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程波 《创新》2016,(6):99-106
示范社是农民合作社的最高代表,对合作社发展具有明显的引领和示范作用。文章以广西获评的全国首批国家农民合作社示范社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示范社的地区、领域及产业等结构研究,运用OLS进行影响因素回归分析,研究其分布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区域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有利于示范社发展,而城镇人口数量的增加和农村人均农作物播种面积扩大与示范社发展具有反向关系,其他影响因素不显著。在今后的示范社评建工作中需加强示范社信息化建设,适度控制示范社数量,做好后续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2.
康熙中后期试行社仓的实践并不成功.究其原因,除了优先发展常平官仓、社仓制度不够完善等因素外,更和康熙帝关于官员治理地方的思路相关.本文以直隶为中心,探讨了康熙帝对官员“安静而不生事”“恤民”等要求对于推行社仓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在古代每年的春秋季节有两次例行的祭祀土神的日子,分别叫做春社和秋社。晋以前,社无定日。先秦、汉魏、晋各代择日不同。宋以后,便以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为社日,故名“春社”。历  相似文献   

4.
韩水法  Zhu Yuan 《孔学堂》2023,(3):20-49+125-143
汉语—思想秩序既是汉语哲学新开辟的视野,亦成为其重要的论域。上古汉语精神世界就是在这种双重意义下作为研究对象而被厘定和追复出来的。这个精神世界由神灵系统和心灵系统组成。在汉语—思想秩序的论域,上古汉语精神世界属于研究的个案,但关于这个精神世界的研究却是体系化的,关于神灵和心灵两个系统的研究也同样如此。在上古汉语文献中,从人(魂魄)、鬼、神到帝或天形成一个连续的、等级的神灵系统。指称神灵的核心词语与上古汉语主流观念之间形成系统的内应和响应,这些核心词语的更动造就了观念相应的变化。在这个系统中,至上神从帝到天的演变,不仅导致心灵系统取代神灵系统成为精神世界的主导,而且也造就了人与至上神关系的根本变化,这就是从帝不与任何生人交通的绝对自由状态,转变到天与民直接交通并回应民之吁求的互动关系。天成为万物的原则和规范的根据和来源,而这就奠定了精神世界和社会的秩序确定性。诸如神、精和灵及其复合词的起源以及其指称和意义的拓展,既表明神灵系统的起源和形成要早于心灵系统,亦展现了神灵系统词语与心灵系统之间词语的对应、共享和通用。这种关系同时也说明了精神世界的内在一致性以及神灵系统和心灵系统具有共同的本原。  相似文献   

5.
皮场庙建立在两宋都城中,其所祀皮场神在有宋一代不断被加封,官方确认的神迹故事也不断演变,神格不断上升。但皮场神的身份在宋代民间呈现多元化的解释,并在当地有着相当的重要性。宋以后,皮场神信仰衰落,在明代以后与明太祖设立的“剥皮实草”的皮场庙相混淆,其传说也流变为多种版本。在明清地方存在的诸多皮场庙中,除了少数可明确追溯到宋代.其他建立的时间不早于明代,但它们都一致将自身的谱系追溯到宋代,以抬高神格和建构神灵的久远历史。在皮场庙传说的流变中,分裂出了宋代与明代两种传统,而南北方皮场传说的主流也呈现出了显著的差异。  相似文献   

6.
明清时期,山西社会经济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社仓与义仓在稳定社会、赈灾济贫、社会控制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晋东南社仓与义仓的设立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地域社会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在经济、政治、习俗、道德等方面都与地域社会联系紧密。通过对晋东南社仓、义仓的设立、分布以及功能等方面的分析,可以充实山西地域社会研究的内容,拓展社仓与义仓研究的新视野,为现实提供更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汪洁 《社会工作》2009,(16):11-13
传统的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模式,存在着家庭养老难负其重、机构养老限制过多等明显的缺陷,不符合社会的发展、家庭的需求和老年人的愿望。因此,立足国,情,我们提出了“社家养老”新的城市养老模式,以及实现该模式的逐步完善“三社”系统、建立专业服务队伍和加强宣传、营造良好舆论氛围等对策和思路。  相似文献   

