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政治批判实现宗教批判,是马克思宗教批判思想的核心。其著名的宗教是人民的鸦片的判断,其基础是哲学无神论与激进政治立场,但其中包含了值得肯定的的宗教社会学视角。马克思的宗教批判思想,当从宗教的近现代转型及其现代性世界的世俗化取向上进行把握。马克思开辟了一条区别于现代人本主义以及实证主义宗教观变革的新的宗教批判道路,并同后两条道路形成了强有力的批判性对话,诸如迪尔凯姆的宗教观乃是费尔巴哈宗教观的再现。西方马克思主义传统在宗教研究方面切入了现代性世界及其文化的一些主要方面,但总的说来是让马克思宗教批判思想过多地从属于人本主义路向,甚至舍弃掉激进的政治立场。这一状况同现代性世界的虚无主义处境对马克思批判资源的应有要求,仍然存在着相当距离。  相似文献   

2.
在马克思思想发展历程中,费尔巴哈起到了纽带和桥梁作用。作为黑格尔哲学和马克思哲学之间的“中间环节”,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加速了马克思走向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进程。但是,犹如一直都不是纯粹的黑格尔派一样,马克思从来也不是纯粹的费尔巴哈主义。马克思不仅依据费尔巴哈的宗教理论展开了对黑格尔宗教观的批判,而且他还进一步指出费尔巴哈脱离现实,忽视政治,这正是他对宗教批判的致命缺陷。  相似文献   

3.
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一书中,马克思通过对费尔巴哈类概念的改造,把家庭、市民社会和国家统一于个人的社会特质,并把市民社会称之为物质国家,把政治国家称之为形式国家,两者的统一是真正的民主制,两者的分离则是政治异化。现代社会存在的政治国家和市民社会相分离的现象就是政治异化的产物,两者相分离的原因就在于市民社会的私有财产制度,马克思因此需要到政治经济学中去探索扬弃私有制的现实道路,政治异化由此发展到异化劳动。这样,马克思在"政治国家→市民社会→异化劳动"的探索过程中,为唯物史观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马克思批判地吸收了黑格尔辩证法"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基本内核",实现了对黑格尔和费尔巴哈思想的超越,形成了实践性、科学性相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主要对马克思的异化思想和黑格尔、费尔巴哈异化思想进行比较,说明了马克思异化思想对前者的超越及其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消费异化思想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读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我们会发现马克思在论述生产异化的同时也论述了消费异化的思想。透过马克思对消费异化的基本论述可以看到,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社会生产.x-,Jk~模式刺激和改变了人们的消费,使得人类的消费不再是“原来意义上的消费”,出现了消费异化现象。面对消费型社会的兴起,当代人需要树立正确的社会消费观指导以保证经济的持续发展,维持人类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在马克思成熟的宗教观中,宗教批判是一种常用的反思性武器,其特色是与马克思的文学情感活动相辅相成。对教会及其机构的腐败与反动的痛恨是与对人民及劳动在历史上的创造并以文学抒情般的爱戴而互衬统一的。对宗教意识形态的虚假性和掩盖性的批判是与以审美情感方式对劳动者的赞美而对立统一的。对宗教历史唯心主义世界观的着力纠正是与以文学激情作为人的本质力量的表现来确证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而互助统一的。由此,从爱恨情感到审美情感再到文学激情,马克思的宗教批判与文学情感是密切相联的。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宗教批判理论的终极旨归就是实现人的彻底解放,而对人的幸福问题的关注是马克思宗教批判理论的主旨。马克思在对资本主义社会人们的现实生活状况的反思和解构中,批判了以往哲学家们对幸福概念的抽象的、虚幻的理解,从关注现实生活世界的维度出发,积极探求为实现人类幸福之路的真实可靠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8.
宗教理性和道德理性都是理性异化的产物。它们都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创造的客体,体现了理性的智慧,后来都成为一种异己力量,反过来支配、控制、压迫、统治人。  相似文献   

9.
宗教作为人所特有的精神活动的外化,是人对外在现象的歪曲认识,宗教源于人的内心意识领域的异化,宗教异化的实质是人的自我异化。宗教作为历史存在物,有其产生发展及扬弃的过程。以马克思的异化观来看待宗教异化,进而说明宗教的异化及其扬弃,就是从人的本质的丧失到人的本质的复归进程。  相似文献   

10.
面对人类精神文明出现的巨大危机,我们在反思、寻找出路.宗教在历史上起到巨大作用,但绝不是人类新文化、新道德的基础.马克思肯定宗教的历史作用,剖析了人类宗教化的历史,但马克思揭示的是宗教给人和人类社会带来的根本性的异化,宗教是人民的鸦片.共产主义彻底扬弃宗教,清除宗教对人类的约束,消灭人类的异化,正本清源,返璞归真,超越宗教,实现人类的真正解放.  相似文献   

