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庄子和魏晋时期的玄学大师郭象都提出了各自的逍遥观。庄子的"无待逍遥"是一种主观的精神的逍遥,是一种不受限制、无拘无束的自由;郭象的"逍遥"是"适性"的,是一种现实的物性基础上的逍遥,他对庄子的"逍遥观"既有所继承,亦有超越。  相似文献   

2.
随着历史洪流滚滚向前,“朕”已经成为文字学上的“化石”。《尔雅·释诂》:“朕,身也。”在先秦时代,“朕”是第一人称代词。到了秦始皇赢政一统天下后,“朕”方为皇帝所垄断专用。《史记·秦始皇本纪》:“天子自称曰朕。”即此事。但是,在秦以前,朕并不等于后世的我、余、吾之类第一人称代词。先秦时代,朕往往用作“领格”(所有格),同于今天的“我的”。甲骨文、金文就是这样。《说文·舟部》释“朕”:“我也。”许慎汉人,故所释并不确切。顾颉刚、刘起钎氏指出:“朕——甲骨  相似文献   

3.
"逍遥游"是庄子思想的重要部分,历代注家和研究庄学者都对其有所阐释。方以智及其作品《药地炮庄》可以说是诸多解庄著作中较为突出的一种,这一点在《逍遥游》中尤其凸显。方以智对《逍遥游》的解读,以《易》《庸》为媒介,通过本体、体用与工夫的架构,将庄子的"逍遥"义贯穿为一个有始有终的整体,这在有别于历代解庄者的同时,也使得《庄子》的义理指向和方以智自身的学术特色得以展现出来,而这同样也是促使《药地炮庄》之"逍遥"义如此呈现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从庄子到郭象,“逍遥”的涵义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庄子的逍遥强调对客观外物的超越,带有一种神秘主义的色彩,现实生活中的常人很难达到。而郭象认为,逍遥与外在的环境和形式无关,关键在于内心,只要内心能够超脱淡然。则无论何时何处人人皆可逍遥。郭象通过对庄子的全新阐释,将原本只存在于精神世界的逍遥落实到了现实的人世间。郭象的逍适新意为东晋士人的朝隐之风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逍遥游》中只出现一次“逍遥”,说的是樗下的彷徨者.尽管逍遥之义并不向天分之外展开,而人之于人事中的位置实际也蕴涵于“逍遥义”中.寻求“逍遥义”,或许正需要带着《逍遥游》中瞽、聋者的视听去造访——看不见的看见,听不见的听见.浩荡两千年,庄子的“逍遥义”遍入各家思想,但各家似乎都无法独善自得.在理解庄子“逍遥义”时,不应简单将“有为”归入“儒”而将“无为”归入“道”.  相似文献   

6.
庄子的逍遥思想是通过“小大之辨”、“有待无代之辨”、“有用无用之辨”三个环节来表述的。如果只注意《逍遥游》中的“鹏鴳寓言”一节,则使庄子的思想成了断尾巴蜻蜓。庄子的“逍遥游”境界,是庄子的理想追求,也是庄子的自我设定与塑造。庄子,即逍遥游的象征。  相似文献   

7.
8.
英语短语动词结构复杂 ,有着纷繁复杂的各种语言现象 ,也有着许多组同义的短语。辨别这些同义短语的意义和用法是学习短语动词的难点。本文专辨析表“放出”“发出”之义的短语动词。  相似文献   

9.
自得是郭象思想的重要理论范畴,是其适性逍遥的人生理想的确切表述,与宋及宋以后出现在理学语境中的自得具有不同的理论内涵。在《庄子注》中,郭象为自得确立了本体论上的依据,是万物独化自生的应有之义;作为对逍遥义在现实个体意义上的对等概念,它以适性为基本方法,通过明王之治和自得者双方的协同来实现。自得者在通向适性的道路上,须处理与自身及外界的各种矛盾关系,提升认知水平,拒斥教化、克服跂尚之心等,创造并进入自得之场,从而达到逍遥境界。  相似文献   

10.
朱熹释"义"为"心之制,事之宜",并认为"善善恶恶为义;"其"利"则有"自然之利"与"贪欲之私"两个层面的涵义。在"利"的"自然之利"的意义上,"义"即"利",两者有着高度的统一;在"贪欲之私"的层面上,"义""利"的价值诉求则存在着尖锐的冲突。因此,"义""利"之间乃一种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而就朱熹的义利观所具有的超越历史局限性的普遍意义而言,它对于今天的社会仍然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1.
我爱唱京剧,平时不管做什么,到何处去旅游,我们这些票友总想把唱戏开发出点新玩法。据说,北京市平谷金海湖畔的"农家乐"办得很出色,那里山好、水好、风景好,而且当地人特别热情好客……我把这件事一直记在心上,要把朋友们带到金海湖去,过一次"农家乐"的票友生活。今年春天,我和几个票友前去  相似文献   

