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透视看中西传统绘画审美观念的不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西方传统绘画有着不同的透视方法,中国画在其漫长的文化历史演变中形成了“散点透视”的审美观照方式,西方绘画通过自身的文化演变形成了“焦点透视”的观照方式。两种不同的透视观念来自于中西两民族不同的文化形态及审美意识。中国传统绘画的主流是文人画,而文人画注重表现及创作主体情感的抒发,注重“自娱”,强调感性。西方绘画由于偏重于写实主义及对科学的崇尚,所以表达方式倾向于理性化。中西传统绘画的作用也不尽相同,中国传统绘画是一种表现性绘画,而西方绘画是一种再现性方式。不同的透视观实际上反映出中西方审美心理结构的差异。  相似文献   

2.
中西“叙事”的原初内涵根植于各自文化的源头之中,文化基因的异质性使中西叙事形成了不同的传统.比较而言,西方叙事重“故事”,中国叙事重“历史”;西方叙事侧重于“叙”,中国叙事更加强调“事”(即“史”);西方叙事侧重于时间性,而中国叙事侧重于空间性.在全球化的语境下,中西“叙事”概念走向了互渗融合,并为“叙事”增添了新的内涵:形式与文化互渗、叙事媒介泛化、叙事对象泛化等.这些新内涵其实已经先在地包含在中国“叙事”概念的原初内涵之中,显示了中国“叙事”概念的当代兼容性,也表明在当代背景下研究中国叙事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相似文献   

3.
19世纪40—70年代是中西方交往中“华夷观”的剧烈冲突时期,也是其转变的关键时期。以19世纪60年代为界限,之前国人以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为标准来观察和衡量西方;60年代以后,随着中西交往的增多,加之出洋华人的理性观察,接受了西学的士人开始客观理性看待西方伦理道德观念,对西方伦理道德观念也不再视作“洪水猛兽”。“鬼子大人”这一称呼诠释了当时中国人心目中双方伦理道德观念的“夷”与“华”的具象,即西方文化有别于中国文化,但是有些方面则被中国人认可和接纳。  相似文献   

4.
曾国藩文化思想是一个以理学为核心、儒学为主体,同时杂糅一切对其有利的诸子百家思想及西方近代文化而构成的一个庞大而复杂的思想理论体系。“兼容并蓄”性是其演变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特征,具体体现为义理与经世致用、儒学与诸子百家、宋学与汉学、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近代文化四个方面的兼容。  相似文献   

5.
文化是现象背后看不见的手。对当代中西建筑碰撞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从中西方建筑文化差异的角度与深度进行解读十分必要。通过中西建筑文化的比较指出:中国传统建筑的本质是“器”,“器”的定位是“室”用,是实用;西方Architecture的定位是“器艺”,是实用与艺术的并重。对中国当代建筑在功能与形式的关系、“美”与“非美”观念、回归传统的倾向、经济因素与建筑精神、原创与中国建筑大师的培养进行了文化解读,并对日本建筑的现代化历程进行了剖析。指出当代中国建筑的发展必须依靠中国本土建筑师的努力,做到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精髓与现代精神的融合。  相似文献   

6.
总体而言,中国审美形态通过“自然”手法表现为优美,西方审美形态通过“神化”手法表现为壮美;中西审美形态和表现手法的差异,是人类道德禁欲主义文化传统分别与“天人合一”和“神人合一”两种审美心理机制相结合的产物;中西审美形态和表现手法的差异性表现出一种“命定式”的互补关系。  相似文献   

7.
重评胡适的“西化”与“全盘西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二、三十年代胡适的文化观经历了从中西调和到西化的转变。他以激进态度反对文化保守主义,一度支持“全盘西化”口号,但很快便放弃了。他不赞成全盘照搬西方文化,他肯定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和前途,认为中国新文化是中西调和的现代文化。因此,以“全盘西化”来概括胡适的文化立场是不合适的。  相似文献   

8.
中国近代服饰变革作为民主革命的一部分内容,是具有革命性特征的:它是对封建等级制度的一次革命,标志着历经几千年的服饰等级制度在中国彻底消亡;它是对保守封闭的中国传统思想的一次革命,标志着“夷夏之防”彻底消除,西方服饰文化在中国的制度上确立了地位;它是对中国传统审美观念的一次革命,标志着中国服饰审美文化与世界服饰审美文化接轨;它是对服装制作技术的一次革命,催生了中国服饰史上第一个制作服装的流派——红帮。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科学研究模型及其体系具有“形而中”的性质 ,形而中既非道 ,也非器 ,而是象。象乃道的隐性显现 ,乃器的直接生成之源。依此观之 ,西方传统科学属于以“心物二分”为前提而产生的原子论为基础的构成论研究传统 ,可谓“机械式”的“器物学” ,长于分析和机械制造 ;而中国传统科学属于以“心物合一”为前提而产生的“气象学”为基础的生成论的研究传统 ,长于对生命和整体的把握。二者是彼此独立的两大科学传统。中国传统科学在近代的命运 ,不是被证伪 ,而是被打败。世界未来科学的发展 ,将取决于中西两大科学传统的会通与互补。认识到这一点 ,才能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科学的存在价值及其地位作出恰当的评价 ,才能在中国文化现代发展中摆正中国传统科学的位置 ,才能在世界文化和世界科学的未来发展中 ,做出中华民族自己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文化是历史地凝结成的稳定的生存方式,是人之心灵的程序。通过对中西“文化”(culture)概念的归类,西方学者对文化概念的划分似更趋科学和理性,而东方学者似乎更多地体现出些许感性的成分,更明显地反映出人类社会的各种关系。文章通过对中西文化概念的词源学追溯,认为中国的“文化”从始至终就具有感性的精神本义,而西方的“culture”却经历了词义的理性演变。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亚儒家文化圈国家和地区的经济飞速发展,把以儒家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推到世界文化舞台的前列。但是不能因此赞同以“东方文化主导”论代替“西方文化中心”论。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是不同的。一、对西方发达国家,它具有文化交流作用。企图通过中国传统文化来完全化解资本主义现代化的矛盾是不可能的。西方现代化中的问题是社会问题。以生态危机、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的危机、家庭结构的解体、性关系混乱以及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表现出的危机状态,不是简单的文化危机,而在于它的社会结构本身。没有一种外来文化能使西方摆脱现代化进程中所陷入的困境。但是从文化交流角度看,西方人瞩目中国传统文化是非常有意义的。随着中国在世界上经济和政治地位的变化,中国文化必然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改变历来文化中西重东轻的情况。二、对儒家文化圈的国家和地区,它起着道德教化的作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理论并不是东亚经济起飞  相似文献   

