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一九八一、八二年在史学界有“李自成退隐湖南石门夹山为僧,改名奉天玉,寿至七十而终”的说法。我对力主此说的几位同志有所驳难。兹所欲申述者:韩长耕、向祥海同志继《李自成死地终年问题考》之后,又发表了四篇文章,反驳李自成死于通山说。因而有必要再申鄙见,借以澄清误解。  相似文献   

2.
几年来,著名作家、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的作者姚雪垠同志,为了弄清明末历史问题和批评郭沫若同志的《甲申三百年祭》,发表了一组文章:《李自成为什么失败》(1979年11—12月香港《文汇报》),《论<圆圆曲>》(《文学遗产》1980年第1期),《评<甲申三百年祭>》(《文汇月刊》1981年1—3期)。姚雪垠同志本着“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的心情,继承郭老五四时代解放思想、破除迷信的精神,运用大量史料,辨正李自成农民起义的一些重要史实,批评《甲申三百年祭》的疏漏和错误。但他评论的问题不限于《甲申三百年祭》这本小册子,还批评郭老的治学态度和方法,评价郭老的学术活动,以及批评一种“不严肃的、对历史和读者不负责的学风”。  相似文献   

3.
三百多年来,关于李自成的结局,仅就出家当和尚一说而言,便有所谓五台山为僧、鲁山为僧、武当山为僧、夹山为僧等等传闻异词。近两年来,在笔者的故乡湖南,李自成即石门夹山寺奉天玉和尚之说更是沸沸扬扬。难道这位共工式的农民起义英雄,真个没有牺牲于阶级敌人之手,却是“铁衣着尽着僧衣”了?!为澄清历史,匡正是非,笔者曾发表了拙作《李自成败亡及余部由降清到联明新探》(见一九八二年《武汉师范学院学报》第一、二期。以下简称《新探》)。于是,韩长耕、向祥海同志在《求索》一九八二年第三期上撰文称:“当前讨论的焦点,集中在死于通山(按:指李自成)是否可信。我们的观点明确,是持怀  相似文献   

4.
1962年第三期《新建设》发表了孙祚民同志的《试论李自成大顺政权的性质》一文,涉及的问题很广。结论是李自成大顺政权“基本上仍然是明封建统治政权的翻版”。我们知道,李自成大顺政权的性质问题,不仅涉及明末农民战争的历史作用,而且涉及中国封建社会农民战争的性质。对这个重要问题,不能不发表几点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5.
我在《复旦学报》(1980年第4期上发表了《老子不是唯心论》的文章,引起了韩强同志对我的批评(见1981年第3期)。我认为相互批评,对于促进认识和解决问题都有好处,所以,我对批评是欢迎的。不过,我写那篇文章的主要思想,是认为了解古代哲学单靠注释训话是不够的,还需  相似文献   

6.
本期学报集中发了一组评论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第一、二卷的文章.前几期也陆续发表过好几篇.这是我院中文系部分教师和兄弟院校的同志们一年来研究《李自成》所取得的初步成果.《李自成》的出版,不仅填补了五四新文学运动以来长篇历史小说的一个空自,而且以其成功的创作实践有力地批判了“四人邦”一整套形而上学的创作谬论,并为长篇历史小说  相似文献   

7.
《绍兴师专学报》1981年第一期,发表了我的《关于方志敏的遗稿和密信转送给鲁迅的情况——兼谈<同志的信任>的真实性》一文。此文写于1979年底,当时,我还没有征询过胡子婴同志的意见,对她为我提供的资料不便作具体叙述,又由于对某些问题还来不及调查,有些地方说得不清楚。现在,经  相似文献   

8.
据清初吴伟业所著《绥寇纪略》和《明史》等书记载:李自成死于通城九宫山。三百多年来,史学界虽有一些不同的争议,但这种说法一直占有主导地位。一九五五年,通城县人民政府根据政务院和省政府的指示,在离县城二华里的九宫山北原李自成墓址上重修了李自成之墓。郭沫若同志和王任重同志亲自为墓碑题了词。墓成后,有位通山县的同志向《历史教学》编辑部提出了质疑。该刊在请专家作问题解答时,认为李自成死于通山九宫山。次年,郭老发了一个声明,宣布注销他的题词。一九六四年,《历史研究》又发表了专文,进一步论证李自成死于通山九宫山。从此,李自成死于通山说占了上风,而通城说便“埋名隐姓”了。  相似文献   

9.
最近很高兴读到林邦均同志《文学遗产》1981年第四期上发表的《论温庭筠和他的诗》,一扫论坛上对于温庭筠的诬罔,真是快人快事。他的论点,我是万分赞同的。但,也许是温庭筠沉沦太深了,以至卓识如林邦均同志也说:“温庭筠乐府中确有一些以浓艳之词写狎邪之情的诗,如《夜宴谣》……等,自当摒弃。”读到这里,我深深觉得  相似文献   

10.
一九八○年春,我在《历史研究》第二期发表拙作《关于中国农业中资本主义萌芽问题》一文。基本论点是:根据对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的全面考察,确认农业中没有资本主义萌芽,即使到了封建社会后期的明清时代,虽然手工业中开始有资本主义萌芽了,但农业中也还是没有达到有资本主义萌芽的程度。就在那篇拙文准备发表的过程中,先后在《中国史研究》一九七九年第二期和《清史论丛》第一辑读到两位同志写的有关文章;最近又在《中国社会科学》一九八一年第一期读到一位同志写的有关文章。这些同志的基本论点,都是认为明代以后,  相似文献   

