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透过"农"、"田"、"耕"以及农业耕作的对象、生产的农业器具和收藏农产品的场所这些相关的古汉字形体,可以探测到远古农业种植方面的文化信息.这些文化信息对于丰富和佐证我国远古时代的农业耕作史,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2.
3.
4.
5.
6.
7.
汉字文化学是以汉字为研究对象的 ,而且是以汉字形体结构作为根本依据的 ,所以它应该属于汉字学的一个分支。汉字学与语言学既不是同一的学科 ,彼此也没有从属关系 ,因而汉字文化学与语言文化学也不应该有从属关系 相似文献
8.
汉字与文化的关系问题是汉字学研究中的重要内容。近年来一些学者就这一问题进行了相当深入的探讨,也取得不小的成绩。但在以往的研究中,较多关注的是一些具体问题,在理论建设上还嫌不足。“汉字文化学”的理论建设有助于进一步探讨汉字与文化关系。“汉字文化学”应当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是从文化的角度来研究汉字,并解释汉字现象;二是对汉字在构形中所携带的文化信息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9.
汉字是文化的映射,汉字与文化紧密相连,密不可分。本文从汉字与文化的关系入手,简要分析了文化意识培养的重要性,并对汉字文化习得对留学生学习汉语的影响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文章运用符号学的视角,对中国传统汉字的生成、特质和价值三个方面进行了综合考察,旨在说明中西文字之不同实质上就是意指方式之不同;汉字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作为中国文化的固有组成部分,汉字不宜走拼音化道路. 相似文献
11.
12.
汉字的书写是从"简"开始的。简体字是由人民群众创造,历代传承,从来没有中断使用过,亦属历史文化遗产。20世纪50年代,国家根据"述而不作"的原则,推行简体字,使简化字获得了"正体字"的地位,并得到了民众的呵护,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3.
顾浙秦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01,22(3):57-60
本文从文字形成的标志、文字发展的趋向、中西初文的对比三方面论述了古汉字的性质.在此基础上,讨论了表意文字和拼音文字的优劣问题,摒弃了传统的汉字落后论观点,并从文化蕴藉的角度初步探讨了汉字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4.
身体装饰是人类生活中重要的一环,汉字作为中华文化的载体,客观地记录了这一现象,从"笄"、"梳"到"珥"、"賏",从"钗"、"钏"到"佩"、"帏"等汉字,都昭示着古代身体装饰文化的鲜活存在,通过对这些汉字的分析,我们可以推断饰品从竹、木到骨、石、玉再到金属之发展过程,推断其从实用到纯粹追求美观之演化轨迹。 相似文献
15.
形声字"豫"从"象"得义,说明豫地有象;"个"本为名词,指竹竿,后语法化为一般量词,说明中原地区曾盛产竹子;"贝"族字多于钱财相关,反映了贝曾是古代的实物货币,贝的大量而广泛使用说明此地曾产贝类."象"、"竹"与"贝"均为亚热带或水族物产,现在在中原地区已消失或很少见,说明古中原气候跟现在比可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成语"望梅止渴"也能说明类似问题.考古学及地理学的成果也支持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16.
字形文化研究作为一门学科,它在研究视角、研究方法和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等方面具有自己的特征。对这门学科的研究,应当根据其研究任务和特点而有自己的研究思路和主要着眼点。 相似文献
17.
中日汉字文化的互动历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亚文化圈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存在共同的文化传播工具——汉字,因而又称为“汉字文化圈”,中国是汉字文化圈的“直属圈”,日本是汉字文化圈的“自治圈”。在古代,源自中国的汉字广为影响日本,日本也逐步实现文字的“和风化”。近代日本在译介西洋语汇时,大量创制汉字词,其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择取中国古典词翻译西洋术语;(二)利用汉语词素和汉语造词法,创制汉字新词,以翻译为洋术语。这些日制新词在清末民初大量输往中国。故中日汉字文化呈现历时性的互动过程。 相似文献
18.
媒介塑造文化,其中又以文字为甚。汉字在实现对口语的视觉再现时走了一条言文分离的道路,这对汉语文化的品格塑造至为关键,汉字对汉语文化的影响可从字象思维、汉字崇拜、重文轻言等思维习惯、文化态度和交往习惯中体现出来。 相似文献
19.
20.
中国古代建筑经历了一个由原始色彩浓厚的"穴居""野处"而逐渐向地面迁徙的历程.这个历程不仅在古籍中有记载,在汉字形体的构成中也可以找到作证.作为记录汉民族文化的符号系统,汉字在演进过程中总是受着特定历史文化背景的影响.在汉字形体中,蕴涵着丰富的古代居住建筑方面的科技信息,彰显着我国先民在居住建筑方面的科技水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