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妈祖信仰在海峡两岸及世界华人间维系着相互认同的神缘关系,作为民间宗教现象,妈祖信仰归属俗信的范畴,它不仅对宗教民俗学等学科的研究具有理论意义,同时在实践的层面上具有和平统一、卫国守土、世界和谐、繁荣发展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2.
采用文献法,从体育学视角,分析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妈祖信俗"祭祀中的体育元素传承的基础,挖掘妈祖信仰仪式性表演中摆棕轿、耍刀轿、转凉伞等以身体运动为核心的体育元素的主要表现形式,总结出"妈祖信俗"祭祀中体育元素的6大特性,呈现体育元素在妈祖文化发展的传承过程中的重要性,为加强两岸交流合作和海西建设提供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3.
妈祖信俗是中国沿海传统信俗的典型,妈祖文化在整个沿海地区特别是其肇源地东南沿海有持久影响和重要位置,它隐含着沿海人民对海洋的早期认知与朴素理解,也折射了沿海城镇兴起与海洋密不可分的关系,其中妈祖祭典被视为妈祖信俗的集中直观体现。从结构视角看,妈祖信俗构成了民众精神生活与民俗文化的组成部分,结合的模式类似于本体—镜像模式,本体在仪式的象征域中引申出第二层意义。妈祖在从人格转为神格后,以母性指代消解沿海居民出海航行的艰辛不测,契合随海洋播撒去的"赤子之对慈母"的人性本真而得以流传到今的信俗遗产。妈祖祭典与祭黄、祭孔并称为中国三大祭典,特别是莆田妈祖祭典首批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内涵角度分析,妈祖作为中华文明向海洋探索延伸的图腾,其乐观、进取、包容的精神实质和当代价值与人文理念完全契合,还有重塑沿海城镇的文化空间、沟通台海两岸、辐射海内外华人的重大现实功能。  相似文献   

4.
妈祖进香是妈祖信仰行为的重要内容。近年来,随着妈祖影响力的不断增强,各类妈祖进香活动日渐频繁,妈祖进香活动成了妈祖信俗延续且不断扩展的一个重要表现。以维克托·特纳的“朝圣”概念为视角,理解妈祖进香仪式过程中的“朝圣”内涵,并就进香行为本身对妈祖信众的心灵冲击与现实生活的影响加以分析。在妈祖进香过程中,信众通过大范围、长时段内的进香行为不断重申着民间信仰主动适应当代社会的积极性,而进香过程中的能动者———信众,也在“朝圣”过程中进行了生命体验的更新,反观自我,增进群体生活认知与相互认同。  相似文献   

5.
福建省莆田市是妈祖信俗的发源地。为加强对妈祖信俗的保护,莆田市陆续认定了近百名妈祖信俗代表性传承人。代表性传承人认定的主要依据为是否通晓某一种妈祖信俗文化形态,或是否为熟练掌握妈祖信俗某一技艺的传承者。代表性传承人大多依托妈祖宫庙的平台,通过自我学习、开展活动、培育新人等方式进行妈祖信俗的传承实践,他们在奠定妈祖信俗保护基础、挖掘妈祖信俗丰富内涵、拓宽妈祖信俗传播深度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莆田市认定的虽是妈祖信俗个体代表性传承人,但他们的传承实践主要以团体或群体的方式进行。因此,代表性传承团体(群体)的认定和管理成为值得思考和亟需推进的议题:一方面要加快传承团体(群体)认定,完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制度;另一方面要加大宣传力度,加强基础研究,为政策制定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6.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宝贵结晶和财富,然而由于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还处于起步阶段,加上现代化和社会化的进程的加快,作为"弱势群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有些甚至濒临消失。文章以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湄洲妈祖信俗为例,在总结妈祖信俗的内涵、特征和价值的基础上,阐述妈祖信俗保护和传承困境,同时提出了针对妈祖信俗的开发性旅游保护模式。  相似文献   

7.
妈祖文化是以妈祖信仰为载体而衍生发展的一种民俗文化,其所蕴含的文化精神千百年来一直为世人所推崇,她的价值、功用也一直为历代统治者所重视。文章在分析妈祖文化的核心价值——妈祖精神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了妈祖文化对当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建设等方面的作用,旨在准确把握妈祖信仰,进一步发挥妈祖文化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8.
妈祖信仰是在宋元以降儒、释、道三教的交融及儒、释、道三教与民间信仰充分揉合的背景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妈祖信仰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儒、释、道三教都竞相对妈祖信仰渗透和施加影响。三教与妈祖信仰这种互相影响、互相渗透的复杂关系,体现了宋代以降三教与民间信仰的互相融合趋势;而妈祖信仰对于儒、释、道三教思想和宗教因素的兼收并蓄,又是三教合一潮流在民间信仰方面的具体反映。  相似文献   

9.
明代以来,畲族开始大规模迁移到汉族地区,在与汉族文化的交融中,汉族地区的民间俗神、世俗化的各路尊神进入到畲族的信仰世界.大约在明洪武年间,地处海边的厦门钟宅畲民接受妈祖信仰,开始供奉妈祖神灵.清中期以后,闽东靠海的个别畲族地区也出现了妈祖信仰.此外,在福建山区也发现畲族妈祖信仰的例子.受传统信仰习俗的影响,畲族的妈祖信仰偶发因素较多,传播面不广,一般而言,畲族信奉妈祖仅仅局限于某一个村庄.  相似文献   

