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 毫秒
1.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视阈中研究政治平等问题,它体现的是个人与国家、国家与社会之间关系的问题,关乎社会制度的原则、理念和价值。从政治哲学的研究角度,深入剖析以核心价值观为表征的当代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中政治平等的内涵,既表现了人类的政治实践,又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在当代中国实践中的运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实践中,政治平等是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要环节,其实践体现了核心价值观的根本要求。 相似文献
2.
龚天平 《中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
经济平等一直是经济伦理学关注的重大主题。当代功利主义、自由主义、阿马蒂亚·森、分析的马克思主义者虽然较为精细地论说了经济平等,但都没有挖掘经济不平等的社会历史根源,而是囿于资本主义私有制前提进行讨论,因而都提不出实现经济平等的根本途径。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经济平等伦理观的确立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立足中国现实,并契合中国优秀传统伦理道德文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平等伦理原则主要指经济权利平等,即社会成员都拥有平等地追求自己满意的生活所需的经济条件的权利,同时包括经济机会平等、经济规则平等和经济结果正义等三个维度。 相似文献
3.
成海鹰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5(3):76-80
价值观念是社会的产物和表现,必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革,当社会发生巨大的变化,价值观的变迁也随之而来。人们总是在一定观念的支配下行动,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意义重大。通常,核心价值观是一个社会最基本的、起主导作用的、长期稳定的价值观,它不仅对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起指导作用,而且表现社会成员最基本的价值理想。核心价值观是共同体内部类存在的观念准备,它是价值观中最合理、最主要的成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建立的,在制约社会主义共同体的价值体系中,对个体的行为起主要的引导和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4.
周家荣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1):11-15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不仅是价值生成的源泉,也是价值现生成的源泉.实践是价值生成的源泉主要体现在实践的对象性意义与本体论意义上.实践是价值现生成的源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生产实践是价值观生成的最终依据;交往实践是价值现生成的显著力量;文化实践是价值观生成的直接源泉.从实践与价值、价值现之间的逻辑关系中可以得出,人民群众的实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价值生成的源泉.人民群众的实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的内在根据,同时也在三个方面体现了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价值生成的源泉,即人民群众的生产实践、交往实践、文化实践分别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价值生成的根本源泉、基本源泉和直接源泉. 相似文献
5.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Z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应有之义,本文主要从个人价值视角去分析和阐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培育路径,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应关切个人价值观的实现、融合和共通,个人价值观的价值结构和层次排序关系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成和发展,这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机制研究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6.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4):34-39
制度是利益关系的表达体系,利益构成制度内在的客观内容。普世价值思潮是当前我国意识形态领域中具有明显制度诉求的错误社会思潮。马克思主义关于意识形态实践性、阶级性、时代性、开放性和掩蔽性的相关论述,为我们正确认识普世价值思潮的本质提供了理论依据。普世价值思潮对当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成了严峻挑战。从逻辑上看,普世价值思潮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解构表现为两种路径,即理论解构路径——以普世价值取代普遍真理;实践解构路径——以价值掩盖价值实现方式。这种挑战促使理论界进一步思考如何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我国当下的价值观格局中居于主导地位。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科学内涵,有助于我们从本质上认识普世价值思潮的谬误,为加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提供理论保障,进而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坚持正确方向。 相似文献
7.
张舜清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58(1):50-59
儒家君子的等差意味,源于儒家对天地及其创生的万物等差存在这一客观实然的认识.儒家是在万物等差存在这一客观事实基础上理解平等问题,认为真正的平等只能存在于对万物先天的等差需求及后天努力造成的差异的区别对待之中.但这并不意味着儒家君子观没有平等追求.儒家的君子观蕴含着深刻的生命平等意识,也隐含着人格平等、起点和机会平等等法权形式的平等主张.更为重要的是,这样一种平等主张也包含着义务的向度,是把权利和义务相平衡的平等主张.这种平等主张经过合理的诠释能够转化为培育当代中国平等价值观的积极因素,并为其提供精神动力和心性支持. 相似文献
8.
董朝霞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7(2):1-8
价值是一种文化现象,文化又是一种价值现象。文化是价值生成的根基和土壤,价值是文化的核心和本质。二者相伴而生,内在统一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实践。伴随全球化进程,各民族国家文化一方面深度融合,另一方面又冲突不断。多种因素聚合,使得“人类主体”及其相应的全球性价值问题日益凸显。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价值论为理论逻辑,立足当代中国与世界文化与价值发展的实践逻辑,剖析文化与价值的对视,既有助于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兴盛,又助益于以人类为最高价值主体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内蕴的共同价值的建构。 相似文献
9.