11.
一九七八年我和另外两个同志写了《杜林哲学体系剖析》一文。去年,在《辽宁大学学报》第四期上,李寄秦同志发表了《关于恩格斯同杜林哲学论战的实质》一文,对我们的观点提出了异议,问题主要关系到对杜林的从原则出发理论的认识。弄清这  相似文献   

12.
一九七七年底,我在中山大学科学讨论会上,曾提出《试论李自成思想》一文,对姚雪垠同志的观点进行商榷。会上黄彦同志表示不同意我的看法。为了进一步开展讨论,广东《学术研究》一九七八年第三期发表了我的文章,并同时登载了黄彦同志《对<试论李自成思想>一文的商榷》,对我提出批评。黄彦同志的异议对我有很大启发,但其中有些观点我仍然不敢苟同。本文再谈谈我的看法,以供继续讨论。  相似文献   

13.
1982年11月,我刊接到苏州大学中文系丁耀良同志来信。丁耀良同志将我刊1982年第3、4期所载《抗日战争时期老舍活动纪略》一文与有关资料对勘后,提出了一些问题,嘱转《纪略》作者复核。兹将丁耀良同志所提问题和《纪略》作者刘安章、李荣峰两同志的答复摘录发表于下: (一)丁耀良同志提出的问题 1.原文“1940年11月14日”条把《抗战文艺》第7卷第1期的出版时间定在当天,而据《中国现代文艺资料丛刊》1962年5月第1辑所载《抗战文艺》总目,则:第7卷第1期出版于1941年1月1日,其中有《三年写作自述》。 2.“1941年5月30日”条:“在《大公报》发表《诗人》……又在《中央日报》发表《论新诗》……还在《国民公报》……发表《怎样学诗》……”这三篇文章是否都在同一天,即1941年5月30日发的?  相似文献   

14.
回族女作家马瑞芳,散文、小说、报告文学、电视脚本都写,尤以散文见长。她的散文《煎饼花儿》获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散文一等奖(发表于《散文》1980年第10期,收入《八十年代散文选》),《祖父》获山东省1981年散文创作奖(发表于《山东文学》1981年第11期,《新华文摘》1982年第2期选载);另外,象《女学究轶闻》(发表于《山东文学》1979年第5期,《新华月报》1979年第8期选载)、《名士风采录》(人民日报《大地》1981年第1期),亦不失为名篇佳作。她与张歧、湖涌的散文合集《香炉礁》,即将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她的散文数量虽不很多,但质量较高,有的颇有代表性。  相似文献   

15.
《复旦学报》1981年第三期和第五期分别发表了陈伟恕和尹伯成两同志的文章,对帝国主义腐朽性问题提出了不同的意见,这对深入理解帝国主义性质有着重要意义.目前,人们对帝国主义腐朽性问题的认识集中在:为什么说帝国主义是腐朽的,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如此迅速?要弄清这一问题,首先就得解决对垄断资本主义的认识.陈伟恕和尹伯成两同志文章争论的焦点也正是在这个问题上.  相似文献   

16.
彭英明、唐奇甜二同志在《民族研究》1981年第1期上发表了《民族问题及其实质浅论》一文,就当前大家共同关心的民族问题的概念、实质、分期、民族同化、民族融合等理论问题作了探讨,读完之后,颇受启发。这里就文章中的某些观点,谈谈自己的不同看法。由于研究不深,难免有不当之处,请作者和同志们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7.
《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1年第2期发表了赖元晋同志的文章《关于宪法起源的探讨》)(以下简称《探讨》)。文章对宪法是从资产阶级开始搞起来的观点,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认为宪法是与国家同时产生的.文章材料丰富、观点新颖,发人深思.但总的说来,我们不能同意《探讨》一文的看法.不揣浅陋,写出我们的意见。就教于作者和法学界的同志们。关于国家根本问题的法不等于就是根本法  相似文献   

18.
1944年,为了纪念明末李自成农民起义胜利三百周年,郭沫若先生写了《甲申三百年祭》这篇著名的史论.当时正是抗日战争胜利的前夜,作者的创作意图是十分明显的,希望掌握中国未来命运的中国共产党人,能从李自成领导的这场农民大革命运动中得到借鉴,保持清醒的头脑,将革命进行到底.这篇史论发表后,毛泽东同志把它作为党的“七大”重要文献之一.这篇史论提供的“胜不可骄更重于败不可馁”的教训,今天仍有其启迪意义,故被节选编入小学教师进修教材《习作与文选》及高中语文课本第四册.然而,我对该文关于李自成起义失败的责任、教训等论述,却不敢苟同.兹略加申述,以资商榷.  相似文献   

19.
阅读骆宾基同志《关于夏禹婚宴礼器出土于殷墟的报告》(以下简称骆文,载《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1年第2期)谨把读后感与探讨所得写出来,向骆宾基同志商榷。  相似文献   

20.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出版的《未定稿》,1989年第6期发表了冯根福同志写的《活劳动和物化劳动共同创造价值》的专题论文。文章中提出的一系列观点,本人实在不敢苟同,特撰此文与冯根福同志商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