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由明入清的杂剧作家中, 活跃着一个遗民创作群体。他们的杂剧创作表现出深切的责任感和忧患意识, 或借助于历史时段的选择和对汉家皇帝的反思, 或借助于对现实政体的认知和女性形象的托举, 或借助于对遗民人格的肯定和人物形象的自喻性等, 力图通过叙事策略的运用达成关怀现实的主题,具有特殊的文学史意义。  相似文献   

2.
秦简夫杂剧的语言质朴本公。充分体现了他崇尚自然的创作追求。他不追求情节的曲折和冲突的激烈,而是用生动的细节和真挚的情感吸引观众。他十分注意细节的描写和刻划,注重由情入手,以情感人。秦简夫注重杂剧中的宾白和科泛的设计、创作,成为杂剧中叙述情节、塑造人物,表现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杂剧艺术代表了元代后期本色派的创作特点。  相似文献   

3.
陈斯怀 《江淮论坛》2006,(1):112-115
汉初的陆贾是一位既取得辉煌事功又生活得从容暇豫的士人,其立身处世、思想言行体现出一种雅正而通达的气度,在汉代就已不断受到推崇和追慕。陆贾崇尚经艺,系心世务,重道德仁义而轻势利苟且,修身持正,确乎体现出一种雅正的品质。与此同时,他又能不拘一格地汲取多方思想,在现实中知有所止地避免被世务所羁累,为自己的精神保持一份闲暇自得的空间,脱略地优游于时代之中,表现出通达的识度。  相似文献   

4.
5.
艺术是一种传达活动。艺术传达包含情感传达与美的传达 ,又分为内传达与外传达。传达的始点是内传达 ,其发生源于审美感知与体验 ;外传达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创造主体的传达期待。在艺术传达过程中 ,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不是简单的谁决定谁。在内传达时内容呼唤形式 ,在外传达时形式展现、生成内容  相似文献   

6.
清初词学的中兴 ,首先在理论上经历了一个拨乱反正的过程 ,即肃清明代词曲二体混杂的观念 ,改变以曲为词的创作面貌。词人从词的语言风格、词韵、格律方面严辨词曲二体 ,逐步树立了正确的词体观 ,为清词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阚红柳 《江淮论坛》2009,(4):171-174
在中西文化第一次较大规模的实质性接触中,清初史学亦成为二者会通与融合的媒介,并产生了中西方史学文化交流的初步成果。本文拟从西学观念、官私史著对西学及西人的记述以及中西方的史学论战等方面探讨西学对清初史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明末清初,学术思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道德和知识的关系也随着学风流变的转向出现了变化。在反对明末腐朽学风的思潮中,涌现了一批批判理学末流、重新阐释儒学经典,旨在经世致用的哲学家及其著作,黄宗羲与《孟子师说》就是其中的代表。现拟从实学角度看《孟子师说》,意在阐述清初实学之风和《孟子师说》的关系,说明经世致用思想在《孟子师说》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9.
道教与中国古代戏剧有着密不可分的血肉联系.元明清时期道教虽不如佛教势力强大,但与戏剧关系而言,道教的影响却大于佛教.明末清初,由于时代的特殊性,道教对戏剧的影响更密切更深远更广泛.道教的形式成为寄托民族情绪的最好躯壳,道教的思想成为剧作家抒写人生郁闷、焦虑与无奈的最佳归宿,道教的想象成为剧作家驰骋写心的最好方式.  相似文献   

10.
晚明是明杂剧发展的重要历史阶段。此一时期的杂剧创作接续明初中期以来的破体倾向,呈现出全面解体的局面,并最终走向衰亡,彻底失去了其作为舞台艺术的本质属性。深入分析晚明杂剧创作在艺术体制、题材取向等方面的变动及其原因,对于把握杂剧艺术的发展规律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清初孙奇逢南下苏门,形成了声动朝野的夏峰学派,这在中原地区引发了广泛的思想冲突。然而,因为孙奇逢的治学特点及其人格魅力,这场思想冲突呈现出相对和谐的状态,门户之争也逐渐消弭,各派学者最终在夏峰思想的统摄下整合出一套包容宽和、笃实践履、暗然自修的治学路径。这一治学路径不仅支配着有清一代中原思想界,而且极大推动了宗族的发展,对中原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2.
王正刚 《南方论刊》2012,(12):95-97
中国古代艺术中有一种别于正统雅正文学观的以奇为美的艺术价值取向,其本质在于还原生命的真实面目,从人的生存意义维度来探讨艺术价值,其历史演变和理论渊源无不对以雅正为主旨,标榜艺术价值在于载道言志缘情的中国古代正统艺术观以巨大的解构。  相似文献   

