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翁同和与甲午和战之争戚其章和战之争,是甲午战争时期帝后党争的主要形式。翁同和作为帝党首领,在甲午和战之争的表现,早有时贤论列,创获良多,然有些问题似仍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借甲午海战百年之际,爱作斯文,以就正于大家。甲午和战之争中的翁同和光绪的主战与翁...  相似文献   

2.
唐德宗朝七次主要的朋党之争,是统治集团内部不同派别间的权力斗争,其间的联合与分裂、利用与打击,无不表明这一点。斗争双方既不是什么士庶之争,也无本质上的是非之别。  相似文献   

3.
马英九获国民党提名2008年“总统”候选人之后,围绕马英九的副手之争,国民党内的“假团结,真分裂”暴露无遗。  相似文献   

4.
“陈史之争”透视彭思云,陈鸿建弹指一挥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已五十周年。时值此刻,回顾过去中国抗战时期的“陈纳德、史迪威之争”,恐怕不难管中窥豹,可见一斑,了解蒋介石在抗战紧要关头(1942—1944)对日态度以及美国当时的对华政策与对日作战之策略...  相似文献   

5.
佛典汉译的文质之争是我国翻译思想的第一次争论,历时长久,影响深远.由于年代久远,文质之争常被一些学者比附为西方的意译、直译之争.事实果真如此吗?对比研究显示:佛典汉译的文质之争与西方意译、直译之争的出处不同,内涵不同,争论过程也不同,佛典汉译的文质之争渊源于我国传统文化,内涵是译文语言的文丽或质朴,需要解决译文是否需要文饰的问题,属于语言风格的争论;而意译、直译之争渊源于西方传统文化,内涵是按意翻译还是按词翻译的问题,讨论如何传达原文的问题,属于翻译方法的争论.这些不同说明文质问题不等于意译、直译问题,二者虽有关联,但侧重点截然不同,我们不能简单地把佛典汉译的文质之争比附于西方的意译和直译之争.  相似文献   

6.
晚清海防与塞防之争进入学术视野,始于蒋廷黼的《中国近代史》.此前它曾是奏折中的"海防议";之后近30年,它一直被"性质之争"所困扰:历经淮系与湘系利益之争、爱国与卖国之争和两种策略之争三个阶段.至20世纪末,在近代化视角下,关于海防与塞防争论的研究,摆脱了"性质之争"的局限,研究空间得以拓展.  相似文献   

7.
试论战后美国总统与国会的外交权之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美国总统和国会的外交权之争源于美国宪法有关外交权规定的模糊性,并随宪法和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增添新的内容。二战以来,总统和国会的外交权之争渐趋激烈,成为触及美国宪政制度核心的一个问题。本文初步考察了总统外交权一度膨胀和70年代国会外交权复兴的原因及其对外交政策决策过程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作者认为,总统和国会的这种权力之争在今后还将以或激烈或缓和的形式一再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8.
唐宋文章向来被视为一体,故有所谓"唐宋八大家"之说。但唐宋时代文化迥然不同,唐宋文章也因而有别。唐文乃中古之文,宋文有近世之风;唐文是复古的,宋文是维新的,唐宋文之争的实质是唐宋文化的转型与差异。唐宋文章之别在韩欧之争、韩苏之争、韩朱之争中有非常鲜明的体现。  相似文献   

9.
4月3日,在台北的“开南商工”操场,国民党副主席、台北市长马英九正式当众宣布角逐国民党主席,正面挑战国民党副主席、“立法院长”王金平,这标志着“王马之争”公开化、表面化。尽管两人都公开宣布把这次主席位子之争定位为“君子之争”,但由于这场“君子之争”关乎国民党的命运以及台湾政局的走向,自然而然就充满了“火药味”。  相似文献   

10.
在短短的37年时间里,中华民国就发生了数次的建都之争.从1912年到1945年,影响较大的论争有四次之多,而1946年国民大会期间的建都之争,却鲜有专文论述.这次论争,与前四次相比,有同有异,这次论争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北平和南京之间,还提出了一些新的建都思想和国家建设的理念.  相似文献   

11.
反心理主义的现象学:超越心理主义和反心理主义之争沈玉龙世纪之交西方社会的变迁和科学发展使传统哲学陷入巨大的危机,现象学哲挚正是发端于这一哲学危机以及心理主义和反心理主义之争。心理主义和反心理主义之争心理主义和反心理王义是本世纪初具有重大影响的哲学流派...  相似文献   

