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韩伟 《中州学刊》2005,(2):206-208
透过"农"、"田"、"耕"以及农业耕作的对象、生产的农业器具和收藏农产品的场所这些相关的古汉字形体,可以探测到远古农业种植方面的文化信息.这些文化信息对于丰富和佐证我国远古时代的农业耕作史,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2.
崔崟 《学术探索》2012,(3):136-139
人的名字如同一张名片,除了辨别功能之外还揭示了一个人的国籍、出身、性别、家族等信息。本文在实际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近代日本人名的发展史,日本人名汉字与日本文化、日本社会千丝万缕的联系。日本人在取名时,更看重汉字的字义;表示"积极、正面、向上、进取、友爱、真、善、美"等褒义的汉字始终是日本人名用汉字的主流;日本人名的价值取向反映了日本社会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3.
4.
尉万传  周健 《社会科学》2004,(2):117-123
汉字文化博大精深 ,国人对汉字的崇拜情结由来已久、无所不在 ,它具体表现为造字传说、谶语、符咒、拆字、避讳、文字狱、人地命名、类图腾崇拜、书法等多种形式。这种情结首先源于初民的万物有灵信仰和图腾崇拜 ,封建文化专制主义在其中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人们“经世致用”的传统文化心态、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以及汉字本身的特点等也都是形成这种情结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汉字与文化的互证能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字与文化具有互证关系 ,但二者的互证能量是不同的。本文讨论了汉字与文化互证关系的性质、互证能量的大小和在二者互证时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汉字的形体构造和词义流变对中国文化原始状况作了最早的记录,通过对汉字的专门研究,可以了解古代社会生产、古代科学技术、古代社会制度、古代宗教信仰、古代社会习俗等等情况,从而把握中国文化的源流。  相似文献   

7.
王立军 《殷都学刊》2002,(2):107-109
汉字文化学是以汉字为研究对象的 ,而且是以汉字形体结构作为根本依据的 ,所以它应该属于汉字学的一个分支。汉字学与语言学既不是同一的学科 ,彼此也没有从属关系 ,因而汉字文化学与语言文化学也不应该有从属关系  相似文献   

8.
曹丽芳 《东岳论丛》2005,26(4):106-111
汉字与文化的关系问题是汉字学研究中的重要内容。近年来一些学者就这一问题进行了相当深入的探讨,也取得不小的成绩。但在以往的研究中,较多关注的是一些具体问题,在理论建设上还嫌不足。“汉字文化学”的理论建设有助于进一步探讨汉字与文化关系。“汉字文化学”应当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是从文化的角度来研究汉字,并解释汉字现象;二是对汉字在构形中所携带的文化信息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9.
汉字是文化的映射,汉字与文化紧密相连,密不可分。本文从汉字与文化的关系入手,简要分析了文化意识培养的重要性,并对汉字文化习得对留学生学习汉语的影响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文章运用符号学的视角,对中国传统汉字的生成、特质和价值三个方面进行了综合考察,旨在说明中西文字之不同实质上就是意指方式之不同;汉字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作为中国文化的固有组成部分,汉字不宜走拼音化道路.  相似文献   

11.
目前普通语言学理论中对“文字”的定义 ,是以西方语言文字的关系为依据的。西方文字的拼音形式 ,适合西方词形屈折变化的语言 ,文字通过记录口语来表达意义 ,是依附于口语形式的。而汉字的方块表意形式 ,适合汉语形态简单而含义丰富的特点 ,文字直接传达意义 ,独立构成书面语言 ,不依附于口语。中西文字的这种差别 ,本质上是文化的差别。因此 ,汉字的文化定义应该表述为“汉字是汉民族思维和交际最重要的书面符号系统”。而普通语言学也有必要重建文字理论 ,摆脱长期以来狭隘的“语音中心论”。  相似文献   

12.
锺兴永  吴顺发 《云梦学刊》2011,32(2):126-131
汉字的书写是从"简"开始的。简体字是由人民群众创造,历代传承,从来没有中断使用过,亦属历史文化遗产。20世纪50年代,国家根据"述而不作"的原则,推行简体字,使简化字获得了"正体字"的地位,并得到了民众的呵护,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文字形成的标志、文字发展的趋向、中西初文的对比三方面论述了古汉字的性质.在此基础上,讨论了表意文字和拼音文字的优劣问题,摒弃了传统的汉字落后论观点,并从文化蕴藉的角度初步探讨了汉字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4.
身体装饰是人类生活中重要的一环,汉字作为中华文化的载体,客观地记录了这一现象,从"笄"、"梳"到"珥"、"賏",从"钗"、"钏"到"佩"、"帏"等汉字,都昭示着古代身体装饰文化的鲜活存在,通过对这些汉字的分析,我们可以推断饰品从竹、木到骨、石、玉再到金属之发展过程,推断其从实用到纯粹追求美观之演化轨迹。  相似文献   

15.
形声字"豫"从"象"得义,说明豫地有象;"个"本为名词,指竹竿,后语法化为一般量词,说明中原地区曾盛产竹子;"贝"族字多于钱财相关,反映了贝曾是古代的实物货币,贝的大量而广泛使用说明此地曾产贝类."象"、"竹"与"贝"均为亚热带或水族物产,现在在中原地区已消失或很少见,说明古中原气候跟现在比可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成语"望梅止渴"也能说明类似问题.考古学及地理学的成果也支持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16.
韩伟 《江西社会科学》2003,(12):132-134
字形文化研究作为一门学科,它在研究视角、研究方法和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等方面具有自己的特征。对这门学科的研究,应当根据其研究任务和特点而有自己的研究思路和主要着眼点。  相似文献   

17.
中日汉字文化的互动历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亚文化圈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存在共同的文化传播工具——汉字,因而又称为“汉字文化圈”,中国是汉字文化圈的“直属圈”,日本是汉字文化圈的“自治圈”。在古代,源自中国的汉字广为影响日本,日本也逐步实现文字的“和风化”。近代日本在译介西洋语汇时,大量创制汉字词,其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择取中国古典词翻译西洋术语;(二)利用汉语词素和汉语造词法,创制汉字新词,以翻译为洋术语。这些日制新词在清末民初大量输往中国。故中日汉字文化呈现历时性的互动过程。  相似文献   

18.
媒介塑造文化,其中又以文字为甚。汉字在实现对口语的视觉再现时走了一条言文分离的道路,这对汉语文化的品格塑造至为关键,汉字对汉语文化的影响可从字象思维、汉字崇拜、重文轻言等思维习惯、文化态度和交往习惯中体现出来。  相似文献   

19.
20.
中国古代建筑经历了一个由原始色彩浓厚的"穴居""野处"而逐渐向地面迁徙的历程.这个历程不仅在古籍中有记载,在汉字形体的构成中也可以找到作证.作为记录汉民族文化的符号系统,汉字在演进过程中总是受着特定历史文化背景的影响.在汉字形体中,蕴涵着丰富的古代居住建筑方面的科技信息,彰显着我国先民在居住建筑方面的科技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