8.
司法审判是清代各级地方政府的基本职能,各省督抚藩臬、道府、州县构成清代司法审判体制的基本网络。顺天府是清代特别行政区,旗民杂处,社会矛盾复杂,纠纷讼案频繁。在京畿治理的长期实践中,逐渐形成了包括顺天府、步军统领衙门、五城御史在内的京师治理体制,以及由顺天府、直隶总督构成的京畿州县行政、司法管理制度。作为特别行政区域,京畿地区的司法体制与地方司法体制迥异,在京畿司法实践中,统治者强化顺天府司法职能的同时,进一步加强顺天府与直隶总督、步军统领衙门、五城御史等衙门的相互协作、监督,以此维护京畿社会秩序。清代京畿司法审判体制具有多元性。  相似文献   

9.
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发展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始终贯彻于家庭、学校、社会三个方面。教育者要科学认知“家校社”劳动教育协同育人的特征与路径,厘清家庭、学校、社会的责任边界,注重“家校社”劳动育人的目标统一性、整体关联性、动态互补性。教育者有必要在教育理念、实施机制、实践创新等方面,保持开放心态、挖掘先进典型、建立长效机制,不断推进“家校社”劳动教育协同育人的统一性与互补性、科学化与规范化,这对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观,引导学生认识社会与增强社会责任感,全面提升学生劳动品格和劳动能力等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清代农村地权的流转,主要包括土地的借佃、典当、出退、买卖等多种形式。同时,地权流转随时代的变化而呈现不同的特点。而"田骨"、"田皮"的分离,造成田主和佃户的权利和关系也有一定程度的演变。清初,赣南农村中的大家族和以会为形式的组织掌握了大量的农村地权,大家族依托各种形式占有大量的地权,并以多种形式租佃给本族或附近村落的村民。外表看起来封闭的乡村,其内部的地权交易实际是十分频繁和复杂的,而地租等分拆零卖又有效调剂了农村的金融运转。石城一带属于客家聚居区,其地权流转的形式具有特殊的历史原因,同时呈现出有别于其他地区的特征。  相似文献   

11.
魏雯 《今日辽宁》2014,(2):90-91
正社火,源于先民对土地与火的祭祀。《礼记·祭法》载:"共工氏…其子日后土,能平九州,故祀以为社。"社,即土地神;火,即火神,土地是人的立足之本;火是熟食、取暖之源。先民视土地与火为神灵,形成了祭祀社与火的习俗。后来人们不断赋予社火以娱人的成份和祛瘟压邪、纳福求祥之意。按社火的形态和形式分,本溪社火当属武社火,而本地人习惯称它为"武秧歌"。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黔东南地区包括清水江文书在内的民间文献被大量发现,显示出该地在明清时代,广泛地存在着以理讲和鸣神来解决纠纷的风俗传统,这与民众的社会生活习惯和日常信仰所构成的少数民族传统有着密切的关系。然而,随着明清王朝势力的渐次介入及汉移民的到来,黔东南地区的纠纷解决机制也出现了新的转向,即民众在选择纠纷解决途径时,不再囿于理讲和鸣神的风俗习惯,而是多种方式交相并用,鸣官逐渐成为民众纠纷解决的主要途径,并从清代中期开始形成了好讼风气。当然,黔东南地区少数民族纠纷解决的风俗传统逐渐松动和瓦解,是在明清国家制度推行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背景下完成的。  相似文献   

13.
沈炳尧 《浙江学刊》2000,3(1):123-129
清代金衢严乡村借贷的借本,是以货币等形式,以数量、用途及其土地所有制特征体现的普遍而特殊的借贷现象。在清代金衢严乡村社会中,随着商品经济和宗族势力的互动,和乡村借贷经营形式构成的变化,告贷人对银钱、粮食的需求,除用于果腹蔽体之外,大体上把借本作为购买手段和支付手段,即或把借本作为手工业或商业资本,因高利贷封建剥削的本质特征,决定了手工业、商业资本维持重复再生产尚且困难,因此,并非是金衢严乡村借贷中普遍现象,并且,就可能充作的封建商业资本而言,并不具有自己所特有的生产方式,并非是能带来剩余价值的资本。总体而论,清代金衢严乡村借贷的借本,具有直接或间接地维护传统封建宗法地主土地所有制的特征。  相似文献   

