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5 毫秒
1.
《讲话》是毛泽东文艺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思想的代表作。这一思想有其理论和现实基础。文艺的党性包括本质层面和现实层面的定义。坚持文艺的党性,要求党员作家做到思想上入党,要求所有作家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要求文艺服从于政治而非个别政治家。文艺的人民性体现在文艺创作的对象、内容和评价标准上。毛泽东对普及与提高、教与学、动机与效果关系的阐述,体现了文艺的人民性要求。今天,坚持文艺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仍具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中国美术理论与创作实践继承与弘扬了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中的人民性,植根于中国传统美术中的平民性,得益于中国近现代美术革命中为人生而艺术的倡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是在美术理论与创作实践中,倡导与坚持人民是美术作品的创作者,人民是美术表现的主角,人民是美术服务的对象和评判者。当前美术的人民性得到复兴,但也存在一些挑战,在美术创作主体、创作方法、评价标准等方面人民性仍然存在弱化、虚化的现象。在新时代,要解决美术理论与创作实践中所面临的这些新情况新问题,必须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  相似文献   

3.
人民性:中国共产党廉政思想的根本特征和价值考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共产党廉政思想的人民性特征是历史形成的。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人民性是廉政思想的根本特征,也是其价值考量。坚持人民性为根本特征和价值考量的基本经验与现实启示在于:为了人民,必须坚持人民利益至上,务求从严治党;依靠人民,必须坚持廉政综合建设,不搞群众运动;取信于民,必须坚持实实在在反腐,以廉政保民生。  相似文献   

4.
人民性是《庄子》的精华所在,主要表现为:肯定了劳动群众的重要地位,统治者要知民心、顺民意,体恤弱者,博爱众生;天地对万物的养育是均等的,统治者要平等待民,与民众共富贵,不以势压人,不以财戏人;揭露了统治者的残暴贪婪,对劳动人民充满了同情之心。《庄子》一书在两千多年前提出的这些思想是弥足珍贵的,《庄子》的人民性也带有时代烙印。  相似文献   

5.
本文认为,文学人民性与历史进步性是有区别的。文学人民性的原本意义是文学艺术与劳动人民的关系问题,其涵盖面是有限度的。通过扩大人民性中“人民”的范围以扩大文学人民性的涵盖面的作法难以行得通。对古代文学的评论中应区分人民性与历史进步性,并坚持人民性的原本意义,不可用人民性代替历史进步性。  相似文献   

6.
明确报刊的党性原则的是列宁,中国共产党建党之初就接受了列宁的这一思想,党性原则成为我党报刊遵循的根本原则。在马克思早期新闻实践中,"人民报刊"的思想有较为系统的论述。毛泽东从党报的立场、服务对象、办报方式等多层面论证了党报的"人民性"原则。党性和人民性原来是两个互不搭界、各有使用范围的概念,中国共产党提出党性就是人民性,将二者巧妙而精致地融合在一起。这是中国共产党的重大理论创新,也是党对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的重大贡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提升人民性的地位,将它与党性并列,这既是党的最高领导人做出的最新重大判断,又是党对于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的最新理论突破和最新理论结晶。从本质上讲,坚持党性就是坚持人民性,坚持人民性就是坚持党性,党性寓于人民性之中,没有脱离人民性的党性,也没有脱离党性的人民性。只有坚持党性才能更好地体现人民性,只有坚定反映人民性才能更好地增强党性。党性和人民性结合得越是紧密,党性与人民性兼容得越是贯通,就越是有利于我们加快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伟大步伐。  相似文献   

7.
明确报刊的党性原则的是列宁,中国共产党建党之初就接受了列宁的这一思想,党性原则成为我党报刊遵循的根本原则。在马克思早期新闻实践中,"人民报刊"的思想有较为系统的论述。毛泽东从党报的立场、服务对象、办报方式等多层面论证了党报的"人民性"原则。党性和人民性原来是两个互不搭界、各有使用范围的概念,中国共产党提出党性就是人民性,将二者巧妙而精致地融合在一起。这是中国共产党的重大理论创新,也是党对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的重大贡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提升人民性的地位,将它与党性并列,这既是党的最高领导人做出的最新重大判断,又是党对于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的最新理论突破和最新理论结晶。从本质上讲,坚持党性就是坚持人民性,坚持人民性就是坚持党性,党性寓于人民性之中,没有脱离人民性的党性,也没有脱离党性的人民性。只有坚持党性才能更好地体现人民性,只有坚定反映人民性才能更好地增强党性。党性和人民性结合得越是紧密,党性与人民性兼容得越是贯通,就越是有利于我们加快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伟大步伐。  相似文献   

