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曾国藩的“礼”与黑格尔的“绝对精神”都是至高无上的本体 ,都具有无所不包性。曾国藩把义理学、考据学、经济学、词章学综合于礼学 ,黑格尔则融合各家各派于一身。曾国藩修齐治平的逻辑过程 ,与黑格尔主观精神、客观精神、绝对精神的辩证发展过程具有相似性。  相似文献   

2.
曾国藩生平治学领域宽广。本文主要论述曾氏看重经学、最重礼学以及发明《四书》义理等三个方面的思想与贡献 ,曾氏称得上“经学家”。  相似文献   

3.
由于学界对于礼学的概念存在分歧,礼学文献的分类难以取得一致意见。在总结前人的礼学文献分类法的基础上,可以将古代礼学文献按照其所在古籍类型分为十类:周礼类、仪礼类、礼记类、礼典与三礼总义及通礼杂礼类、其他经书之礼学文献、史部礼类文献、子部礼学文献、集部礼学文献、方外(佛教、道教)礼学文献、出土礼学文献与地方志族谱少数民族相关的礼类文献。相比以前的分类,此种分类基本囊括了所有的古代礼学文献,打破了以前礼学专属经学的惯性思维,体现出礼学文献资料遍布经史子集而存在的特点,同时这种分类法有助于当前礼学文献的全面整理与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4.
曾国藩终生喜好阅读,对儒学、老庄之学尤为深入,他既阅读《老子》、《庄子》等原始文献,亦阅读老庄之学的研究性文献如王船山的《庄子解》等,在其家书及其它书信中,更有诸多对老庄之学的论述,道家思想影响极其明显而重要。  相似文献   

5.
对礼学的历史考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礼学产生,缘起于礼的传统和礼治实践。“周公制礼”的残篇断简,当为后来礼书的蓝本。春秋战国是社会转型期,“礼崩乐坏”,士子忧时而力图拯救之,倡礼言礼议礼,编定礼书,为礼学的产生提供了契机。孔子编定礼书,标志着礼学的产生。被称为“三礼”的《周礼》、《仪礼》、《礼记》三部礼书之形成,为以后礼学的开展奠定了基本范畴。礼书在传授中形成了经今古文两大系统。郑玄注《三礼》,使礼学走上今古文经融合的道路,《三礼注》成为礼学奠基之作。礼学在发展过程中,随政治制度的更易以及统治者思想意识的变化而沉浮。其中,学官的设置和科举制的推行对礼学产生了很大影响。清代考据之风大兴,礼学得机重振,出现了一大批带有总结性的鸿篇巨作,虽有思想方法上的及时代的局限性,但将礼学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礼学的历史命运取决于它赖以存在的社会根基以及自身义蕴和社会功能的变化,从封建宗法制到民主意识或制度,从治民到教民,从仁义的形式到害人的桎梏,传统礼学走到了尽头。一部礼学史反映了历史的变迁,关涉着众多历史现象和事实,对礼学进行全面的历史考察,有助于在新时代开拓礼学的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6.
春秋时期是礼乐制度崩坏的时期,也是礼学思潮兴起的时期。春秋时期礼学的兴起表现在礼的地位的提升,礼的根源的追溯,礼的价值的反思,礼的涵义的辨析,礼治内容的重新诠释。  相似文献   

7.
曾国藩为学德育思想的核心就是做读书明理的君子,其主要表现在:真正的读书人应当勤奋读书,志在圣贤,而不是志在科举;读书只有两件事情,就是进德修业;学问并非只在书本上,若能日常生活落实圣贤所说孝悌之道,那也是大学问家;读书人最大的美德是要虚心,虚心才能有识;读书进德,需要一生持之以恒,只有如此才能成为君子;作文需要读书和生活的积累,不断明理,不断实践,一旦顿悟,机到神到,就能写成千古美文  相似文献   

8.
论张载的礼学思想及其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末五代社会秩序的破坏,传统文化中礼治秩序因子以及宋初三先生、李觏等以礼的价值标准重建宋代国家与社会秩序的思想共同铸就了张载关学的礼学特色。而张载的礼学不同于先秦秦汉的礼学,他把“礼”由形而下之器,发展为形而上之道,以此作为宋代社会与国家秩序重构的哲学依据。张载不仅对礼进行了形上的研究,而且受到其经世思想的影响,曾尝试在民间推行礼制,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了民风民俗。  相似文献   

9.
有见于社会政治及社会思潮的混乱,宋初的某些士大夫重视思考如何建立一个稳定的社会秩序,张载就是其中一位。他找到稳定社会的工具是礼教。张载不仅"躬行礼教",而且发展了"礼"的学说,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礼学思想。将主要从礼的学理、践行及意义方面,来论述张载的礼学思想。  相似文献   

10.
明清徽州作为宗法家族制地域社会,“村无稗俗,家存礼让”,素有“东南邹鲁”之誉。不仅有乡邦先贤朱子《家礼》的在地化施行,使其成为近世中国颇为典范的“礼仪之邦”,而且还有一大批徽州学者致力于经典礼书的考证与阐释,对于传统礼学的发展及乡规民约的转型与建构做出了重要贡献。通过对明清礼学生态的考述,可以从中窥见地域礼学发展的世俗化和实用性,同时也彰显出时代学术由“理学”到“礼学”的思想嬗变与历史演进。  相似文献   

