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刘召明 《齐鲁学刊》2008,(1):123-126
沈璟的《博笑记》杂剧在题材选择、人物塑造与主题表现方面体现出了可贵的民间立场,而且剧本体制灵活多变,叙事结构力求精巧;剧作语言通俗本色,曲词宾白相生相偕;搬演手段丰富新颖,舞台表现力求多样,充分展示了杂剧作为舞台艺术的本质性特征。联系明中期以来杂剧创作文人化、案头化倾向加剧的发展趋势可以看出,沈璟《博笑记》以其独特的艺术成就,成为晚明杂剧文人化与案头化发展大潮中的一股逆流;同时,它也代表了当时杂剧创作的最高水平,在戏剧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2.
20世纪20年代乡土作家放逐与回归的心态,呈现出思乡与归乡的叙事方式;30年代左翼作家的革命与京派作家的超脱心态,形成了激愤与宁静的叙事方式;50年代翻身当家作主的心态,形成了乡土文学创作的翻身叙事与颂歌叙事两种模式;80年代回忆与反思的心态,形成了乡土抒情、乡土反思两种叙事倾向;90年代强调生命体验与融入野地,呈现出家族叙事与归乡叙事两种模式.20世纪乡土文学具有由个人化叙事向民族化叙事的发展趋势、呈现出乡土写实与乡土抒情的两种叙事方式、创作的手法呈现出不断开放与丰富的趋向.中国现代乡土文学创作在不断发展兴盛中,仍然有值得思考的地方.  相似文献   

3.
郑廷玉是元代颇具特色的著名曲家。从其创作方法来看,郑廷玉的杂剧呈现出特有的美学意蕴。他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有机结合在一起,在现实生活和魔幻空间中去探寻社会,求索人生。形成其杂剧创作独有特色的原因不外有三:残酷的现实;儒文化在元代受到了空前绝后的巨大冲击;佛道盛行,尤其是道教的空前昌盛。  相似文献   

4.
清初戏曲作家嵇永仁因三藩之乱被执狱中,创作了<续离骚>杂剧.其以儒、仙、佛、鬼为栽体,书写歌、哭、笑、骂四种生命情态,表达图报知已的朋友之义,发泄怀才不遇的愤激之情,提出对传统价值观念的质疑.<续离骚>在艺术上的突出特征,除了自陈为屈原<离骚>之续篇,有意借屈原之困窘苦闷为自我张目,还体现为对明代徐渭<四声猿>的有意借鉴.度曲写作过程中的吟唱是嵇永仁杂剧创作的必要构成.为此,他有意采用北曲创作,注重对话与议论,形成了神采飞扬与理性精神洋溢的风格特色.  相似文献   

5.
40年代至60年代的中国散文,经过了一个从叙事到抒情的风格转换过程。这种转换也是作家意识形态的转换,是作家在不同社会环境中所选择的不同话语方式。因此,40年代到60年代的中国散文带有明显的时代性特征,呈现出散文在创建主流话语过程中的努力。50年代末到60年代的散文创作也成为社会主流话语的体现者,其主要特征有以下三个方面:个人抒情叙事消融入社会的宏大声音之中;以明喻为主要修辞手段的显在象征;虚幻的诗意。这其中的艺术得失值得人们进一步总结  相似文献   

6.
杂剧的文人化的进程,在元代,在文人参与创作的同时,就已开始了.马致远的杂剧就表现出了明显的文人化特点,具体来说就是故事情节的淡化,情感抒发的强化,在抒情中凸现作者的声音,曲辞创作的诗化、雅化.究其原因是文人把中国文学强大的诗歌传统带进了戏曲,它虽然提升了杂剧的文化地位,但也为日后杂剧逐渐脱离市井土壤、脱离表演舞台,最终走向衰落埋下了隐患.  相似文献   

