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针对传统教科书哲学存在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哲学界在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寻找新的发展道路的过程中确立了两条基本路径;实践哲学的路径和知识论批判的路径.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哲学凭借实践思维方式,克服了传统哲学思维方式的不足,其实践思维方式的方法论功能、立论基础和现代西方哲学的思维走向都彰显了马克思哲学在解决当代社会所面临的诸多问题上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实践思维方式的当代价值主要表现在:能动的实践观,对人类生活世界的关注;实践思维方式的批判性革命性。  相似文献   

3.
建国后,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历了从客体向主体再向实践理性的发展过程,这一过程既是根据新的实践课题来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过程,又是对马克思的"文本"重新解读的过程.现今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任务就是确立实践哲学的思维方式,以使哲学返回生活世界,成为现代化建设的总体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4.
实践哲学历来是哲学的主要领域之一,其中存在着众多的理论范式.实践哲学必然包含两个面向:一是关于实践的哲学,即对实践的理论解释;二是作为实践的哲学,即实际地对人们的实践发生影响.一种实践哲学范式,当这两个面向相统一时,则处于常规时期;而当这两个面向相分离时,则处于危机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走出危机的出路在于,实现"关于实践"的哲学与"作为实践"的哲学的统一,使其既能对实践作出理论解释,同时又能实际地对人们的实践发生影响.  相似文献   

5.
6.
"人类命运共同体"蕴含了"类哲学"思想,"类哲学"是关联"哲学"、"人"、"类"和"共同体"的理论思想,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提供了哲学依据与理论支持。以"类哲学"为视角观"人类命运共同体",可以洞悉"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新时代政治实践智慧与哲学基础理论的统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蕴含了"类哲学的思维方式",正是这种哲学思维方式的变革才更加凸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性;以这种"类哲学的思维方式"进行反思,我们会发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出发点并不是"共同体",而是"现实的个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核心不是"个性",也不是"共性",而是"类性"。只有以"类哲学的思维方式"从"现实的个人"出发,揭示"人类命运共同体"所具有的"类性",才能更深入地挖掘"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合理性。  相似文献   

7.
张云阁 《学习与探索》2006,2(1):148-150
发展观的变革实质是思维方式的变革。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是可持续发展的哲学内涵,可持续发展所倡导的“代际平等”和“代内平等”原则是实践观点思维方式的内在要求和现实体现。从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来思考可持续发展,对于我们从理论上深化可持续发展观的研究,在实践中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刘维 《社科纵横》2007,22(5):100-101
近年来对风险社会的研究越来越引起学界的关注.在当代风险社会的研究中,首推德国学者乌尔里希·贝克和英国学者安东尼·吉登斯,他们创立的风险社会理论对当代社会发展中的风险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的论述.本文从"类哲学"的视角透视风险社会,认为风险社会的出现不仅塑造了人们的生存方式,而且还培养了人们和谐共生的理念.  相似文献   

9.
文化哲学的解析与建构需要将自己建立在一个哲学理念之上.这个哲学理念需要将内在性与超越性、此岸与彼岸、现实活动与超验意向等统一起来.这个哲学理念需要既摆脱旧形而上学所隐含的价值虚妄与暴力,也需要规避一元实践主义所隐含的虚无主义.在后实践哲学的视域中,文化作为对人的生存安顿包含着超验信仰与现实的劳动实践两个维度.在中国的历史传统与思想脉络中,"文化"乃是以"文""化"之,也就是所谓的人文化成的王道政治;"政治"乃是"正"之以"文"以"治",也即是以"教化"实施统治.因此,文化的问题在其现实性上就是政治问题.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由实践观变革实现了哲学观的变革,他认为实践是作为自然存在物的人类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活动,同任何形而上学的存在无关。从这种实践观出发,马克思创立的哲学是实践的人类学,它不同于实践的形而上学,也不同于先验的人类学,包括社会批判理论和社会发展理论两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11.
伽达默尔晚年由哲学解释学转向了对实践哲学的研究,伽达默尔以"理解"、"对话"为核心的实践哲学与马克思的实践哲学有很大的差异,但在新的时代条件和新的时代背景下,研究伽迭默尔的实践哲学对丰富和发展马克思的实践哲学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伽达默尔实践哲学为我们在新的时代重新认识"实践"拓宽了视野;伽达默尔以"理解"和"对话"为核心的交往实践观对于重新认识马克思的实践哲学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伽达默尔实践哲学对于马克思实践哲学对社会问题的理解和改造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哲学思维具有抽象性、批判性和反思性.这三大特性表现于哲学上观察任何对象的视角和层次之中,也表现于哲学思考所使用的概念形式、哲学推理所追求的逻辑走向之中.哲学的抽象性是一种"形而上"的,将人类的抽象能力发挥到最高限度,力求把握"无限"的抽象;哲学的抽象还是一种通过概念之间横向的逻辑关系来自我限定的抽象.批判性是哲学思维对命题和时象进行带有否定性的考察和分析;追问和澄清前提,是哲学批判最重要的方法.哲学的反思性是指它的批判矛头不仅仅是"对外"的,即针对一切外部对象和已有的概念及思想成果,同时也是"对内"的,即针对批判着的思想自身.  相似文献   