谢清果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4):73-76
邓小平民本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与中国传统民本思想创造性结合的产物。它与传统民本思想有着明显的区别 ,自身包涵着丰富的意蕴和显著的特征。深入学习邓小平民本思想对于把握邓小平理论的精神实质、加强和改进党风廉政建设、促进改革开放 ,从而实现人民根本利益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Z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但具有凝聚社会共识、引领社会思潮的力量,以生态的视角探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生态文明新时代发展的应然之举。本文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态思想渊源以及国家层面的生态价值追求、社会层面的生态价值取向,个人层面的生态价值要求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态意蕴进行探析,有助于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以及实现时代价值转换。 相似文献
11.
习近平绿色发展理念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解读这一理念是准确把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钥匙.习近平绿色发展理念包含三重意蕴:其一,习近平绿色发展理念的理论依据是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深刻揭示了人与自然的统一性关系;其二,习近平绿色发展理念的实践要求是坚持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共进,突出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性关系;其三,习近平绿色发展理念的价值旨归是彰显以人民为中心的主旨,明确了绿色发展与人的发展的统一性关系.习近平绿色发展理念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时代价值,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开辟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新境界,追求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共进的理念为全球生态治理提供了中国样板,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凸显了实现人民幸福的生态民生观. 相似文献
12.
和平与发展主题范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范畴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逻辑单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一组重要范畴。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是对当代国际政治秩序和经济秩序的现状及其发展前景的准确判断和科学抽象。而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范畴的和平与发展,必须首先要在认识论的层面把握范畴的内涵和历史沿革,在此基础上才能进一步探讨和平与发展作为时代主题提出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王友富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39(4):13-19
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次具有特殊意义的重要会议。这次会议在关键时刻挽救了党和红军的命运,所以其历史地位尤为重要,历来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由遵义会议衍生出的遵义会议精神在革命战争年代指导中国共产党人励志奋进,勇往直前,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在新时代背景下,遵义会议及其精神依然具有与时俱进的文化价值,作为红色文化的标志之一,其精神力量仍然可以发挥激励新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不畏艰险、砥砺奋进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对“现实的个人”范畴的揭示,经历了从黑格尔主义的抽象的人转向费尔巴哈形式现实但内容抽象的人,进而转变为从事物质生产的现实的人,再发展到阶级逻辑中的具体的人,最终成为摆脱一切“非人”的束缚而自由全面发展的人的现实化、历史化历程。这一揭示历程也是马克思不断超越自我,实现其思维方式和哲学世界观变革的过程:从实体思维方式向实践思维方式的转变;从“解释世界”向“改变世界”转变;从对人本质的抽象理解向实现人类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转变。 相似文献
15.
肖红旗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3,29(2):50-52
法治是人类自身理性关怀的方式和手段,只有良法才能体现人文价值。能够反映公平正义原则,逻辑结构和内容合理并保障人权的法律,才是良法。在法治社会,人人都崇尚法律,信仰法律是最高的办事原则,法律在民众中有很高的公信力,才具有最高权威性。 相似文献
16.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4):69-74
运气平等理论在事实上面临着没有给予弱者以真正平等尊重的困境。因为它的敏于抱负、钝于禀赋之基本主张不仅包含着贬低或羞辱申请者的可能性,而且允许对可责备的弱者不施以救助,即便他们处于不平等的社会关系中。摆脱这种困境的一个路径是安德森的民主平等理论。该理论主张只有维持和促进平等的社会关系才能对弱者表达真正的平等尊重,但是由于它没有恰当地处理弱者的个人责任信息,因而事实上也没有给予弱者以真正的平等尊重。 相似文献
17.
论德育目标的价值蕴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澍军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16-20
德育目标是教育目标在德育领域的具体化。它在本质上是德育价值的凝结状态,是其自身前提性条件的整合统一,是德育活动中的价值枢纽。德育目标的层次间、域分间的辩证联结,要求我们在认识和处理德育目标时,必须注意协调过程目标与终极目标、首位目标与非首位目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价值的主体性维度及其意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孙伟平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1(3):100-104
主体性是价值的根本特性。从主体(人)出发,深刻认识主体,充分理解和把握价值的主体性,是研究和解决价值问题的关键。从主要关注客体转向关注主客体关系、特别是关注主体,立足主体性维度进行价值分析、乃至一切哲学问题的分析,具有重要的意义。它突出了主体的权力和责任,消解了价值的客观性神话、普遍性神话、以及所谓永恒的“价值真理”。而且,价值的这种“主体性”是一种客观现实,它本身是不可能被“摧毁”或“消解”的。 相似文献
19.
强化和改进党的领导的工具,手段,沟通党和人民群众的桥梁;为推动生产力发展提供内在精神动力,有助于解决经济改革中的各种矛盾,为市场良性发展奠定方向保证;成为中国教育的灵魂,应对网络社会的呼唤,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共同构成思想政治教育现时代的政治、经济、教育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