10.
妈祖文化是以妈祖信仰为载体而衍生发展的一种民俗文化,其所蕴含的文化精神千百年来一直为世人所推崇.她的价值、功用也一直为历代统治者所重视。文章在分析妈祖文化的核心价值——妈祖精神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了妈祖文化对当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建设等方面的作用,旨在准确把握妈祖信仰,进一步发挥妈祖文化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1.
搜集文人创作的与浙江妈祖文化有关的竹枝词,主要从反映民间妈祖庙会或庆典的盛况、反映船家和商贾敬奉妈祖的习尚和反映民间与妈祖相关的信俗及典故等三个方面来分析浙江竹枝词与妈祖文化的关系,另外还指出—批吟咏台湾及其他地方的妈祖竹枝词亦为浙江籍文人所创作。因此,浙江为中国妈祖文化的最重要的传播省份之一。  相似文献   

12.
在民间传说中我们可窥见民间俗信对制度化宗教(主要指道教、佛教和儒家学说思想)的兼收并蓄、包容整合。民间信仰的兼容性特色可用"儒门释户道相通"来加以概括。而这种兼容性正凸显了广大民众在心理需求与生活指归两个维度上的调适和应用。本着为现世、为生活的实用目的,广大民众自觉或不自觉地将已制度化了的宗教教义和信仰模式涵化转变成能够为其心理和情感所接纳的方式来崇信、践行之。心理需求与生活指归的完美融合又折射出了中国民间信仰的功利性格及特质。民间俗信对制度化宗教具有兼容和整合功能,是与其在生活指向上的功利性格密不可分的。  相似文献   

13.
道教以多神信仰为特征。除三清、四御、八仙等为道教所专有的神与仙人之外,道教还把许多民间俗神纳入自己的神谱和信仰体系。主要有雷公、城隍、土地、门神、灶君、财神、文昌、关帝、妈祖等。随着民间信仰的流行,在口头文学中也伴生出关于他们的种种传说故事。其中以对土地爷和灶君的信仰最为流行,几乎在中国达到家喻户晓的地步,因而有关这两位俗神的传说故事也格外丰富生动,引人入胜。  相似文献   

14.
传统民间信仰与现代生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民间信仰的三类主要崇拜对象俗神、灵物、符号入手,探讨了中国传统民间信仰的构成、演变规律。并着重探讨了传统民间信仰对当代生活的影响,认为大部分传统民间信仰已演变成无害甚至有益的文化事象,只有少部分仍起着危害民众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妈祖本是一个巫女,死后成神,这种由巫到神的嬗变,推动了妈祖神灵信仰的最初兴起。妈祖由巫到神嬗变的实现,首先源于中国古老的巫觋信仰,其次得力于宋代福建地域社会浓郁的巫风。在中国古代民间信仰中,妈祖由巫到神的嬗变并非个案,而是一种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6.
2009年9月30日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政府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审议,决定将《妈祖信俗》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中国首个信俗类世界遗产。近来年,海峡两岸妈祖文化交流呈现出越来越热的繁荣态势。本文阐述了妈祖文化的内涵,分析了海峡两岸妈祖文化的特色,从而提出了海峡两岸妈祖文化交流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7.
自宋以降,妈祖信仰圈与祭祀圈逐渐扩大,对东亚历史与现实均有重要的影响。与此相关,学界对妈祖信仰开展了多层次、全方位的研究,除了传统文献资料的整理汇编以及由此展开对妈祖身世、起源的考证外,近年来新兴学科不断介入,其研究主旨在于以妈祖信仰为媒介,分析妈祖信仰在国家认同中的作用,进而透视国家力量和民间社会的关系。文章从妈祖信仰的文献资料编撰、妈祖信仰研究在不同时期的变化以及权力话语在妈祖信仰中的在场三个方面入手,梳理妈祖信仰研究的历史,并对未来妈祖信仰研究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8.
陕北的庙宇、神堂和窟龛大体上可以分为因神话或传说中的英雄人物及杰出的历史人物修建的庙宇、因俗神崇拜建造的庙宇、神堂和神龛和因宗教信仰修建的庙宇与石窟三类。改革开放以来,随着陕北庙宇的修复和新建以及一家一户的神堂神龛的不断建造,几乎村村有庙,家家有神。陕北民间信仰的神灵并无严密的体系,也无一个至尊之神,而是一神多能、一庙多神。民间信仰的神灵大体可以分为神仙、妖怪和人鬼三类。毛鬼神信仰、民间祈禳十分盛行。陕北信仰民俗迷信俗信并存但以俗信为主流,突出实用性功利性功能,呈现出原始信仰文化的多样性特征。  相似文献   

19.
妈祖文化是中国民间信仰的一部分,它是海峡两岸民间共同信奉的保护神.妈祖文化作为从大陆出去的"移民"文化,它深深影响着台湾民众的信仰,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台湾同胞回大陆寻根的宗教文化纽带.  相似文献   

20.
俗信是被大众广泛认可并参与的民间信仰,就其本质来说属于“生活经验的累积”。但是其中有些经验是科学的,有些经验则是非科学的。其表现,在民俗学上称为“俗信事象”。随着科学的发展,俗信中那些不科学的东西,必然地被淘汰,从而被科学的“生活常识”所代替。结合防治非典,对相关民间俗信事象进行研究,是科学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