8.
文艺的人民性,是周恩来探索文艺为人民服务问题、也是他整个文艺思想与实践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所谓文艺的人民性,是指文艺作品与人民联系的程度,反映人民思想、感情、利益和愿望的深度。换句话说,凡是反映了一定历史时期人民的思想、情绪、愿望和利益,提出了人民密切关注的重大问题,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有利于提高人民的文化艺术修养,有助于培养人民的健康情操,为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都是具有人民性的作品。从中外文艺的发展历史来看,无论是文艺家还是评论家,都在自己的创作和研究  相似文献   

9.
人民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话语,"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进入历史情境、回顾经典文本,马克思"人民性"思想的内核大致经历了从自由意志到理性复归、从抽象到具体、到最后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演变。深刻理解这一思想的逻辑嬗变,对帮助我们理解马克思"人民性"思想的深刻内涵,领会马克思主义的起源和初心使命,准确把握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0.
邓小平理论最根本的思维方法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表现为实践性、务实性、创新性、开放性和人民性等特征 ,其落脚点为人民性。学习和理解邓小平理论的思维品格及其人民性 ,对于学习和掌握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精神实质 ,实践江总书记“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引向深入 ,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中西文学艺术中表现善与恶是截然不同的。中国文学、音乐、绘画艺术作为表现和强化“善”的手段 ,呈现出崇扬美德、表现和谐、追求圆满的特征。而西方文学、音乐、绘画艺术却表现了善恶冲突 ,甚至突出了“恶”来反映现实 ,揭示人性 ,从而表现出暴露阴暗、紧张冲突、综合繁纷的特征  相似文献   

12.
人格理论产生于罗马法,罗马法上的人格带有浓厚的身份性特点。近代民法抛弃了身份人格而强调人格之平等,并以此为前提进行民法典的建构。在此基础上,现代民法提出了人格权概念并对其进行规定。从本质上来说,人格权乃是自然人基于伦理人格而享有的,在实定法中得以确认的自然权利,其应属于私权利范畴。  相似文献   

13.
分析普通高等学校扩招后本科专业结构调整与建设管理工作面临的形势和存在的突出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强本科专业建设与管理的措施,着力通过教育管理的创新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4.
对于牛郎织女传说的研究 ,仅从史家观点和幻化形式入手 ,是偏颇和形而上学的 ,并使之失去了反封建意义。其“鸟鹊添河”幻化形式乃是一定历史阶段审美主体审美意象外化的一种特殊形式。在审美角度阐释牛、女爱情故事及外在形式 ,具有更为直接和普遍的意义 ,并能感性地揭示其反封建主题。  相似文献   

15.
加强本科专业建设与管理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普通高等学校扩招后本科专业结构调整与建设管理工作面临的形势和存在的突出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强本科专业建设与管理的措施,着力通过教育管理的创新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6.
人的实践活动与动物的活动是有着本质区别的。动物与对象之间的关系是“二项结构”,人与对象的关系“三项结构”。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实践对象的观念化和观念的对象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其间需要借助于实践工具 ,建立人所特有的第二信号系统以及通过语言符号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7.
就业压力是我国现阶段及今后长期面临的重要问题。劳动力市场 ,尤其是城乡劳动力市场的分割是导致我国资本深化的重要原因 ,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过度发展限制了劳动需求 ,进一步加剧了就业压力 ;劳动力市场分割增加了行业专用性人力资本投资的风险 ,降低了投资的积极性 ,间接引发文凭教育过度。建立全国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是缓解我国资本深化、教育深化的重要措施 ,也是解决我国就业问题的根本所在。  相似文献   

18.
善恶评价是一种认识活动 ,其认识活动的实现必须依据两大要素 ,即善恶评价的主体与客体。因此 ,分析与探讨善恶评价的主体与客体及其二者的关系 ,对于我们深入地把握善恶评价的活动机制和结构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汉字的产生为中华民族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今天仍在发挥巨大的作用。它的形体经历了甲骨文到楷书的演变。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汉字“正体”与异体并存,繁简也在互相转化。从汉字的历史演变看,繁化总是少数的,总的发展趋势是简化,简化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由简入繁是不符合汉字发展的历史潮流的。  相似文献   

20.
信用缺失与权利义务的失衡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权利与义务是社会关系的基本内容,也是信用关系的基本内容。信用虽然表现为对于人们交往活动的基本义务要求,但其实质却是对于权利的承认与尊重,权利与义务的统一是信用秩序赖以建立和维持的基础。社会信用缺失的根源在于权利与义务的分裂和背离,因此,重建信用的核心在于为守信者提供利益保障,使背信之人受到应有的制裁,恢复权利与义务的平衡。在信用秩序的重建过程中,制度具有关键的作用。只有道德的价值导向与制度的利益导向的有机结合,社会信用秩序的重建才有希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