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 毫秒
1.
安晋军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7(1):86-88
"德"得"相通是在本体论意义上对道德的诠释.它具有四个方面的涵义1."德"为了"得";2."得"必须"德",应该"德";3."德"必须"得",应该"得";4."德"得"合一.中国道德精神的结构就是"德"得"相通的结构,道德权威就在于"德"得"相通这一原理有效发挥作用,然而,"德"与"得"在现实中并不总是相通,其不相通恰是道德权威失落的表现.对此,文章从制度安排入手提出了两点补救措施一是建立德行代价补偿机制;二是将部分道德法律化,以实现社会公正,保护道德建设的成果. 相似文献
2.
论官的“得”与“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得”“德”相通是中国传统伦理的基本理念,也是权利义务关系的基本表达。“得”“德”统一就是权利与义务的统一,这是官德的基本问题。“得”“德”相悖必然导致权力的异化,导致官德的沦丧 相似文献
3.
在现实生活中,社会对于个体一贯的道德行为和品质可以给予相应的精神或物质回报,就是说,“德”要与“得”相对应。这一思想我国传统文化早有论述。就理论依据而言,不仅社会给予的道德权利和个体承担的道德义务的一致关系是“德”“得”对应的有效论证,而且道德行为的价值性或社会贡献通常是“德”“得”对应的重要理论支持。面对市场经济背景下的道德式微;建立“德”“得”对应关系是解决危机的一种可行路径。为了保证“德”“得”对应关系的实现.必须营描良好的社会环埔.同时环霉右翱苏柏制寄他拍但暗 相似文献
4.
程海霞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7(4)
德得关系在经历了古代的相通关系和现代的相分关系后 ,必将走向扬弃意义上的统一 ,这种统一在未来的最自然的方式便是“德不求得”。因此 ,德得关系只有在提高社会个体素质的基础上才能达到真正的统一 ,而解决这一问题的惟一途径和关键便是道德教化 相似文献
5.
老子的"道",主要指形成世界的本原,决定万物的本体,宇宙运动变化的根本规律;而老子的"德",其广义是指万事万物合"道"而行的品性,其狭义则指人的合"道"而行的品性。"自然"是老子"道"与"德"的本质特征。"道"生万物,"德"养万物","道"体"德"用,二者辩证统一于万物之中。老子哲学的主要意蕴就是依"道"而立"德"、立"德"而明"道"。老子对"道"的预设与描述体现出老子哲学理论思维的形上视域,老子对"德"的揭示与规定标志着老子哲学实践关怀的形下向度。 相似文献
6.
李德龙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2(2):114-119
从先秦时期德观念的动态演变历程来看,孔子顺应了西周以来德观念向内面化发展的历史趋势,在充分继承传统之德所蕴含的政治理性因素的同时,更加突出强调统治者自身的内在道德自觉.孔子将仁从隶属于德的众多子目中拣择出来,其关于仁的学说之创立,是对传统德观念进行超越的重要表征,把德改造为真正意义上的伦理道德概念. 相似文献
7.
马静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4,24(11):17-19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使人类生活带来全面提升,由于科技用于邪恶而造成的灾难使道德带来严峻的挑战,根据江泽民同志“以德治国”的思想,通过家庭道德和学校道德的成功结合,把青少年培养成为真正的人。 相似文献
8.
安仁话中的“得”字可以作动词、介词、助(动)词。安仁话的“得”字双宾语、兼语句以及被动句都很有特点,与普通话对应用法有差异。安仁话“得”字用法为双向动词提供了方言例证,也进一步验证了给予动词的虚化轨迹。 相似文献
9.
社会主义学校是形成和保持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源头 ,是创造和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基地。因此 ,她的社会职能就不仅是传播知识、弘扬文化 ,而且更应该继承传统、创造文明。这就要求学校必须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 ,务必强调以德治校 相似文献
10.
洞口方言非能性“得”字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云晚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8(2):105-109
洞口方言中,"得"的语法功能十分丰富,可以做动词、助动词、助词、语气词及构词成分。文章详细分析了洞口方言的非能性"得"字,即完成体助词"得"、结构助词"得"和语气词"得"的语义、语法结构特征,并与普通话做比较,同时追溯汉语史的"得"在洞口方言这个共时平面中的历史遗留。 相似文献
11.
