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获取"类双宾语句与表领属关系的单宾语句在基本语义上虽有相似之处,但其认知结构、语用分析、深层语义和深层结构都不一样,分别属于双宾语句和单宾语句两种不同的句式.  相似文献   

2.
统计分析汉语存在句"有"字句和英语存在句"there+be+NP+(LP)"的译文,发现"有"字存在句英译时最典型对应形式是"there be"结构,而"there+be+NP+(LP)"结构汉译时最典型对应形式是"有"字存在句.汉英这两种表存在的结构在内容和形式上具有对应关系,表述功能上基本对等.在认知上,这两种语言在表达存在概念时都聚焦"存在物",在译文中以不同形式来凸显"存在物".  相似文献   

3.
"不大VP"有两种结构,能进入这两种结构的几乎都是褒义、中性形容词或动词."不大"是否已经虚化成词在学界还存在争议.根据对"不大VP"不同的结构进行分析,发现S1中的"不大"已经固化,S,中的"不大"已经词汇化.还通过与"不太/很V"的比较、"不大"的韵律特点和对它的功能和意义分析,论证S3中的"不大"已经词汇化.  相似文献   

4.
口语中的"X什么X",是一种特殊的否定结构,X几乎可以由各种语言形式充当.学术界一直对其结构性质有争议,现有的句法理论也很难为其结构定性,而结合语言和思维的关系,从逻辑角度,提出"索引-否定"理论可以解决这一问题.据研究,人们在使用"X什么X"时,必先"索引"否定对象,后将其置于该结构中表达否定意图,"X什么X"是"索引-否定"结构,其下有三个小类:"X1什么X1""什么X2"和"X3什么X4(X3X4)",它们在使用范围上互补."索引"有指向否定对象的作用,根据"索引"位置的不同,该结构表层有两种形式:1."X+什么X",即"索引+否定":2."X什么+X",即"否定+索引",三个小类分别与这两种形式对应.  相似文献   

5.
文章主要从句法、语义上对"V+成"式动补结构进行考察,指出这一结构具有A、B两种不同的格式,并对其中A式在进入特殊句式"把"、"被"字句时的特点作了分析,进而对"V+成"动补结构造成的歧义现象作出解释.  相似文献   

6.
日本学者小畑薰良于1922年在美国英译并出版了《李白诗集》,影响巨大.闻一多与他就中国古代诗歌翻译的讨论分别提出了"灵芝"译论和"海变"译论.两人的译论显示了中日学者不同的翻译观,即面向中国的翻译观与面向世界的翻译观.这两种翻译观对中国古代诗歌的翻译价值认知不同,对中国古代诗歌向外传播的影响也不同.  相似文献   

7.
"去+VP"和"VP+去"两种句式极为相似,但是二者表示的意义却存在差别.从"去"的语义指向的角度来分析这两种句式的意义,力求对其在语用上的不同作出合理解释.  相似文献   

8.
"O"与"0"是两个不同的数字符号.关于它们的起源与演变、功能与用途以及用法差异等学术界存在着分歧."O"是一种汉字,它的起源地在中国;"0"是印度数码,最先由印度人创造.虽然"O"与"0"在符号的创造上是极其相似的,但它们仍然是泾渭分明的两个数字符号,不能等同与混淆.  相似文献   

9.
日语复合句中有大量的有属文,有属文的组织结构中必须有形式名词.常用的形式名词有"こと"、"の"、"もの"3种.本文通过对大量例句的分析,论述了各种类型的有属文与形式名词"こと"、"の"的结构规律.  相似文献   

10.
让步连词“虽”在古代汉语中具有表示实让(虽然)和虚让(即使)两种功能,汉语发展中区分和分化这两种功能涉及三种方法:复合组词、语法关联和由语用关联形成结构意义。这三种方法分别涉及实词语法化、虚词语法化和语用搭配结构意义的语法化三类演化机制。本文以对《朱子语类》中相关语法现象的定量统计为基础,讨论汉语史上通过这三种方法产生的语法形式。  相似文献   

11.
对上博简否定副词“弗”的考察表明:“弗”字句的谓语主要是动词谓语,动宾结构做谓语可能是古语的留存;“弗”的主语多为在上者;“弗”在复合句中多处于后续句中,“弗”与“不”的连用有一定的规律。  相似文献   

