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六艺”、“六经”习见于我国古代丈献中,学术界一般认为是指六部儒家经典。其实,先秦只有五经,并无《乐经》,后人说《乐经》毁于秦始皇焚书,只是主观揣测,并无文献根据。汉人所谓“六艺”,原本仅指孔子为教学而开设并为儒门历代传习的六种课程。孔子授课只有《诗》、《书》、《易经》三部古代文献;他讲授礼、乐主要是根据《诗》、《书》,而《春秋》则是他唯一的手编教材。“六经”为“六艺”之尊称,“六经”之“经”,是常道、常法之义,与“五经”之“经”的义蕴有别。  相似文献   

2.
《六经》是中国先秦的重要书籍,是考察中国古代自两千年前到四千年前文化的重要参考资料,里面包含着部分的中国文化的宝贵遗产,弃其糟粕,采其精华,是可以古为今用的。《六经》是《易》、《诗》、《书》、《礼》、《乐》,《春秋》。其内容,《易》是关于哲学方面,《书》与《春秋》是关于历史方面,《诗》与《乐》是关于文学艺术方面,《礼》是关于典章制度方面,都具有相当重要的研究价值。司马迁是中国的一个有名的历史家,他所作的《史记》是一部有价值的历史著作,由于西汉距周代较近,司马迁又博学多识,其关于孔子与《六经》的记述是有其一定根据的。  相似文献   

3.
<阳春集>就其写作数量、艺术水准、艺术风格三个方面来说,都是超越南唐时代的,它应该是柳永之后、晏欧之前时代的产物.正中体形成历程全然没有任何蛛丝马迹,<阳春集>中出现的地名风物与冯延巳身世及所处时代的文化氛围也不相符,如冯词中出现的"芭蕉"等物象即与其身世不符,咏梅词<鹊踏枝>则改窜自宋人杜安世之<蝶恋花>.由陈世修编订的<阳春集>很可能是一部伪作,其词作来源应与杜安世的<寿域词>有关.  相似文献   

4.
"汩"与"汨"本不同字形,但由于都与水有关,又加上篆书隶变的原因,古籍多有混淆。"汩"之音有三:"于笔切"、"古忽切"、"胡骨切"。古代辞书中"汩"之音义搭配有时出现龃龉现象,原因是"于笔切"、"古忽切"、"胡骨切"三音实为一声之转,其最初读音为"于笔切",最初的基本意义为"治水","沉迷"、"疾行"、"水流"、"光洁貌"、"涌波"等都是其引申的结果。汉语中,"汩汩",同"",表"水流动的声音或样子",本应读"于笔切",即"yùyù",由于受俗音"古忽切"的影响,今音已约定俗成,读为"ɡǔɡǔ"。  相似文献   

5.
<左传>第一次将上古原始叙事文体的粗线条记事加以细化,完整地记载一个史实、事件产生发展的全过程,从而开创了"言事相兼"的叙事文体体式.<左传>的这一叙事特征,其内在成因是对"礼"的记载:作者自觉地将"礼"作为记述历史的中心视点,以事明礼,使<左传>始终参照礼来记事;而"礼"以过程和细节表现其意义,要求记录者对事情的本末和细节特别关注.礼仪的言行相兼及记言明义,使得<左传>的作者在创作过程中采用事必兼言的写作手法,由此形成了言事相兼的全新叙事体式.  相似文献   

6.
宋代士大夫优厚的政治待遇、良好的文教氛围、积极进取的儒者精神以及边境之患的社会现实赋予宋人经学与诗学别样之风采.就经学对诗学之影响而言,要者有三:一是宋代经学致用与心学心性观念的两极融通,直接影响了宋代诗学讲求义理与平淡融合的诗风;二是宋代经学对于人格道德的约束与对哲思体会的强调,促发了诗歌讲求“言之悟”与“理之趣”的诗学主旨;三是宋代经学在学术言说方式与诗学文体上面有着交叉之处.而且,宋代理学对词的影响导致词有着从艳情到诗化、由诗化到雅化继而经学化的转变轨迹.宋代经学与诗学之关系对后世经学与诗学之发展极具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孔子为人处事颇为低调,厌恶大话、空话,鄙弃"巧言、利口",嘉许"木讷近仁",推崇多做少说,甚至不说。孔子这一态度,一出于自身谨严的性格,一为教育学生,一为其所"严事"的先贤的影响。孔子宣扬"木讷",旨在补救春秋"尚文"的浮华时弊,同时也表现了其思想的内在超越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8.
王恩来 《理论界》2010,(2):120-123
<正>"正名"是孔子的政治主张。更准确地说,是孔子总结、认定的为政要件或"先手"。古往今来,这一主张虽颇受关注,几成"名学",但在具体内涵的理解上却众说纷纭,  相似文献   

9.
王恩来 《理论界》2010,(1):131-133
<正>孔子曾一度在鲁国代行卿相之职,在《史记·孔子世家》中有明确记载。但近代以来,不断有学者对此提出质疑钟肇鹏先生在其《孔子系年》中,就征引了毛奇龄、江永、崔述等人的异见,概括起来,即认为春秋之时无以"相  相似文献   

10.
11.
神话是先民对世界的形象记忆,<周易>是先民对世界的哲学思考.八卦的产生具有鲜明的神话色彩.<周易>关于宇宙的观念、天地的开辟与万物的创造的抽象解释,在神话中都有具象的描述.神话与八卦在时空观上有着相同的对应认同性.八卦源于神话,<周易>反过来又对神话作出了哲学的解释.<周易>与神话的产生有着相同的思维方式和文化基础,都是先民智慧的结晶,都是中华文化的精华.  相似文献   