14.
清代中期是论词绝句这种词学批评类型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大量以论词评词等直接标题的论词绝句的出现,表明此期论词绝句应用于词学批评之中自觉意识的觉醒;受浙西词派和乾嘉学风的影响,此期的论词绝句又呈现出推尊姜张、重视词体探源和词籍史料辨析等新的特征。这表明词学批评中论词绝句的正式定型,在清代词学史上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批评价值。  相似文献   

15.
张友庭 《社会》2006,26(4):85-107
本文从文化人类学中的祭祀圈理论出发,以福建寮村民俗中的“张公信仰”为切入点,结合当前中国东南宗族重建的农村社会背景,描述了作为祭祀对象的“张公”从“私家神”到“角头神”再到“村落神”的发展历程。通过对“张公信仰”祭祀圈的扩大和巡神仪式中村落轮值制度的研究,提出了“现代宗族”的核心概念和“现代宗族家族化”的分析模式,讨论了在村落范围内公社集体主义体制解体以后,宗族集体主义和村落集体主义的共生共变所呈现的村落文化形态的新变化,在此基础上尝试展望村落集体主义文化整合对农村社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程浩芯 《浙江学刊》2022,(4):165-173
江南崔府君信仰兴起于南宋,在后世演化过程中,呈现出与华北不同的面貌。作为政治话语的府君馈羊而生孝宗传说,为民间重视利用,赋予了崔府君送子职能;“磁州都土地崔府君”的说法进入公共文本知识,通过仙传文献、仪式文艺等落实为民间的信仰实践,使崔府君在海盐、桐乡等地神歌构成的神灵谱系中,化身“土地神”形象。崔府君的“泥马渡康王”事迹常被后世挪用到其他神灵身上,显示出江南神灵传说生产的类型化趋向。这既体现在民间宝卷的文本创编中,也被广泛用于解释各地寺观庙宇等风物由来。地方传说借“泥马渡康王”与宋室南渡的历史叙事相关联,反映了两宋政治变化在江南民间文化中的深久记忆和丰富表达。  相似文献   

17.
苟天来  左停 《社会》2009,29(1):142-161
熟人社会”理论虽被广泛应用,但由于一直没有相应的指标来测量,故逐渐被刻板化。本研究使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以皖南山区自然村落的人际交往关系为分析对象,从强弱关系的视角,重新测量发现:自然村落内村民之间的网络依赖于间接连接构成;强交往关系中存在大量孤立的个体,而且整体网络断裂的风险也较高;弱交往关系中基本上不存在孤立的个体,其整体网络断裂的风险较低。在这种情况下,即使自然村落内的村民之间也难以熟知,本研究将这个社会特征概括为弱熟人社会。  相似文献   

18.
罗炳良 《求是学刊》2002,29(6):113-119
在中国古代史学史上 ,清代乾嘉时期形成的历史考证学独树一帜。历史考证学派史家以求真的态度和实证的方法研究历史 ,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治史的理性意识比前代史家大大深化与增强。考察乾嘉史家理性意识的内涵 ,不仅能够拓宽传统史学研究的层面 ,对于研究中国史学史具有学术价值 ;而且有助于澄清过去研究中的一些模糊观念 ,正确认识与评价乾嘉历史考证学的得失与功过  相似文献   

19.
蒋建国 《探求》2003,(5):40-47
消费文化史是经济史和文化史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而清代广州作为西方文化和消费品输入中国的桥头堡,是清代城市消费文化史研究的一个范本。本文从对外贸易、中西关系、经济发展、社会文化等角度审视清代广州的消费文化,考察清代广州在对外开放过程中消费文化的历史变迁,认为它是在西洋人、西洋货和西洋文明与广州的商业文化结合中逐步生成的,并带有强烈的开放性、世俗性、享乐性、时尚性和实用性。这对研究清代广州社会转型过程中的城市文化特征,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刘敏 《学术交流》2013,(2):203-206
由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流经所构成的三江区域,自古以来是赫哲族、满族等先民繁衍生息之地,清代至民国时期不断有汉族等民族移居该区域,从而改变了这一区域的人口与民族结构、生态环境与语言环境、生产与生活方式、传统观念与习俗,这是造成赫哲族逐渐汉化的重大外力。特别是在经济结构上,使赫哲族由历史上较为单一的渔猎经济向渔猎、农业及商品交换经济兼容并存的多元经济转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