末期的荀子,异军突起,将中国古代唯物主义思想的发展推向一个新的高峰。但由于为那个时代所决定的历史局限,王充的思想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体系,其社会历史观尤其如此。他主观上力图在社会政治历史领域贯彻唯物主义,但客观上展现出来的却是历史唯心主义;他坚持“汉高于周”的历史进化思想,又摆脱不了不变论和循环论;他坚信历史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性,而又将这种必然性降低到偶然性;他认为教化与治乱有着密切的关系,但又认为最后决定治乱的是“时”、“数”;他笃信命定论,但有时也相信人的主观努力;他把无情批判的锋芒指向封建统治及其偶像,但又以令人生厌的阿谀之词去歌颂他所面对的王朝和“圣王”,乃至匍匐在“至圣先师”的脚下等等。总之,他有时清醒,有时糊涂;有时是傲世的天才,有时是可厌的俗物,然而,这才是真实的、有血有肉的王充,而不是被抽象化了的或被一些人用圣水洗礼净化过的王充。  相似文献   

10.
小说作为文学这一大文化分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反映社会生活之广阔,表现人物行为之生动,揭示人物心态之深刻都是其它文学形式所无法与之比肩的。如果说“文学是人学”,那么小说无疑是“人学”的重头戏。关注人———在认识上把人作为焦点;重视人———在价值上把人作...  相似文献   

11.
“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这个观点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处也暴露出来了。因为仅仅认识必然性人们所能得到的只是一种低水平的自由,即只能是利用自然界的现成物。人类要获得高水平的自由,就不能仅限于认识机械的必然性,还必然认识统计规律性、偶然性,以及由必然性与偶然性、由各种不同的必然性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种种可能性。自由必然包含选择的因素,必然性提供的是唯一性,只有可能性才为有选择的自由提供多样性发展的客观依据,所以自由是认识和实现一个可能的世界。这个可能的世界不仅是指客观世界,而且包括人本身。人本身是一种可能的存在,因自然、社会环境的不同,因经历和所受教育不同而有多种可能的发展。可能性渗进了主体的因素,面对各种可能性,人发挥自身选择的主体能动性,创造自己的新生活。把握这一点,对于推进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历史认识即对厉史的认识,指每一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人们对于那些生存和活动于他们之前的人类社会的认识,是一种回溯性认识。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总过程和总链条,是由无数有限的和具体的社会人、社会事件、社会形态相互联系、连接和转化而组成的。在这总过程和总链条的任何一个阶段和环节上活动着的人们都不可避免地面对着对那些曾经先在过  相似文献   

13.
对越轨行为的成因、本质以及如何有效的进行调控 ,历史上有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种理论的解释。但这些理论有一些共同的局限性 ,阻碍着对越轨问题的深刻认识。从社会差别制度化的角度来看 ,越轨行为是对社会差别制度化的反叛。制度创新则是解决越轨问题的有效途径和根本方法  相似文献   

14.
农民工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出现的一个特殊群体,为社会经济发展、城市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新生代农民工与第一代农民工相比,他们逐渐摆脱了农村人的传统消极因素,向着现代人、城里人的特性靠拢。但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产生极其复杂的心理、情绪等一系列新的问题,这对社会的稳定极为不利。本文通过对新生代农民工面临的主要思想困境及其成因分析,提出了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5.
<正>全面生产理论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重要内容,学习这一理论,对于全面理解社会生产,搞好三种生产的动态平衡,抓好两个文明建设,不无裨益。 一、全面生产是三位一体的生产 现实生活的生产不只是物质资料的生产,同时包括人自身的生产和精神生产,是全面生产。早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就指出:“动物的生产是片面的,而人的生产是全面的。……”人的生产的全面性,在这里主要指的是人的生产摆脱了肉体的直接存在、直接需要的局限性,生产的动力不仅在于肉体的直接需要,而且在于超生物性的社会需要、精神需要等。人的生产的全面性,出自人的本质的全面性,人在生产中,“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把自己的全面的本质据为己有。”后来在《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概括了全面生产的内容,包括直接生活的生产和精神生产,而直接生活的生产又可区分为物质资料的生产(通过劳动)与人类自身的生产(通过生育)。这里,马克思明确把物质资料生产、人类自身生产和精神生产并列,作为全面生产的三个方面,深化和丰富了《手槁》中提出的“全面生产”的概念。 全面生产并非简单地一分为三、三种生产相鼎立,而是相互交错在一起的。在现实生活中,三种生产是统一的社会生产系统,构成一个高度?  相似文献   

16.
在马克思的原著中,随处可见的论述,都是讲商品的使用价值是有多种社会属性的;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是社会分工体系中的组成部分,肯定是有社会属性的;生产商品的抽象劳动及其形成的价值,不仅反映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而且是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前提的。  相似文献   

17.
现代人的发展风险及其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的发展风险的生成,是与其所处的社会发展的不确定性或者说风险性直接联系在一起的.与传统社会不同,现代社会是一个高度开放与快速多变的社会,因而也是一个充满了风险的社会.不断制造、生产与分配风险,不仅成为现代社会发展所呈现出来的基本特征,而且也成为现代社会人的发展风险生成的重要根源.现代社会,人的发展所面临的风险不仅具有多样性,而且也具有极大的复杂性.正是这种多样性与复杂性,决定了人的发展对风险把握和预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相似文献   

18.
关于人的发展和社会结构转型关系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和社会的关系是内外相互观照的辩证关系。内实现于外,外表征着内;内是外的根据,外是内的手段;内和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表明,人起初因缺乏独立能力而直接依附于一定的共同体,人从人身依附关系中解放出来,是人的独立自主能力发展所致,但人又依赖于物化社会关系。在我国现阶段,既要发展市场经济,摆脱人身依附关系,又应减轻物化社会关系的负面效应,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加快人的现代化和社会的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19.
人是历史地存在着,人的历史性既是其具体性的表现,也是其有限性的说明。由于这种历史性,使得人的思维由其本质的无限至上性变为现实的有限非至上性。因此,我01每个人以至每代人在思维上都显示出历史的片面性,正如恩格斯指出的:“至于说到每一个人的思维所达到的认识的至上意义,那末我们大家都知道,它是根本谈不上的,而且根据到目前为止的一切经验看来,这些认识所包含的需要改善的因素,无例外地总是要比不需要改善的或正确的因素多得多。”①然而,人对思维片面性的克服与超越和对思维至上全面性的追求不曾也不可能停止。在此,有…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近代史上,郭嵩焘是和“曾左彭胡”一道登上社会政治舞台的风云人物。虽然他的官运间阅远不及“曾文正”、“左文襄”之显赫,也跟与他一同被诏出山、 生出身的曾国荃相差悬殊;但他的先知先觉,他对当时世界的认识,特别是对西方文明的了解、却远远超过了他同时代的人,更是“曾左彭胡”儒家正统思想派所不能同日而语的。郭嵩焘的先知先觉,集中到十点,就是他通知夷情、明辨本末,第一个提出学习西方应学习西方的政治、经济制度。这些见解不仅超越了成、同时期大多数洋务派人物的水平,而且为他身后蓬勃兴起的维新变法思潮开了先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