12.
关尹遗说考——兼论关尹学说与《太一生水》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子·天下>篇云:"关尹、老聃闻其风而悦之.建之以常无有,主之以太一".有学者认为,关尹学说即以"太一"为核心.随着郭店楚简<太一生水>篇的出土,一些学者认为此即失传千余载的关尹学说.本文辑先秦文献中的关尹遗说,较之<太一生水>,认为在更有力的证据出现之前,将<太一生水>作为关尹学说并不妥当.  相似文献   

13.
孔子作《春秋》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一、问题的提出早在五十年代,周予同先生就提出“孔子和六经的相关度”问题;七十年代末,在他逝世之前,又强调指出:“疑问还没有为科学研究解决以前,要做到客观地深入地估计孔子的历史功罪,恐怕也难……不仅孔子问题,连中国哲学史、中国思想史、中国史学史、中国文化史的问题,也无法彻解决的。”这些话并未引起学术界的足够重视,令人遗憾。无论从孔子研究的角度来看,还是从中国史学的角度来看,弄清孔子与《春秋》的关系,都是一个带有关键性的问题。据史所载,孔子曾说过:“后世知丘者以《春秋》,而罪丘者亦以《春秋》。”孔子认为自己的历史功过主要在于《春秋》,所以断言后人将据《春  相似文献   

14.
《九章》可算得是屈原诸作之中疑点最多的诗篇了。笔者确信,在目前并没有足够的理由反证《九章》中一螳作品非屈原所作时,我们还是应该将《九章》作为屈原创作的一组诗加以处矾。特别是当我们从某个角度发现《九章》的内部存在着一种共同的特征,而且这些特征又与公认为屈原所作的《离骚》有着某种必然联系时,我们就更有理由将《九章》看作是屈原的作品了。  相似文献   

15.
《水浒》祖本探考——兼论施耐庵为郭勋门客之托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水浒》究竟成书于哪一朝代?著者为谁?这是多年来聚讼纷纭的一桩学术公案。郑振铎在《水浒全传·校勘记》中说:明嘉靖年间武定侯郭勋刻的《忠义水浒传》二十卷本(残本)“为仅存之《水浒》最早本”,这是不错的。但它是否就是《水浒》的祖本?更进一步,它是根据已经流传的抄本付刊的,还是由郭勋指使人编著成书,并出资付刻的呢? 根据我的研究,郭刻本就是《水浒》最早的刻本,它其实就是郭勋的门客执笔的;成书不早于嘉靖十一二年,即十六世纪三十年代初。  相似文献   

16.
"君子之学"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但孔子的君子思想并非凭空产生,它有其发展成熟的思想背景和内在逻辑。在对当时的天命观进行推进的基础上,孔子提出了极富创见性的"君子之学"。殷商时期,"帝"全能而不全善,人们的命运全在上帝的笼罩之下,故而导致了"卜筮之学"十分兴盛,人们只能通过祭祀和占卜来获得上天的旨意以趋利避害。到了西周时期,因为政治的需要,周初统治者一方面保留了天的主宰性,另一方面也给天加进了伦理的内容,把天命与统治者的德性联系起来。而孔子对以往的天命观又进行一次大的转变,把天命下贯到每一个人的心性之中,为德性找到一超越的根据,导致了"君子之学"的提出并决定了此后儒学发展的大方向。  相似文献   

17.
孔子“正名”新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孔子"正名"说和"名分论"、"名实论"并无天生的关系。《论语》的"正名"之所以会被赋予各种各样的解释,很大程度上是后人依据后代的"正名"观去臆测孔子,在名思想发展史进程中将孔子"正名"说从一个虚壳一步步充实成为一个实体。孔子"正名"的原义或许很简单,并不是要建立什么"名"的规范系统,而只是在历史上孔子第一个意识到了语言对政治的重要性。也就是说,孔子作为一个政治家注意并预见到了名之不确定性、暧昧性、随意性对政治所可能带来的影响,看到了语言在无法准确表意、或为人无法准确接受时会出现的政治后果,意识到了"名"作为明确是非、建立标准之手段对社会政治所能产生的巨大作用。孔子虽然提出了言语之不统一会导致政治的不统一,却没有贡献解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论《离婚》——兼谈传统与“拿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漫步在鲁迅小说的人物画廊里,会意识到这是一个异彩纷呈,璀璨生光的世界。那么多“熟悉的陌生人”争着向你招手:从狂人到魏连殳,从闰土到阿Q,从单四嫂子到子君,从赵太爷到高老夫子,这些形象都是真实的、新颖的、独创的、激动人心的。当我们走到画廊的尽头,便很自然地遇到一位“瞪着眼”,有“两只钩刀样的脚”的农村妇女,她就是《离婚》里的爱姑。爱姑有自己的特色,她不象单四嫂子那样善良、懦弱而带点  相似文献   

19.
《论语·阳货》“其未得之也患得之”中未脱“不”字,通过对《论语》中出现的所有“患”字用法的分析可知,此处的“患得之”意为“以能否得到为患”。  相似文献   

20.
陈华  严军 《东岳论丛》2005,26(5):207
周洪才<孔子故里著述考>一书由齐鲁书社于2004年5月出版,该书作者前后花费了十四五年工夫,历尽艰辛,笔触所及,上下数千载,纵横万千里(子孙迁徙他邑如衢州孔氏、临沂颜氏等皆在收录之列),共著录490人,1700多种著作,洋洋八十三万八千言,有人称此书乃"集历代阙里文献著录之大成"、"其体例之完备精善,征引之浩博,使交口称赞的清朱彝尊<经义考>不得专美于前."似不为过.读过此书,感觉其在以下几个方面的成果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