12.
“等于”作述语的句法结构的语义合成和提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等于”表示语言所表示数、量或客观事物之间的相等关系。从句法结构上看,“等于”作述语的句法结构都是主谓结构,但是用于不同语域中的“等于”作述语的句法结构的状语有差别,这表明:用于叙事语域中的“等于1”作述语的句法结构和用于科学语域中的“等于2”作述语的句法结构在认知层面和图式上有差别,“等于1”和“等于2”作述语的句法结构所表示的语义合成和语义提取也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13.
萨特认为,辩证运动来源于个体的多元复合的总体的"整体化","辩证法"应该是在人的个体实践的"整体化"活动中来理解."整体性"是经验可理论的个体实践的多元复合性关系及其结构的总体关联性,它是"整体化"的结果,也是"整体化"运动中具有惰性作用的暂时的调节性因素,它体现着个人的各种关系和结构,是可以通过触景生情的联想而予以把握的."整体化"是人的不断发展的多元复合性关系的实践及其过程,另方面它也是实践场域的运动,并且,这二者是相互规定和制约,使个人及其实践始终面向未来,从而构成历史的辩证法;同时,"整体化"也就是人的最根本的存在.个人是历史的施动者,同时他也是被整体化者.所以在萨特看来,辩证法也就是"人学辩证法".  相似文献   

14.
从回答方式、信息结构和概念等角度探讨"文学是什么"和"什么是文学"两种问句是否相同。从回答方式看,两种问句都能够用"文学(就)是B"或"B(就)是文学"回答,从这一点来看两种问句追求的是相同的东西;从信息结构来看,"文学"对于问话人来说是已知信息,他已经知道有"文学"这个东西存在,只是他不知道是什么,因此用两种问句追问"文学"的含义,从这一点来看两种问句所追求的还是相同的东西。另一方面,一种观点认为"是什么"只能描述事物的既定形态而不能追问事物的定义,文章从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角度出发,认为这个句式完全可以追问事物概念的内涵(定义);而"什么是"除了追问事物概念的内涵外亦可追问其外延。  相似文献   

15.
英语SVOC句式与汉语兼语式动词类别对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英语SVOC句式与汉语兼语式存在许多共性。对比这两种句式,人们会发现动词是构成这两种句式的核心。英语SVOC句式动词类别与汉语兼语式动词类别尽管不能一一对应,但都是在使役化构词和语法隐喻两种主要的语法化过程中形成的。  相似文献   

16.
李佩甫的长篇小说《申凤梅》是小说与传记的结合,艺术与纪实的统一。就形式而言,它引入了戏曲舞台上"场"的概念,以"场"的组合结构情节。就内容而言,它以"戏"为魂,统领全书。"戏"在全书中已经不再是一种娱乐形式,而是一个生存密码,它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以"戏"谈人,以人演"戏",作家在史的叙述中彰显了人的品格,文化的精髓。  相似文献   

17.
笔者从对比的角度,归纳并分析了英语中的主动结构表示被动意义和被动结构表示主动意义的"倒逆"现象;同时还说明了主动结构和被动结构的语义特征.本文认为,主动意义与被动意义的"倒逆"现象反映了英汉两种语言的不同思维形式和不同思维风格.  相似文献   

18.
《史记》中存在五种类型的述补结构:带关系补语的述补结构;带结果补语的述补结构;带趋向补语的述补结构;带数量补语的述补结构;带程度补语的述补结构。描写和分析其结构形式及语义关系,将有助于揭示上古后期述补结构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9.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法国哲学家雅克·德里达挑战索绪尔的结构主义语言学中的二元对立原则,瓦解西方形而上学传统中的"逻各斯中心主义",颠覆了语言结构系统中被认为是主要和次要的对立关系,导致了其后解构主义理论的产生.本文以短篇小说《女儿愿》为分析文本,试图从解构理论的视角对其表层含义及其深度模式下的深层含义进行解读,以其破解"中心文化"之说,实现对两种文化冲突中所谓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存在的合理性的解构.  相似文献   

20.
“Skaz”是一个源于俄语skazat的术语,意为“神侃”,“Teenage Skaz”可译为“少年侃”。它一般采用第一人称的儿童叙事手法,以口语化的语言来叙述故事。故事的叙述者往往是小说的主人翁。文章以马克.吐温的《哈克贝历.芬恩历险记》和塞林格的《麦田守望者》为例,主要从第一人称叙事、句法结构、语言特征、艺术效果四个方面来分析“少年侃”的叙事特征,从而凸现“少年侃”叙事手法对美国小说的创作手法的革命性影响以及它对美国文学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