13.
清代思想文化领域里的复古主义倾向可以追溯到清初,清初复古思想是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以古为尚的历史观在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一种反映,复古只是其外在表现形式,其本质是一种新变,即思想家们以复古为武器来批判现实,寻求社会变革。  相似文献   

14.
中国现代经典长篇小说的审美构成源自于文学经典审美构成的四个要素,即审美性、时代性、典范性和永恒性,以之审视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的经典性及艺术贡献将使我们对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的历史地位有更为清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清人选清诗的风气在清初盛极一时,流传至今的清初清诗选本尚有百种之多.清初士人的好诗风气以及由此形成的以诗求名的功利心态,是其得以流行的外在因素.而选本广流传、集精华、"传传者以传不传者"的传播功效,是其脱颖而出并成为最具优势的传播方式之一的内在原因.随着清初清诗选本的流行,选家通过批评不正之风、评选当代典型、梳理诗学源流和评点时人作品等方式介入诗坛,希望以此来达到转变诗风的目的.然而,选本在对清初诗坛产生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因部分选家涉嫌射利、通声气之弊而受到舆论的广泛批评.这些弊端不仅助长了诗坛的恶习,同时也削弱了部分选本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6.
17.
左鹏军 《学术研究》2007,(7):137-142
吴梅弟子是晚清民国戏曲史上一个独特而重要的群体,他们的传奇杂剧表现出共同的思想特点、艺术趣味和文化品格,堪称传奇杂剧终结时期的突出成就和重要标志。吴梅弟子以传统的戏曲形式表现对时代的、民族的思考及对传统精神价值的坚守,从而使古老的形将消亡的传奇杂剧获得了新的精神生命。在戏曲体制上,吴梅弟子既坚持传统戏曲的艺术趣味和体制规范,又能进行适度的调整与改变,尤其重视案头之曲与场上之曲的统一,及戏曲的音乐性、舞台性和文学性的协调。吴梅弟子的传奇杂剧在中国传统戏曲现代转换之际具有重要的戏曲史意义。  相似文献   

18.
孔定芳 《人文杂志》2004,(5):162-170
明清易代的历史巨变引发了清初思想的勃兴 ,“明亡之思”成为身遭家国之痛的孤臣孽子思考的焦点问题。在其“明亡追究”的诸多层面 ,蹈虚凿空的明末学风成为众矢之的。反思和批判的结果 ,导致清初学风发生巨大转捩———由浮虚而趋健实 ,崇实黜虚的经世致用思潮遂蔚然隆盛。遗民学者凭藉着“著述经世”、“以史经世”和“学以经世” ,寄寓其期许与诉求。  相似文献   

19.
关汉卿士妓之恋杂剧的审美观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六个方面对关汉卿士妓之恋杂剧予以审美观照,并从中反观作者的思想和创作倾向,总结其艺术趣尚对后世的借鉴意义。这六个方面分别是:一、女性性格的独特魅力;二、对封建伦理道德的反叛;三、对声色之好的超越;四、戏剧情节的一波三折;五、戏剧冲突的巧妙设置;六、“大团圆”结局所蕴含的悲剧性。  相似文献   

20.
刘梅兰 《理论界》2020,(1):89-95
辽金时期,宋杂剧北上。杂剧在金朝百余年的发展历程中,无疑会受到北方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金杂剧在北方地域风俗、民情、文化等影响下,吸收融合当地伎艺、音乐、曲调等艺术精华为己所用,滋养壮大了自身,题材内容扩大,叙事、抒情性增强,风格刚健豪迈,并逐渐形成四宫调曲牌联套的音乐结构,金杂剧因之成为北曲杂剧演进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