12.
敦煌俗曲《十重深恩》:“第七重恩深哪,儿玩耍迟到黑呀;急得我亲娘呀,拍手连连唤啊啊呀。你冷了来穿衣呀,饿了来吃饭呀;儿散旦逍遥呀,不听娘使唤啊呀”(载《敦煌研究》1991年1期101页)。整理者高启安先生附注云:“散旦逍遥,演唱者也说不清其意,疑为‘三旦小妖’。景泰方言有称小娃娃为‘小妖’的,‘三旦’即三岁”(同上102页),此说似有可商。 我们认为,“散旦逍遥”就是“散诞逍遥”的同义异形词,自由自在、无拘束的意思。“散旦”字本作“散诞”,《全唐诗》133卷1351页李颀《答高三十五留别便呈于十一》:“散  相似文献   

13.
清人孙嘉淦在《南华通》中秉持"惟无乃能大"、惟大乃能逍遥的宗旨,多方引用儒家经典与新儒家学说,通过"小者困苦,大者逍遥"的两相对比,最终得出以"至人无己"为"大之至矣"的结论。在普遍以"大"为逍遥的清代庄学界,孙嘉淦的阐说仍具有一定特色,尤其是他引入理学家关于"理一分殊"的观念,从实体存在与观念存在两面来评析庄子的"至人无己",实可谓别开生面。  相似文献   

14.
清人孙嘉淦在《南华通》中秉持"惟无乃能大"、惟大乃能逍遥的宗旨,多方引用儒家经典与新儒家学说,通过"小者困苦,大者逍遥"的两相对比,最终得出以"至人无己"为"大之至矣"的结论。在普遍以"大"为逍遥的清代庄学界,孙嘉淦的阐说仍具有一定特色,尤其是他引入理学家关于"理一分殊"的观念,从实体存在与观念存在两面来评析庄子的"至人无己",实可谓别开生面。  相似文献   

15.
说“义”     
对“义”字的口头语言和古代文献的部分意义用法进行归纳,认为从先秦到现代,“义”字都含有“与众人共同抵御灾难”及“分财与人”的意思。又通过分析同源词来推求古义,考释出“义”字的本义应是分配猎获物分得公平。在此基础上,对中国思想史上“义”字的发展变化提出了一点看法。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从词源的角度辨析了一组包括八个词的同义词(其中譏、诽、诋、诉、谤、诼、讦为王力先生的《同源字典》所无),证明了从词源角度分析词义、辨析同义词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文章严格采用王力先生《同源字典》的上古声韵标准,广泛系联同源词,推求词源义。  相似文献   

17.
论“义”     
“义”是儒家思想体系中最基本的观念和范畴之一 ,是孔子对人的思想和行为进行价值判断的标尺或准绳。也是孔子思想价值观念的集中体现。关于义利的关系 ,孔子及其后学都主张重“义”轻“利”或者以“义”统“利” ,实际上是一个对待群体关系和个体关系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ABA”武是上海方言的一种独特的口头表达方式,本文对“ABA”式与普通话的相关语句进行了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9.
《诗经·邶风·新台》全诗如下: 新台有泚,河水(氵弥)(氵弥)。 燕婉之求,籧篨不鲜。 新台有洒,河水浼浼。 燕婉之求,籧篨不殄。 鱼网之设,鸿则离之。 燕婉之求,得此戚施。  相似文献   

20.
《逍遥游》是庄子文章中的重要篇章 ,自古至今对该篇旨意的理解歧义纷纭。其中最重要的传统看法 ,就是“向、郭”和“支遁”的两种观点。向、郭认为《逍遥游》中大鹏与小鸟都逍遥 ,支道林 (遁 )认为大鹏、小鸟都不逍遥。文章介绍陈寅恪先生如何判断向、郭观点来源于当时流行的才性论 ;并疏释出陈先生认为支道林观点源于佛家《道行经》的根据。文章认为 :如果服膺陈先生考证 ,则两家观点对《逍遥游》的解释 ,皆是源于时代风气 ,属“自出机杼” ,遮蔽了庄子创作《逍遥游》的本意。关于庄子《逍遥游》一篇旨意 ,文章进一步作了考证 ,认为其主旨是大鹏逍遥 ,小鸟不逍遥 ,并以此凸现庄子道、物对立的哲学观点 ,廓清了前人对该篇旨意的误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