12.
西方人权观念与世界人权之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人权观念与世界人权之争徐俊忠人权问题是当今国际社会不能回避而又引起重大争论的问题,本文拟从考察人权观念的演进入手,力图揭示当代人权价值的嬗变,透视西方人权观念的实质,以利于加深对当代世界复杂的人权之争的理解与把握。一人权理论发端于近代西方。其第一...  相似文献   

13.
论庄惠之争     
论庄惠之争安继民(河南省社科院哲学所)庄子是先秦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庄子思想充分发展了道家思想的所有方面。惠子是名家“合同异”派的代表人物,是先秦诸子中最有科学素质和世俗精神的人。庄惠之间那饶有情趣的学术争论,自然会给我们留下诸多启迪和思考,本文拟略...  相似文献   

14.
礼仪之争对中国经籍西传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礼仪之争对 1 7、 1 8世纪中国典籍西传的影响 ,首先反映在对研究和译介文献的选择上 ,其次反映在礼仪之争的阶段性变化对译介和出版作品的数量有影响。礼仪之争之所以会影响知识传播活动 ,一是因为礼仪之争归根到底是耶稣会士的宗教立场和传教政策所引起 ,而耶稣会士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与传播也是由其思想倾向所决定 ,因此礼仪之争与知识传播间具有内在联系 ;二是当礼仪之争演化为权力冲突后 ,权力当局通过给出版环境施压而影响知识传播的内容和规模  相似文献   

15.
文艺界历时一年多沸沸扬扬的姚雪垠与刘再复的论争渐次归于平寂了,但这场论争为人们留下的并不是句号,而是一个问号。因为姚刘之争的意义决不只是这二位文艺界知名人士的学术观点之争或个人门户之见,这次论争甚至超出了文艺论争的范围。在一  相似文献   

16.
中国近现代宪政转型史犹如一片茂密的森林,本文仅仅着眼于其间的一根枝节,即时人如何应时突如其采的中西之争;于此.古今之争如何作为一种解决时症的药方浮出历史的浩瀚水面;两条本不相干的路径,如何在宪政之镜像、理念、制度等三个屡面发生奇异的汇合,并可能生成一种值得发扬的政治经验乃至传统,以度它对今日中国的宪政建设具有什么启示意义,作者不奢求全部回答这些问题,而在于将问题敞开,呈现思想之张力,同时将答案留给未来。  相似文献   

17.
1926年底至1927年初,北伐战争迅猛发展,革命势力席卷中原,中国大革命处于高潮之中.这时,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新右派,为了控制革命规模,篡夺革命领导权,分裂革命统一战线,挑起了一场迁都之争.所谓迁都之争,“实系由蒋总司令坚持要国民政府和中央党部迁往总司令所在地的南昌所引起的.”①由于中国共产党人和国民党左派在广大人民的支持下,紧密合作,坚持斗争,终于挫败了蒋介石的阴谋,取得了迁都武汉的重大胜利.  相似文献   

18.
每当人们论及近代新疆问题,自然就忆起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中期清朝统治者内部发生的一场所谓“海防”与“塞防”的争论。关于这场争论的性质,过去一般认为,海塞防之争是李鸿章和左宗棠所各自代表的湘淮系集团之间争权夺利的斗争。近些年来,许多论者否定了这种说法,认为海塞防之争的实质是要不要新疆的问题,是一场爱国主义与卖国主义的斗争。我们认为,从维护国家领土完整,符合中华民族长远利益来看,对“塞防”论应给予充分肯定的评价,但能否以此论定这场争论的实质就是爱国主义与卖国主义之争,则似可进一步讨论。  相似文献   

19.
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是近代中国同时并立的两大著名银行。然而,在北洋政府时期曾多次出现两行合并之争议,尤其是在1916年和1921年两行发生停兑风潮后,合并之争非常激烈。中交两行合并之争的出现,与两行当时的性质相近、分工不明有直接关系,更与当时两行与政府之间、政府内部派系之间的矛盾斗争密不可分,同时也反映了当时中央银行制度的不健全。  相似文献   

20.
林延清 《东岳论丛》2008,29(1):118-121
论及明朝万历政局演变,"国本之争"是非常重要的事件。但明神宗之母李太后在国本之争中究竟起到何种作用和影响,史界就缺乏系统深入的阐述。本文拟对此问题做一初步解析,有不妥之处,务请方家指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