12.
文化心理对汉英称谓语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文化重集体 ,重伦理 ,受以家庭为中心的封建宗法制度的影响 ;而西方文化重个人 ,突出表现自我 ,强调人文主义。不同的文化背景导致了中西亲属称呼语和社会称谓语的不同  相似文献   

13.
张世保 《东方论坛》2003,(2):124-127
1自从西方文化以一种强势的姿态进入中国之后,中国的思想文化问题就必然面临着古今中西的选择问题.长期以来,人们在传统-现代两橛对立的思维模式下,认为西方文化是现代的,中国文化是传统的;西方文化是新的,中国文化是旧的.因此,在中西文化的对决中,中国传统文化必然为西方文化所取代,由此,中国的文化传统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也就理所当然的是"断裂"的了.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服饰中的民族文化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中原地区为中心的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绚丽多姿,异彩纷呈,它不单是纵向的继承和延续,更多的是横向的兼容和并蓄。从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到汉代的服饰形成,其中吸取了很多的民族文化元素;魏晋南北朝因民族融合而带来的服饰上的交融以及隋唐时期的胡服风尚,至元清时的服饰改制,可以说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也在不断地融入民族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15.
古今与中西尤西林 孙建乐(陕西师范大学,西安工学院)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人文精神的流行命题是一个形而上学命题。此命题掩盖了人文精神的现代性起源背景,亦即中国文化现代性转化的价值立场所规定的阐释学意向。从根本上说,中国人文主义及其与西方文化的“中西”比较,乃是中国进入现代化所发生的“古今”对立的折光形态,因而它反映的是中国文化自身的矛盾,亦即既追求普世性现代化又置身于现代民族国家格局而不能不持守价值论的文化本位立场,而西方文化在此仅是参照系而已。这一分析结果有助于我们理解 20世纪 80年代兴起的中国大陆马克思…  相似文献   

16.
法律文本相互间的“功能对等物”是不同法律文化之间交流的媒介,在中西法律文化中“功能对应物”呈现交叉现象.中西传统法律文化侧重点不同,在西方“法”强调的是权力和规律,中文“法”则侧重于制裁和惩罚.中西法律文化内涵的不同,导致文化意识不同,西方法学提出“民主”、“自由”、“人权”、“社会契约”、“自然理性”等,而中国法律制度主要源于政治,权力制衡概念空缺.法律文本的严肃性要求翻译务必达到法律效应上的对等,因而法律翻译应注重文化差异,译者需将文化范畴体现细致,要做到忠实于源语信息,实现法律功能的对等.同时,译者也应注重翻译的规范性、准确性和通俗性.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认为,中西文化的本源性区别在于一为“天人合人”,一为“主客二分”。由此引发出中西文化一大差异,即:西方文化既重科学,又重宗教,以肯定方式达成了二者的奇特联姻;而中国传统文化则既淡科学,又淡宗教,以否定方式完成了二者的奇特联姻。本文重点分析了这一差异在中西审美文化中的具体表现和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18.
在十八世纪以后,“经世致用”思想促进了龚自珍、魏源等地主阶级改革派思想的形成,影响了一代士风,促进了向西方学习,更新了社会观念。而不同的政j台集团,又表现出对这一思想的认识差异。近代知识分子在吸收西方文化思想时,总是循着传统文化,去寻求中西学的结合,从而提出“中体西用”的观点。探究“经世致用”这一传统思想在近代的演变轨迹,对于如何真正解决中西学的结合问题,是富有启迪意义的。  相似文献   

19.
由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受到西学东渐的影响,从而使我国固有的师资文化发生了根本性质的变化。由此产生的问题在于我国的师资文化传统,尤其是近半个多世纪以来师资文化的演变几乎被掩盖起来,以致其特点模糊不明。这次访谈以“师资文化”为主题,从西方师资文化转化的动态中,提出重新认识中国师资的问题,或有助于促进对“西学东渐影响”和“中国师资文化”问题的反思。  相似文献   

20.
中国的人文精神和西方的人文精神都立足于“以人为本” ,但其内涵和外延均有较大的差异。西方文化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中国文化在其早期就显示出非宗教性的品格特征———浓厚的人文精神。所以 ,由中西文化所形成的中西人格取向、道德价值观迥然不同。历史赋予我们当代人的使命是通过改造传统文化来发展现代化 ,而不是用现代化来嫁接传统文化 ,这是我们搞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立足点和出发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