11.
长期以来,国内学界存在着对于马克思异化思想的"误读""漏读""混读"现象。误把异化理论当成马克思哲学或马克思早期哲学思想加以研究、分析,进行学理上和运思上的肯定或否定。实际上,异化理论属于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等。马克思从来没有肯定过异化理论。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资本论》《共产党宣言》等重要著作中集中阐明了自己异化劳动论和异化实践论思想。马克思深刻批判黑格尔唯心论和费尔巴哈直观唯物主义哲学,扬弃其唯心论或直观机械性,彻底翻转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等异化理论,用自己全新的异化劳动和异化实践理论开启了唯物史观的全新视野。马克思的异化实践论是和异化劳动论有着内在的客观联系的。在其第一次哲学翻转中,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论从"工人同生产的关系"出发,目标是"消灭劳动"。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论是对于劳动或异化劳动的根本否定性理论。马克思在构建异化劳动论,完成其对黑格尔的唯心异化理论的第一次哲学翻转的同时,也在唯物史观、实践唯物主义的视野里构建了异化实践论。马克思异化实践论从"现实的人的感性活动"出发,目标是"改变世界",是关于异化实践或实践的未来肯定性理论。针对费尔巴哈等直观唯物主义的缺陷,马克思的异化实践论再次发挥了哲学的翻转作用。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论和异化实践论与黑格尔异化理论和费尔巴哈直观唯物主义之间有着本质区别。在学理上、理论上阐明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论异化实践论思想,对于马克思哲学研究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都有着很大的现实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立足于当时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事实,全面地概括了异化的四个层次的 规定,并试探性地提出了异化产生的原因。这不仅为马克思新世界观的诞生打开了大门,而且为我们揭开异化现象之 谜指明了一定的方向。  相似文献   

13.
为了走出传统哲学的思辨王国、实现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马克思注重将哲学批判与现实批判相结合.通过对文本的整体性研读不难发现:马克思从一般性思想演进的视角进行考量,经历了“宗教批判——政治批判——经济学批判——人类学批判”的路径.  相似文献   

14.
源于宗教文化的习语,大都具有鲜明的形象,往往带有浓厚的宗教文化渊源,常引起丰富的联想。翻译时除了应当忠实地表达原文习语的意义外,还应尽可能保持形象比喻、丰富联想及文化特色。异化和归化的争论由来已久。通过回顾我国译界就这两种翻译方法争论的历史,研究源于宗教文化习语的翻译方法,总结出好的翻译应是二者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5.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异化现象,主要体现在教育思想、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三个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出现的这些异化现象值得我们反思,应努力探寻一条思想政治教育的复归之路。  相似文献   

16.
17.
E.弗洛姆是现代西方著名的人道主义伦理学家,他通过综合马克思的宏观社会理论和弗洛伊德的微观心理分析理论而建立的人道主义伦理学体系在西方伦理学发展史上具有独特的理论贡献。在其伦理学体系中,宗教思想是其中重要的内容。弗洛姆从人的精神需要的角度探讨了宗教的根源和定义,划分了宗教的两种类型,揭露了现代社会宗教异化对人造成的危害,并积极探索建立人道主义宗教的具体对策。他的思想既有独特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同时也有明显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的技术异化思想是其技术思想的主要组成部分。从提出"异化"的概念入手,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下技术异化的表现和后果,并将解决技术异化问题与人类解放联结到一起,提出了超越技术困境的途径。马克思的技术异化思想对于当代人解决技术异化问题,超越技术困境具有重要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9.
西方世界中,宗教信仰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家庭式的氛围影响。托马斯.哈代也因此成为虔诚的基督信徒。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达尔文进化论的广泛延拓,曾经的虔诚信徒,开始怀疑宗教的本质。在《德伯家的苔丝》中,哈代用《圣经》中的故事以及女主人公美好品质和悲惨命运,进行深刻的宗教批判。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一书中把个人的社会活动看作家庭、市民社会和国家共同的基础,三者的统一构成个人现实生活的基本内容。在政治异化中,政治国家和市民社会发生了分离并使得解放仅仅停留于抽象的政治领域,奴役和剥削关系在市民社会中仍然保留着。但政治异化发生的原因必须到市民社会的结构中去寻找,马克思早期理论探索的重点因此由法哲学转向了市民社会,并提出了劳动异化理论。这样,马克思的早期思想探索过程便表现为“国家和法→市民社会→异化劳动”的不断深入的过程,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逻辑关系具有明显的反向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