建立网络伦理学 加强网络道德问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绍斌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9(2):11-13
因特网对伦理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传统伦理学已涵盖不了虚拟的网络社会.在不道德行为大肆泛滥因特网的情况下,我们常常因缺乏有效对策而陷于被动.因此,必须尽快建立社会主义网络伦理学,加强网络道德问题研究,用社会主义道德占领网上阵地. 相似文献
12.
科技的价值属性与道德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伯田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9(4):60-64
科技与道德两者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和融通性.科技有其道德意蕴和价值意义,对建构文明、合理的道德规范体系有巨大的促进作用.我们必须更加全面、深入地认识科技与道德的辩证关系.大力宏扬科学精神,促进道德建设,使科学精神与道德理想更加完善地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3.
儒家伦理在公民道德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邵龙宝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3(4):1-8
阐述儒家伦理在公民道德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 ,首先要辨明作为传统文化的儒家伦理和作为文化传统的儒家伦理的不同意蕴。儒家伦理之于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具有根源性、民族性、母体性、前提性、不可回避性和勿庸置疑性人文知识资源的重要地位。在经济全球化语境下 ,儒家伦理既有作为反面教材的警示功能又有为现代化提供动力支持的根源性优势之精神动源作用。 相似文献
14.
胡吉红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117-119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师树立“以学生为本”、对马克思主义深信不疑的理念;在理论教学中遵循和学生实际相结合、和学校实际相结合、和社会实际相结合的三原则;重视实践教学,精心组织合理安排是本门课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全球化的倡导者们将全球化称为一种能在全世界范围内传播世界主义价值观、持续发展的理想和更高层次生活水平的方式。然而,批判者们则认为,全球化是一种富国和跨国公司向世界其他地方实施的新形式的殖民主义。在这种(殖民)过程中,关于持续及平等发展的言论无法与对(他国)人民和自然资源的利用及摧毁这一现实取得一致。本文揭示了由于同样的经济和社会原因导致的贫困和环境的恶化是如何的频繁,并建议,应该从本土固有的传统科学和医学惯例中存在的环境的同一性和重要性着手,去寻找抵御全球化负面影响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立足“伦理三分”并在辩证分析康德“德性论”的基础上,超越康德“两个世界”论的局限和麦金泰尔观点的西方想象,以“公共道德空间”的开拓为目标,以“实践与三个世界”的形成为旨归并在建构“新德性论”的过程中人类完全有可能推进自身的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17.
关巍 《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8,(5)
以经验主义的立场作为出发点和指导原则,休谟反对在伦理道德问题上的理性主义观点,通过详细的论述系统的提出了自己的情感主义伦理学。休谟对道德问题所属的领域进行了区分,说明道德判断不是事实判断,而是价值判断。他从对理性的批判开始建立自身的以感觉经验为基础、以道德感和同情学说为辅助的道德哲学体系。休谟的同情说具有相当的社会价值,它确立了社会共同的道德评价标准,说明了道德的社会性特点。 相似文献
18.
明治维新建构了日本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秩序与法律秩序 ,是日本迈向现代化制度的起点 ,而德川时代的商业伦理思想则是日本走向现代化的精神起点 ,它在意识形态的深处革新了日本人的商业、职业价值观 ,打造出日本人的商业伦理道德和敬业精神 ,为日本资本主义自由、迅速地发展 ,提供了社会伦理秩序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基本特征透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赵炎才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0(6):29-34
传统伦理道德乃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主题。从历史学与伦理学相结合的角度考察,其主要特征体现为道德与伦理的分合传承。详言之,即理论形态总体适应与具体时代并存、基本架构经典纲常与世俗规范互动、发展模式内涵传承性主体创新统一、价值理念浪漫理想与浓厚致用结合。 相似文献
20.
可持续发展观与教育伦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可持续发展观是国际社会所公认的全新的发展观。这种发展观表达了人们对自身长期以来行为反思后的全新的价值定位与全新的伦理理念。这些伦理理念扩散到教育的各个方面,使教育从狭隘走向宽广、从应试走向注重素质、从关注教师和书本走向同时也关注学生,从而形成了现代教育中大教育、素质教育、学生主体教育等重大的教育理念。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