13.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的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自然具有独立存在的价值.马克思实践哲学认为,人与自然不仅存在着工具性价值关系,而且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蕴涵着人的社会关系以及人与自身的关系,人的社会关系是可持续发展的本质,"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相似文献   

14.
所谓实践的客观性是指把实践看成是一个"自身运动过程"或自然过程,而不是一个主观过程.把实践看成是一个"自身运动过程"就在于把实践理解为自己决定自己、自己扬弃自己的发展过程.它是改变世界活动中的隐匿过程,这一过程只有在辩证的思维中因而只有通过感性这个中介才能得到客观描述.  相似文献   

15.
实践哲学和文化哲学这两个名词既被用来表述两种不同的哲学路向,也被用来表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种建构模式和理论形态.在西方哲学的发展历程中,实践哲学有着悠久的传统,而从19世纪以来,西方文化哲学的兴起也成为了思想史上的重要事件,这两种理论路向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都有着深刻影响.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逻辑中,实践哲学与文化哲学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在某种意义上,这两种理论形态都不是一个完整、封闭的理论体系,而是一个开放的、"正在进行时"的理论视角.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在对当代人类生存困境进行反思和批判的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人类社会生活的理解,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从文化的视角凸显了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的基本精神和价值取向.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文化哲学是实践哲学的一种当代形态.文化哲学的视角本来就内在于实践哲学之中.  相似文献   

16.
加达默尔的解释学强调理解、解释与应用的合一,其实应用就是实践的应有之叉.加达默尔重点论述亚里士多德的实践哲学,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对技艺、科学与实践智慧有明确的区分,并指出了科学的自然知识和实践的人文知识的区别.在科学呈现出一种技术化趋势,并成为一种自律的统治力量的当代,加达默尔重新恢复了亚里士多德实践智慧的重要性,解释学不仅是哲学,而且是一种实践哲学,它直接面对人的存在与活动,与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它讨论的是人的"生存"、"自由"、"幸福"和"善的选择"等这些对人类来说最为至关紧要的问题.解释学作为实践哲学,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思维方式和理解的视角,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为我们提供了一种人的存在方式,解释学的真理可以使我们重归人文精神宝贵的精神家园,而这正是每一个现代人安身立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实践哲学终结了西方近代的政治与哲学相对立的政治思想传统,实现了政治与哲学的联合.而这一联合以"实践"本身具有的政治维度为基础.政治维度是马克思实践哲学的一个根本维度,从这一角度可以把马克思的实践哲学理解为一种政治哲学.  相似文献   

18.
王玲 《学习与探索》2002,1(2):12-15
在对马克思哲学本真精神的理解中 ,辩证唯物主义的提法不足以反映出马克思哲学的创新 ;而实践唯物主义只是马克思哲学的具体形态 ,其底蕴则是现代人类学思维范式。认清马克思实践哲学的这一底蕴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张晗 《社科纵横》2013,(4):21-23
毛泽东哲学的重心不是构建一个纯学理的体系,而主要是寻找在马克思哲学指导下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方法,这种方法就是毛泽东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社会实践之间架起的一座桥梁。正是这座桥梁,才使得毛泽东实践哲学的主旨真正落在了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法论层面之上。本文力图从实践的角度,对毛泽东实践哲学中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法进行详尽的论述。  相似文献   

20.
论人类学实践哲学--马克思实践哲学的性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的实践哲学继承和发展了哲学史实践哲学的宝贵资源,把实践哲学置于人类学的视野内,从而实现了哲学史上实践哲学的一场革命.马克思的实践哲学克服了实践的二元论,把实践看作是超验与经验的统一,看作是完整的生活世界,从而建立了一种总体性的实践观.因此,马克思的人类学实践哲学内涵着一种超验纬度,内涵着人类的终极关怀.这种超验性是一种积极的超验性;这种终极关怀消除了超验与经验的张力,在历史的进程中,具有了现实性的品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