7.
山东明清两代杂剧承继元杂剧余绪,顺应社会的发展,在思想上有着深深的历史烙印和特征,在艺术上也呈现出了一些变化。明代杂剧在山东一度消沉,但也不乏闪光点,思想内容上凸现出反封建意识,艺术上更趋完美。清代杂剧在山东又显繁盛,其流变更加多彩。在思想内容上,儒家道统思想鲜明,人文气息浓郁;在艺术上,呈现出抒情色彩鲜明,语言典雅,文体精悍等特征。  相似文献   

8.
元代的文人构成具有一些特点,从横向共时的角度来看,主要是民族性问题。民族性主导下的元代文人具有了民族差别特性,而元代文学也具有异族征候。从纵向历时的视角来看,则涉及遗民身份及其所主导的遗民文学。元代文人的身份差别构成了别具特色的身份文学。而关于元代的整体文学风貌,也具有一些特色:一是基于叙事抒情的杂糅多体性,这以元曲为代表,表现为叙事的介入和抒情的自由解放;二是诗文这样的正统文学样式中的抒情呈现出自由之势,并相应地有了个性的突出和心态的平和,平易正大和奇崛的文风都是文人相对自由的存在状态所促成的。  相似文献   

9.
宋词的抒情和比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词为诗体之一。一般说来,诗长于抒情,文胜于事理。但是,如同文主事理而不排斥咏景抒情一样,诗主抒情也不摒弃叙事说理。以叙事论,《诗经》中的《生民》、《公刘》、《出车》、《六月》诸篇,就有“周的史诗”之称;汉魏乐府民歌也不乏《孔雀东南飞》、《木兰诗》、《陌上桑》等名作;杜甫的《三吏》、《三别》,白居易的《新乐府》、《秦中吟》、《琵琶行》、《长恨歌》,也都是叙事诗或叙事成分很浓的抒情诗。以说理言,魏晋有“玄言诗”盛行,唐有杜、韩的以议论为诗,宋诗则以议论化为其主要艺术特色之一。相比之下,词作为一种新兴诗体,一诞生就带有近乎纯粹抒情的特性,即以抒情为其“当行本色”。从西蜀的《花间》到南唐的《阳春》,几乎一色抒情小令。入宋以后,  相似文献   

10.
晚明是明杂剧发展的重要历史阶段。此一时期的杂剧创作接续明初中期以来的破体倾向,呈现出全面解体的局面,并最终走向衰亡,彻底失去了其作为舞台艺术的本质属性。深入分析晚明杂剧创作在艺术体制、题材取向等方面的变动及其原因,对于把握杂剧艺术的发展规律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基于时代变化,1990年代乡村小说叙事呈现出现实凸显、观念尚存的形态。以关注现实和偏离现实为标志,具体分析现实主义冲击波和以陈忠实、莫言等作品为代表的乡村题材小说创作,试图从宏观上对1990年代的乡村小说叙事作整体的归纳、概括,并进一步对1990年代乃至新世纪以来的乡村小说叙事之流变及其特征作出解释。  相似文献   

12.
李春丽 《阴山学刊》2006,19(2):35-37
词以抒情为其主要特征,然而词叙事,也是值得大力探讨的领域。周邦彦词具有突出的叙事特色,主要表现在:1、铺叙过程,包含故事,具有传奇性特征;2、变换视角,绾合叙事,构筑传奇式意境。叙事因素的渗透极大地丰富了词的表现功能,拓展了词体的审美空间。  相似文献   

