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代香港中产阶层政治取向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归之前,在特殊的经济社会背景下,香港中产阶层表现出明显的政治“冷感”,成为香港社会相当温和而保守的群体。回归之后,由于经济社会的巨大变迁,中产阶层体验了明显的挫折感。这种挫折感导致中产阶层政治参与意识的增强。中产阶层的政治参与意识如果不加以适当引导,很可能会在个别政客和团体的蛊惑下导向对特区政府和中央政府的攻击性行为。因此,从不同的角度深入探讨中产阶层的具体心态就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当前中国中产阶层的总体状况进行了梳理,指出中产阶层的政治倾向、价值观和行为模式方面的特点,并以2018年无效疫苗事件为例,探讨中产阶层在公共舆情事件中的议程设置作用。本文认为,中产阶层的政治倾向是“情境化”的,中产阶层的政治倾向在一定程度上主导公共舆论的走向。  相似文献   

3.
回归以来,香港政治生态发生了巨大变化,其主要特征是:爱国爱港成为社会主流;民主潮流势不可挡,法治观念深入人心;政党成为民主发展的明星;中产阶层成为民主发展的中坚力量。  相似文献   

4.
中国中产阶层问题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术界对中国中产阶层进行了细致的研究,研究重心是中产阶层的构成、中产阶层的功能、扩大中产阶层的途径。学者们多主张以收入水平、生活质量、社会地位、职业特征等多元指标来界定中产阶层,认为中产阶层具有维系社会稳定、促进消费和引导社会价值观等社会功能。扩大中产阶层的政策是一个由财政、分配、教育、保障、产业等政策构成的有机体系,其途径主要是提高城市化水平、缩小收入差距、保障教育公平。目前关于中产阶层的研究,存在着明显的不足,许多问题需要我们作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高中课程改革的取向是多元的,而不是一元的,但我国高中课程长期以来以升学取向为主导取向,在有些地方升学取向成了惟一取向,这对我国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多元需求十分不利.适应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高中课程改革应该是多元取向的.我们认为,在高中课程改革中,应该对社会经济发展急需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给予必要的关注.而这一关注必须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对目前我国高中课程中存在问题的反思入手,重新全面认识我国高中教育功能和对高中课程进行重新定位.并在反思高中课程问题、对高中教育功能重新认识和高中课程重新定位的基础上,对高中课程改革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高等教育研究的社会责任是指高等教育研究对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履行自己应尽之义务。社会转型时期,高等教育研究为经济发展、政治改革和文化繁荣提供服务,需要坚持追求真理的研究取向,探索开放多元的研究方法,强化服务实践的研究内容,弘扬批判现实的研究精神,着眼学科建设的研究特色。  相似文献   

7.
1949年后中国确立的极权主义政治体制在市场取向的经济体制了改革开始后失去了存在的合法性基础,政治体制改革在经济与政治的互动中展开,改革的三个时段分别以民主、效率和稳定为取向。改革后中国政治的发展呈现出威权政治的特征,表现为确立了国家法理型权威、权力行使的可预测性、以务实主义的意识形态为主导、政治动员程度的缩小等方面。当政治体制进一步向民主化转型的时机成熟时,领导层应把握主动,以实现政治体制转型的“软着陆”。  相似文献   

8.
西方马克思主义总是试图在颠覆和消解经典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应然关系中阐述各自的政治理论主张。如果说在传统左派的政治理论中,"多元决定"是种潜伏状态的话,那么,在新左派的政治理论中,"多元决定"则成为了公开的诉求。从阿尔都塞的"矛盾"多元政治到普兰查斯的"国家"多元政治再到拉克劳、莫菲的"多元的、竞争性"民主政治见证并参与了这一演变过程。"多元决定"成为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理论取向。  相似文献   

9.
在社会改革进程中,多元文化的进入在一定程度上对传统公民政治价值产生冲击,使公民政治价值出现目标与现实的差异。如何认识并引导公民政治价值成为和谐社会进程中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保障。文章通过对公民政治价值现状和目标现状差异分析,提出公民政治价值建设是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方向性保障。  相似文献   

10.
辛亥革命前夕,从维新舆论到革命舆论的转向过程中,政治动员更趋多元,语境亦复杂多变,中国政治舆论价值取向多元,其中既有改良、革命思潮的影响,又有革命语境下无政府主义思潮的影响。就无政府主义思潮而言,又可分为留法、留日学者的无政府主义主张,还有从中国传统老庄哲学而来的无政府主义思潮。域外革命语境下的无政府主义刊物《天义》、《新世纪》探讨了国家与社会关系上的互助论、进化论学理,其论辩和文本呈现背后亦有革命派内部的同盟会、光复会等的利益分歧,拥护孙中山及倒孙派在政治舆论价值取向上的冲突。在国家与社会的学理框架抉择中,域外报刊呈现语义多歧的媒介镜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