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废名和沈从文的小说中都渗透进了“梦”的成分,以对人性美的充分展示,营造起“梦中的田园”。废名的田园中藏匿着禅趣,沈从文的田园呈现出“神性”。相比之下,狭窄者个人体验开出了绚丽的花,宽广者承载起理想的“人生形式”。二人的“恋梦情结”表现为出离红尘的沉迷和梦境难圆的悲凉。写梦手法:一偏重蕴蓄禅趣,一偏重呼唤真情;一刻意制造“间隔”,一执著追求“融通”。“梦中的田园”价值在净化心灵、陶冶情操。  相似文献   

2.
废名小说中最有争议的是其是否反映现实的问题 ,诸多研究者都是将其具体文章往现实生活上套 ,本文认为废名的“现实”不同于一般意义的现实 ,而是作者眼中现实的写实 ,并从其童年的经历 ,以及其真性情来论证其田园小说的写实性。  相似文献   

3.
废名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颇有个性的小说家。他的小说充满着幽静和平之美,颇有中国古代山水画和田园诗的韵味。其幽静平和的美学风格,突出地表现在对日常生活的诗意叙写和对大自然的禅味审视,即将少女诗化,将俗人雅化,将平凡田园劳动美化和注意时空的构成,诸多意象的衬托,空寂、清远、静谧的展现。之所以能形成这样的创作个性,是因为他当初是一位诗人,且深受中国古典诗词的浸润,同时他又是一个佛教徒,对佛教禅学有一定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本文论述了废名田园小说的边缘倾向:创作心态上的对生存的热爱和厌倦,人物描写上的理想与现实,景物描写中的实与虚,创作技巧上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派手法的交融。  相似文献   

5.
儒家文化渗透在废名的文化心理结构中,构成作家精神生命的根底。儒家的现世意识、忧患意识和大同精神贯穿废名小说创作的始终,并对其文化价值取向起了内在的制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现代小说家中,废名向来以作品晦涩难懂而著称。其晦涩主要表现在语言的简练含蓄和主题的含混模糊,原因主要有三:一是互文与反讽混合的修辞手法,二是文本的复调意味,三是作品中的禅道意蕴。晦涩作为废名小说的标志性特征,不仅仅是一个文本现象,而是上升到了诗学和美学的高度,体现了废名对小说美学的独特追求。废名在中国小说现代转型进程中的选择和努力,自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7.
作为有着共同的文学主张和审美追求的文学团体,京派作家的创作表现了对人的自觉和文学自觉的执著,但在作品风格上却色彩各异,总体创作面貌同中有异。杨振声和废名的早期小说创作恰恰体现了这一点,在思想上,两人对人间都有着浓厚的人道主义情怀,而杨振声情感浓烈,爱恨分明,废名则掺杂着佛家思想,显得平和但情感深沉。艺术追求上,杨振声的小说遵循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带有很强的干预现实的目的,擅长运用对比烘托的手法增强悲剧色彩,给读者以心灵的冲击;废名的创作则风格迥异,精雕细刻的语言,弥漫着禅佛思想的艺术氛围的营造,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意境,都已显示出了诗化小说的特征。  相似文献   

8.
针对现当代文学作品中饮食文化研究的薄弱,对沈从文小说中的饮食描写进行解读,认为其作品极少刻意描写饮食,却在不经意间富有简单朴实、天然野趣、自由率性以及象征抒情之美,充满"田园牧歌"式的审美情趣,体现了湘西民间饮食的平凡与实在,对当今过度追求奢华的饮食风尚有着补偏救弊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9.
废名小说具有浓厚的童贞倾向,这种倾向源于创作本性与他的文艺主张的天然契合,同时也 是他的人生追求与宗教情怀的独特表现。  相似文献   

10.
近几十年来文学界对沈从文作品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由以前对他的文学批评和政治批判发展到后来对他的作品的肯定和重视,期间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但在研究中还存在着不足,尚须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1.
本文将废名小说置于中国现代早期文学整体背景下,从孤独情结、生命感伤、死亡体悟、禅与解脱等方面对其深受东方古典哲学影响的思想底蕴予以了揭示。  相似文献   

12.
沈从文与汪曾祺是中国文学史上具有代表性的乡土小说作家。沈从文以一颗“执拗”的“乡下人”的心表示着对乡土的亲和、对都市的逃离。汪曾祺则是跨越时代的富于灵性的作家,在乡土小说方面卓有建树。沈、汪两位作家乡土小说的创作取向及其技巧乃同中之异,而从人生哲学看,汪曾祺从感情上接受了儒家朴素的人道主义精神,沈从文则更多地体现在忧国意识和维护文学的独立性方面。  相似文献   

13.
废名是一位具有鲜明个人风格的现代作家,在京派小说的传承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小说更是被誉为"乡土抒情诗"。本文着眼于废名散文化小说的文本,品析其充满诗意的作品中的冲淡之味和哀愁之思,并探究两者在具体作品中所体现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废名早期小说对现代乡村民间文化进行了浪漫化、古典化、趣味化的文学想象和诗意描绘, 传达出了作家独特的艺术追求和审美取向。这种审美取向体现了社会转型期中国现代文人在追求现代 性过程中的一种“反现代性”的情感诉求。  相似文献   

15.
废名的小说是在现代性的语境中,从人生的苦难出发,以禅悦之心建构的审美乌托邦文本.他以一种反现代性的姿态,坚持某种非中心式写作.在某种意义上,废名小说也是从死亡中生长出来的文学文本,他从佛陀处借来一面"镜子",把"实在心念化",把世界幻化为梦,以审美的方式完成了对生命悲剧性的超越,为荒谬、虚无的生命赋予一种意义.  相似文献   

16.
尽管沈从文的早期小说存有这样那样的缺陷,但并不能因此就否定其创作意义:对作家的人生历程而言,其早期小说创作具有自我拯救作用;对作家的文学道路而言,其早期小说创作具有练笔与奠基作用;对"五四"文学而言,其早期小说创作具有丰富和拓展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坛一位勤奋而多产的作家,其早期创作数量颇丰,有相当一部分内容涉及军旅题材.本文试从沈从文的军旅世家身世、早年军旅生涯和近代社会的尚武任侠精神及文人军旅情节来探寻其进行军旅小说创作的原由.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大师沈从文的高徒汪曾祺,其小说创作传承了沈从文小说的诸多风范,并在传承中有所创新与突破,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创作个性与风格.从沈从文的视角,探究汪曾祺小说创作在小说结构体式、社会批判力、小说语言等方面存在的缺失,深化对汪曾祺小说创作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分析了沈从文小说写作章法.从而概括出沈从文小说的结构模式──抛物线.并从各方面论述了这种结构模式的沈从文作品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20.
在《边城》的高峰以后,沈从文结束了他那独特的湘西梦幻的创作,他的封笔,除了众所周知的当时出版制度和社会动荡这些外部因素外,也有他自身的内在因素,即:都市日常生活的侵蚀、乡土梦幻与现实世界的巨大反差、新的理论思想尚未成熟的制约、地方传统最优的认知方式与乡村现状的矛盾与冲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