11.
明清徽州之所以享有"东南邹鲁""贾而好儒"的美誉,多因传统儒家礼制与朱子《家礼》"在地化"的有效施行。歙县金榜以翰林而居家治生,倡导敬宗睦族,恤党赒里;其《礼笺》一书"以古礼证今俗",振兴世风,化民成俗。据此可见清代以来徽州士绅在引领时代学风的地域发展、社会伦理的价值取向,及礼仪民俗的规范化诸方面所做出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2.
论庄子的礼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子反“礼”是自司马迁以来学者们的共识。但礼作为一个深度结构概念,是“礼质”与“礼文”的复合体,庄子对礼的态度是与礼的深度结构相对应的。他反对世俗之礼即在礼的外在形式层面上对礼持否定态度,但在礼的深层结构“礼质”的层面上,则肯定了礼学中的顺从精神,张扬了礼的秩序意识,认为礼中的尊卑秩序与宇宙秩序是一致的,是大道之序的人间表现。  相似文献   

13.
传统社会中,人与他人所结成的各种社会关系是以亲亲、尊尊、长长为基础的礼学关系,礼的行为可以归纳为恭敬撙节退让这六个字。在礼学中,无论是“敬”的理由,还是表现“敬”的方式,都带有浓厚的经验性特征。礼与敬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儒家的恕道是礼仪中敬让原则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礼学思想与明代徽州女子生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文公阙里的徽州为研究模本,从徽州女子所受的教育入手,试图从中寻找礼学这一儒家传统思想浸透民间生活的历史轨迹,以求对明代徽州女子的生活状态做以下根源性的探讨。以应用伦理学的观点.去发现古代伦理观中有超时代意义的思想,古为今用,对创建新的社会核心伦理价值观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15.
老子礼学呈现强烈的批判性。老子从道的高度考察礼,批评礼和礼治在政治层面的危害性和理论层面的不合理性;将礼的神学根据———天、帝、鬼神置于道的宰制之下,并从本原论方面予以证明;在论述学道方法的同时,讨论了学礼的方法———“益”;但是,老子将“道治”的实现寄托于天子、诸侯,违背了其圣人“以道莅天下”的理想化设计,还对丧礼和祭礼有所肯定。  相似文献   

16.
郭象将仁义之礼视为个体自性的内容,通过性本论的建构为礼的合理化存在寻求到形上基础。其基于“依性而为即自为”“安性守分即逍遥”的性分论,展开对礼之教化向度的阐释,基于“神人即圣王”“游外即冥内”的圣王观展开对礼之治国向度的阐释,进而建立一种合乎“自然”的新礼教秩序。其玄学思想体系以政治哲学为皈依,具有明显的礼学特质。  相似文献   

17.
春秋战争礼考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春秋时期虽有“礼崩乐坏”的趋势 ,但实际上周礼传统仍然在影响着社会各个阶层的人们 ,规范着他们的言行。春秋战争中是否存在着礼 ,一直存讼不休。子鱼、墨子等人否定战争礼的存在 ,而孔子、司马迁等人则肯定战争礼的存在 ,并对坚持战争礼的宋襄公给予很高的评价。考绎春秋历史 ,诸如师出有名、师不伐丧、不伤国君、不杀厉等等 ,无不证实了春秋战争礼的存在。春秋战争礼的存在 ,不仅关乎各邦国之间的邦交关系 ,也对春秋社会结构特点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的历史内涵是以周礼为核心的传统社会政治秩序和道德规范的全面瓦解。这一危机促使一些思想家从理论上对礼的本质、功能及意义进行了思考和探索,孔子的礼论挖掘和增强了礼的内在精神价值,将礼由制度典章层面提升到思想学术层面,实现了礼的理论化、意识形态化。荀子一方面将礼同人的内在本质及宇宙秩序联系在一起,确立了礼的超越性和绝对性价值源头;另一方面以法来充实和改造礼,建立了道德与政治有机结合的礼学体系。  相似文献   

19.
李光地礼学在继承儒家礼学传统的基础上,主张顺应社会形势,合于人情,同时保存古礼精神,回归"缘情制礼"、"礼以义起"的礼学思维.李光地不仅阐发"礼义",而且注重礼器之用,这表现在他的个人伦理道德修养上,也体现在他的社会教化活动中,由此真正将"天道性命"落到了实处.这样,李光地礼学兼顾了礼学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具有深远的历史影响和丰富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经由先秦时期对礼的探讨和理论阐发,至西汉之世,随着统治者由对无为而治黄老之术的偏爱转向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经学取向,以及与此时势相应思想界由黄老之学向儒家经典转向的张扬,礼学思想因社会转型的需要,在政治和思想交互作用取向下应运而兴.在此思潮之下,三礼之学规模粗具,各有传人,各具致思,且颇与政治、世运相起伏.虽其未能大行于世,然已俨然参与到寻求社会治乱之列.尤可注意者,司马迁、班固对礼学演进所作的梳理和总结,开启了礼学学术史的门径,且成为此后历代所遵循的一种范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