13.
虽然民国时期传奇杂剧逐步走向末路,但其创作在整个中国戏曲史上仍处于不可取代的地位,因为这一时期也是中国戏曲逐渐走向现代转型的时间段。民国中后期传奇杂剧创作主要集中在江南,但川人学者刘咸荥所著《娱园传奇》值得重视,其总体特点呈现复古倾向。具体表现为戏曲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是对传统思想的继承与发扬,在创作观念和文化态度上明显指向正统和努力复归传统;在思想内容和文体形式上都体现了民国传奇杂剧的嬗变,极具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4.
论及在戏曲史上的地位,明代杂剧比不上在当时兴起的传奇,也比不上浑然天成的元代杂剧,但是,明代中后期的文人杂剧仍然成为了中国古代戏剧史上一个颇具特色的存在。这里借助叙事学的相关理论对明代中后期的文人喜剧进行时空架构方面的分析,认为这一时期的作品具有轻时间推进,重层次展开的特点,通过虚拟场景的设置、多视角的介入,使审美客体呈现出其自身的荒谬可笑之处。而且,这些叙事手法的采用,与创作者的喜剧意识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5.
由于作者书写"风花"的文学姿态,民国初年骈体小说中的骈文选择了齐梁风格,多用典故、讲究音韵、重视藻饰,形成了阴柔的抒情体式;骈文风格影响到散文语言体式的选择,使散文的表述也呈现出阴柔抒情的特征;语言体式的特殊性又决定了小说的叙事方式.种种因素的共同作用,最终营造了含蓄蕴藉、诗意抒情的美学风格,成为一种别具特色的诗化小说.  相似文献   

16.
17世纪是我国白话小说发展的重要阶段。此期在作品的创作与传播上,与白话小说出现的初期相比,有三个基本特点:一、文人参与到小说创作中来,作品呈现出文人化倾向;二、创作传播的地域分部特色十分明显;三、小说的创作传播带有一定的商业色彩,成为一种产业。体现出文人化倾向、地域化特色、及产业化转型等新特征。  相似文献   

17.
戏曲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在元明时期达到顶峰,出现了大量的优秀曲目.明代杂剧在继承元代杂剧的基础上,也出现了转型:文字由粗糙到规范;创作目的由纯粹为表演服务到同时为阅读服务;服务对象由普通大众走向案头文人.从戏曲体现出的创作观念、演出情况以及不同时期剧本的用途的等方面,对比分析<元刊杂剧三十种>和<元曲选>这两个元、明时期最有代表性的戏曲选本,试图从中梳理出杂剧的文人化转型脉络.  相似文献   

18.
多片词由北宋的柳永首创,是词在体制形式方面不断发展的结果。宋代多片词涉及的题材相当广泛,情思意蕴丰富。多片词往往将叙事、写景、抒情自由灵活地穿插运用;明显增加了叙事成分,清晰地展示出事件的过程;不仅逐渐变直线型叙事为曲折叙事,有的更打破了单线叙事,变为双线叙事,形成错综变幻的艺术结构。多片词注重事件细节的描写,抒情叙事更加婉曲细腻,营造出具有回环往复之美的意境。柳永、周邦彦和吴文英是写作多片词的三位高手,在写景叙事抒情尤其是章法结构上,有着各自不同的风格特点。多片词的出现与发展,显示出宋词叙事抒情与章法结构艺术的进展与创新。  相似文献   

19.
余华的文本世界始终参照现实世界的,并有着暗示现实的强烈的叙事意图,但由于余华在不同时期于文中所采用的叙事符号的功能性与现实性的强弱不等,其叙事意图的体现呈现出前后不同的特色。本文从叙事角度出发把余华的创作分为三个阶段,试图穿越文本中不同的叙事符号,读解不同阶段余华小说不同的且是深刻的叙事意图。  相似文献   

20.
韩晗 《兰州学刊》2012,(2):112-119
本研究论题结合对一系列当代蒙古族小说名篇的分析与总结,从审美主体、审美对象与审美追求三点出发,认为当代蒙古族小说的审美主体有着豪迈、朴实与辽阔的特质,审美对象则是以草原风景、战争与民族现代性这三重民族性元素为主,而"民谣风格与史诗叙事的结合"与"历史思考与现实批判的交错"则构成了当下蒙古族小说的审美追求。藉此,并进一步得出结论:当代蒙古族小说在审美特色上呈现出长于抒情,自然清丽,正义果敢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